軟實力(英語:soft power),是指在國際關係中,一個國家所具有的除經濟軍事外的第三方面實力,主要是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民意等方面的影響力。此詞彙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伊提出,根據其說法,硬實力是一國利用其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強迫或收買其他國家的能力,軟實力則是「一國透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你的目標從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約瑟夫·奈伊教授認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主要存在於三種資源中:「文化(在能對他國產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價值觀(當這個國家在國內外努力實踐這些價值觀時)及外交政策(當政策需被認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時)」。美國學者尼古拉斯·歐維納則認為:「軍事以外的影響力都是軟實力,包括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論語》季氏篇夫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1]「文德」即是軟實力。類似的概念有巧實力等。

描述

 
約瑟夫·奈伊 2004 年出版的描述「軟實力」概念的書籍

牛津英語詞典將「軟實力」(指「(國家、州、聯盟等的)權力,源於經濟和文化影響力,而不是脅迫或軍事力量」)一詞的首次使用記錄為 1985 年。[2]約瑟夫·奈伊 在 20 世紀 80 年代後期推廣了「軟實力」的概念。[3]對奈伊來說,權力是影響他人行為以獲得預期結果的能力。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威脅脅迫他人;可以用報酬引誘他人;或者可以吸引和拉攏他人,讓他們想要自己想要的東西。這種軟實力——讓別人想要你想要的結果——是拉攏人而不是脅迫人。[4]

軟實力與「硬實力」形成對比——使用脅迫和報酬。軟實力不僅可以由國家行使,也可以由國際政治中的所有行為體行使,如非政府組織或國際機構。[5] 它也被一些人認為是「權力的第二張面孔」[6]的一個例子,它間接地允許人們獲得想要的結果。[7][8] 根據奈伊的說法,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取決於三種資源:「其文化(在它對其他國家有吸引力的地方)、其政治價值觀(當它在國內外都能踐行這些價值觀時)及其外交政策(當其他國家認為它們合法並具有道德權威時)」。[9]

「一個國家可能在世界政治中獲得它想要的結果,因為其他國家——欽佩它的價值觀,效仿它的榜樣,渴望達到它的繁榮和開放水平——想要追隨它。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世界政治中設定議程並吸引他人也很重要,而不僅僅是通過威脅使用軍事力量或經濟制裁來迫使他們改變。這種軟實力——讓別人想要你想要的結果——是拉攏人而不是脅迫人。」[5]

軟實力資源是產生吸引力的資產,而吸引力往往會導致默許。[5] 奈伊斷言,「誘惑總是比脅迫更有效,許多價值觀,如民主、人權和個人機會,都具有極大的誘惑力。」[10] 安吉洛·科德維拉觀察到,軟實力一個經常被忽視的重要方面是,不同的人群會被不同的事物、想法、形象或前景所吸引或排斥。[11]當政策、文化或價值觀排斥而不是吸引他人時,軟實力就會受到阻礙。

奈伊在他的書中指出,軟實力對政府來說是一種比硬實力更難掌握的工具,原因有兩個:許多關鍵資源不在政府的控制範圍內,而且軟實力往往「通過塑造政策環境間接發揮作用,有時需要數年時間才能產生預期的結果」。[10][12] 該書指出了軟實力的三大類:「文化」、「政治價值觀」和「政策」。

在《權力的未來》(2011 年)一書中,奈伊重申,軟實力是一個描述性概念,而不是規範性概念。[13]因此,軟實力可以被用於邪惡的目的。「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在他們的追隨者眼中都擁有巨大的軟實力,但這並沒有帶來美好。扭轉思想並不一定比擰動手臂更好。」[13]奈伊還聲稱,軟實力並不與現實主義的國際關係理論相矛盾。「軟實力不是一種理想主義或自由主義的形式。它只是一種權力形式,是獲得預期結果的一種方式。」[14]

衡量

政府研究所英語Institute for Government (IfG) 和媒體公司《Monocle》於 2010 年首次嘗試通過綜合指數來衡量軟實力。[15] IfG-Monocle 軟實力指數由當時的 IfG 高級研究員喬納森·麥克洛里創建,該指數結合了一系列統計指標和主觀小組評分來衡量 26 個國家的軟實力資源。這些指標根據五個子指數的框架進行組織,包括文化、外交、教育、商業/創新和政府。據說該指數衡量的是各國的軟實力資源,並沒有直接轉化為影響力。此後,《Monocle》每年都會發布一份「軟實力調查」。截至 2016/17 年,該榜單是使用大約 50 個指標計算得出的,這些指標表明了軟實力的使用,包括文化使團(主要是語言學校)的數量、奧運獎牌、一個國家的建築質量和商業品牌。[16]

「軟實力 30 強」由媒體公司「Portland」於 2015 年製作和發布,其中包括約瑟夫·奈伊的前言。該排名基於「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質量、文化吸引力程度、外交網絡的實力、高等教育體系的全球聲譽、經濟模式的吸引力以及一個國家與世界的數字互動」。[17][18][19]

「埃爾卡諾全球存在報告」將歐盟的軟實力排在首位。[20] 因此,軟實力代表著實現預期結果的第三種行為方式。軟實力與硬實力形成對比,硬實力歷來是衡量國家實力的主要現實主義指標,通過量化指標,如人口規模、具體的軍事資產或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但擁有這些資源並不總能產生預期的結果,正如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發現的那樣。

軟實力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行為體在國際社會中的聲譽,以及行為體之間的信息流動。因此,軟實力通常與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興起有關。流行文化大眾媒體經常被認為是軟實力的來源,[21]國家語言或特定規範結構的傳播也是如此。更具體地說,世界新聞英語World news被發現對塑造外國的形象和聲譽至關重要。例如,美國在國際新聞中的突出地位與其軟實力有關。[22] 積極的新聞報道與積極的國際觀點相關,而消極的新聞報道與消極的觀點相關。[23]

Brand Finance 的
2023 年全球軟實力排名
[24]
ISSF 的
2023 年世界軟實力指數
[25]
Monocle 的
2022 年軟實力調查
[26][27]
Portland 的
2019 年軟實力 30 強報告
[28]
排名 國家
1   美國
2   英國
3   德國
4   日本
5   中國
6   法國
7   加拿大
8   瑞士
9   義大利
10   阿聯
排名 國家
1   美國
2   法國
3   英國
4   日本
5   德國
6   瑞士
7   南韓
8   西班牙
9   加拿大
10   中國
排名 國家
1   美國
2   丹麥
3   法國
4   南韓
5   瑞士
6   日本
7   德國
8   英國
9   義大利
10   烏克蘭
排名 國家
1   法國
2   英國
3   德國
4   瑞典
5   美國
6   瑞士
7   加拿大
8   日本
9   澳洲
10   荷蘭

軟實力排名

2012年

2012年的排名顯示,全球30個國家中,英國表現首度勝過美國,名列第一。此外,排在前10名的國家除了英美兩國,其後依序是德國、法國、瑞典、日本、丹麥、瑞士、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在亞洲國家中,除了排名第6位的日本名列前茅,韓國也從去年的第14名提升至第11,中國的排名則從此前的第20名滑落至22名。[29]

2013年

2013年的排名顯示,全球30個國家中,德國表現名列第一。此外,排在前10名的國家除了德國,其後依序是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瑞典、澳大利亞、瑞士、加拿大和義大利。[30]

2014年

2014年的排名顯示,全球30個國家中,美國的表現名列第一。此外,排在前10名的國家除了美國,其後依序是德國、英國、日本、法國、瑞士、澳大利亞、瑞典、丹麥和加拿大。在亞洲國家中,除了排名第4位的日本名列前茅,韓國較前年的第11名滑落至第15,中國的排名則從此前的第22名提升至19名。[31]

2015年

2015年的排名顯示,全球30個國家中,德國表現名列第一。此外,排在前10名的國家除了德國,其後依序是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瑞典、瑞士、丹麥和加拿大。在亞洲國家中,除了排名第4位的日本名列前茅,韓國維持去年的第15名,中國的排名則從此前的第19名滑落至21名。[32]

2016年

2016年的排名顯示,全球30個國家中,美國的表現名列第一。此外,排在前10名的國家除了美國,其後依序是德國、日本、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典、瑞士和丹麥。在亞洲國家中,除了排名第3位的日本名列前茅,韓國也從去年的第15名滑落至第17,中國的排名則從此前的第21名提升至20名。[33]

2017年

2017年的排名顯示,全球30個國家中,加拿大的表現名列第一。此外,排在前10名的國家除了加拿大,其後依序是德國、法國、日本、英國、瑞士、美國、瑞典、澳大利亞和義大利。在亞洲國家中,除了排名第4位的日本名列前茅,韓國維持去年的第17名,中國的排名則從此前的第20名提升至19名。[34]

2018年

2018年的排名顯示,全球30個國家中,法國的表現名列第一。此外,排在前10名的國家除了法國,其後依序是德國、日本、加拿大、瑞士、英國、瑞典、澳大利亞、美國和葡萄牙。在亞洲國家中,除了排名第3位的日本名列前茅,韓國也從去年的第17名提升至第15,中國的排名維持去年的第19名。[35]

參見

參考文獻

  1. ^ 季氏. 論語. [2017-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9). 
  2. ^ Template:Oed - 「S. Boonyapratuang Mil. Control in S.E. Asia iii. 72 Musjawarah (通過討論做出決定) 和「軟實力」成為他控制的立場。」
  3. ^ Nye, Joseph S.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Affairs. 16 March 2004: ix, xi [16 March 2023]. ISBN 9781586482251. [...] 我在大約十年前創造了「軟實力」一詞。[...] 我在 1990 年出版的《註定領導》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 
  4. ^ Nye 1990.
  5. ^ 5.0 5.1 5.2 Nye 2004a.
  6. ^ Parlak, Bekir (編). The Handbook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 2. Livre de Lyon. 15 October 2022: 346 [16 March 2023]. ISBN 9782382363003. 權力的第二張面孔是軟實力。 
  7. ^ Sobrinho, Blasco José. Signs, Solidarities, and Sociology: Charles S. Peirce and the Pragmatics of Globalization.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1: 115 [16 March 2023]. ISBN 9780847691791. [...] 「權力的第二張面孔」的概念——對經驗觀察來說不那麼「明顯」——由彼得·巴拉赫和莫頓·巴拉茨在 1962 年的《權力的兩張面孔》中提出。巴拉赫和巴拉茨的觀點在他們 1970 年的著作《權力與貧困》中得到了全面闡述[...],他們借鑑了後經驗主義(後實證主義)科學哲學,認為[...]社會科學應該考慮政治生活中那些隱蔽和「不明顯」的方面。[...]巴拉赫和巴拉茨提出了「非決定」的概念,他們將其定義為「一種導致壓制或阻撓對決策者價值觀或利益的潛在或明顯挑戰的決定」。 
  8. ^ Mattern, Mark. Putting Ideas to Work: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Thought. Reference,Inform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s Series.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6: 372 [16 March 2023]. ISBN 9780742548909. 權力的第二張面孔的行使通常表現為決策者的不作為或不行為。與權力的第一張面孔不同,在權力的第一張面孔中,A 使 B 做 B 否則不會做的事情,而在權力的第二張面孔中,A 阻止 B 做 B 做的事情。 
  9. ^ Nye 2011,第84頁.
  10. ^ 10.0 10.1 Nye 2004a,第x頁.
  11. ^ 安吉洛·科德維拉,「政治戰:實現政治目的的一套手段」,載於沃勒編輯,《戰略影響力:公共外交、反宣傳和政治戰》(IWP 出版社,2008 年)。
  12. ^ 洛德,卡恩斯,「公共外交和軟實力」,載於沃勒編輯,《戰略影響力:公共外交、反宣傳和政治戰》(IWP 出版社,2008 年),第 59-71 頁。
  13. ^ 13.0 13.1 Nye 2011,第81頁.
  14. ^ Nye 2011,第82頁.
  15. ^ McClory, Jonathan. The new persuaders: an international ranking of soft power. Institute for Government website (Institute for Government). 2010-12-07: 13 [2011-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4). 
  16. ^ Soft Power Survey 2018/19. Monocle. 2018 [2018-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3). 
  17. ^ McClory, Jonathan. The Soft Power 30 - A Global Ranking of Soft Power (PDF). Portland. July 2015 [17 July 20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3 July 2015). 
  18. ^ Softly does it. The Economist. 18 July 2015 [17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July 2015). 
  19. ^ In 'soft power' terms, Japan ranks eighth out of 30 countries in U.K. consultancy report. Japan Times. 15 July 2015 [17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July 2015). 
  20. ^ Elcano Global Presence Report 2018 (PDF). Real Instituto Elcano: 20. 2018 [December 5, 20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January 6, 2019). 
  21. ^ Economic warfare on the silver screen. FRANCE 24. 28 June 2011 [2012-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January 2012). 
  22. ^ Blondheim, Menahem; Segev, Elad. Just Spell US Right: America's News Prominence and Soft Power. Journalism Studies. 2015, 18 (9): 1128–1147. S2CID 146592424. doi:10.1080/1461670X.2015.1114899. 
  23. ^ Segev, Elad. International News Online: Global Views with Lo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Peter Lang. 2016: 139–153. ISBN 97814331298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1). 
  24. ^ Bourke, Latik. Australia slips again in global soft power ranking.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23-03-02. 
  25. ^ World Soft Power Index 2023. 15 August 2023 [31 October 2023]. 
  26. ^ Self, Alexis. Soft Power Survey: Part one . Monocle. [15 January 2023]. 
  27. ^ Self, Alexis. Soft Power Survey: Part two . Monocle. [15 January 2023]. 
  28. ^ The Soft Power 30 - Ranking. Portland. [2018-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31). 
  29. ^ 英調查顯示中國全球軟實力排名降跌兩位至22名. [2012-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7). 
  30. ^ Soft Power Survey 2013 - Film. Monocle. [2019-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5) (英語). 
  31. ^ Soft Power Survey 2014/15. [2017-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32. ^ Soft Power Survey 2015/16. [2017-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2). 
  33. ^ Soft Power Survey 2016/17. [2017-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34. ^ Soft Power Survey 2017/18 - Film. Monocle. [2019-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3) (英語). 
  35. ^ Soft Power Survey 2018/19 - Film. Monocle. [2019-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3) (英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