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倫尼斯·阿博特

貝倫尼斯·愛麗絲·阿博特(英語:Berenice Alice Abbott,1898年7月17日—1991年12月9日)美國攝影師,原名博尼斯·阿博特,因於20世紀30年代用黑白攝影表現紐約街頭和建築物而為人所知。

貝倫尼斯·阿博特
貝倫尼斯·阿博特,1979年11月18日在紐約,漢克·歐尼爾英語Hank O'Neal
出生Bernice Alice Abbott
(1898-07-17)1898年7月17日
 美國俄亥俄州春田
逝世1991年12月9日(1991歲—12—09)(93歲)
 美國緬因州孟松
國籍美國
知名於攝影

青少年時代

她出生於俄亥俄州春天[1]由她的離異母親撫養長大。她就讀於俄亥俄州立大學,但是於1918年肄業離開。[2]

她和朋友於1918年搬去紐約格林尼治村,並在那裡成為無政府主義希伯來特·哈維爾英語Hippolyte Havel的養女。她與作家朱娜·巴恩斯,哲學家肯尼斯·伯克英語Kenneth Burke,文學評論家馬爾科姆·考利和後來的天主教工人運動英語Catholic Worker Movement的發起人之一多蘿西·戴伊合租一間位於格林威治大街上的公寓。[3]最開始她想成為新聞工作者,但很快她的興趣轉為戲劇和雕塑,原因可能是受到了藝術家尤金·奧尼爾曼·雷薩達基奇·哈特曼英語Sadakichi Hartmann的影響。[4]在1919年,她幾乎死於流行性感冒[5]

歐洲經歷

阿博特於1921年去了歐洲,並在巴黎柏林學習了2年雕塑。在此期間,她在朱娜·巴恩斯的建議下將她的名字博尼斯改成其法文版本貝倫尼斯。[6]除了在視覺藝術的工作外,阿博特還在實驗性文學雜誌《變革英語Transition (literary journal)》(transition)上發表過詩歌。[7]

阿博特於1923年成為曼·雷的助手並開始接觸攝影。後來她寫道:「我學習攝影如魚得水。我再也沒有想過從事任何其他職業。」曼·雷很讚賞她在暗室中的工作並允許她使用他的工作室拍攝自己的作品。[8]她於1926年舉辦了第一個個人作品展並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柏林學習了一段時間的攝影后,她於1927年回到巴黎,成立了自己的第二個工作室。[9]

阿博特拍攝的內容是藝術、文學界的人們,包括法國本地藝術家(如讓·谷克多),旅居於法國的外籍藝術家(如詹姆斯·喬伊斯)和其他暫居於城市裡的人。根據西爾維婭·畢奇所說,「被曼·雷或阿博特拍照就說明你是一個名人了。」 [10]巴黎,阿博特的作品與曼·雷,安德烈·柯特茲及其他巴黎有名攝影師的作品一同被展出。阿博特的肖像作品在於1928年9月舉辦於布魯塞爾德國現代主義攝影作品展中顯得非常突出。[11]

在1925年,阿博特在曼·雷的介紹下接觸到了尤金·阿傑英語Eugène Atget的攝影作品。她非常欣賞阿傑的作品,並於1927年為阿傑拍攝了肖像。阿傑在此之後不久離世。阿傑在1920年賣出2621張底片,他的朋友及遺囑執行人在他死後馬上賣出超過2000張底片。[12]在政府購買這些底片的同時,阿博特於1928年6月將阿傑其餘的底片都購來,並很快開始推廣工作。最早的推廣成果是1930年出版的書《阿傑,巴黎的攝影家》(Atget, photographe de Paris)。在這本書中,阿博特被描述為照片編輯者。阿博特對阿傑作品的推廣直到1968年將他的作品底片賣給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才為止。中間她出版了《阿傑的世界》(The World of Atget,1964),為1963年《巴黎影像》(A Vision of Paris)提供了阿傑的攝影作品,出版了包括阿傑的作品在內的攝影作品集《二十張照片》(Twenty Photographs)並寫了關於阿傑的許多文章。[13]阿博特不間斷的努力使得阿傑在國際上獲得了極高的聲譽。

《變化的紐約》

 
包厘街餐廳,《變化的紐約》(Changing New York)中的作品,攝於1935年.

1929年年初,阿博特來到紐約市向一個美國出版商購買尤金·阿傑的作品。10年之後重新見到紐約,阿博特看到了這個城市蘊含的攝影價值。她回到巴黎關閉了自己的工作室,並於1929年9月回到紐約。阿博特使用大畫幅相機,並如同尤金·阿傑那麼細緻和勤奮地拍攝紐約。她的照片為曼哈頓許多現已消失的建築和城區提供了歷史記錄。

阿博特花了6年獨自開展她的拍攝紐約項目,沒能從任何機構取得經濟資助。她依靠經濟活動和在1933年成立的社會研究新學院教書支持自己的生活。[14]不過她在1935年得到了聯邦藝術計劃英語Federal Art Project的支持。在1939年她完成項目時,已經有305幅她的作品被存放於紐約市博物館

 
失業者的帳篷,攝於紐約市,1935年

阿博特的項目是社會學研究與現代美學實踐的結合。她的作品主要關於城市生活的三個方面:各種各樣的城市居民;他們生活、工作、娛樂的場所;他們的日常活動。阿博特的目的是讓人們意識到他們生活的環境是他們集體行為的後果(反之亦然)。此外,她避免僅僅呈現新老建築之間的差異,選擇她自己獨特的視角表達她對某事物的讚賞或批評。[15]

阿博特拍攝紐約的理念受到了劉易斯·芒福德的歷史觀的影響。芒福德將美國歷史按照技術發展劃分時代。阿博特,像芒福德一樣,是被稱為美國古技術時代(paleotechnic era)的批評者。美國古技術時代,也被其他歷史學家稱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按照芒福德的理論,出現於美國南北戰爭末期。像芒福德一樣,阿博特希望通過都市計畫(由她的照片協助)美國可以擺脫古技術時代的影響,並迎來一個更人性化的新技術時代(neotechnic era)。阿博特對芒福德的認同可以從她對古技術時代的建築的拍攝方式中看出——她經常將那些建築拍攝地更加破舊。[16]

1935年,阿博特與藝術評論家伊莉莎白·麥考斯蘭英語Elizabeth McCausland搬入了位於格林威治村的寓所,兩人一起生活直到1965年麥考斯蘭去世。麥考斯蘭是阿博特的擁護者,她在《春天共和日報》(Springfield Daily Republican)、《潮流》(Trend)和《新群眾》(New Masses)等報紙、雜誌上發表了關於阿博特的評論文章。除此之外,她還為阿博特於1939年出版的《變化的紐約》撰寫了說明。

科學攝影

阿博特的紀實攝影方式使她為科學攝影作出了重要貢獻。在1958年,她為物理教科書拍攝了一系列科學現象的照片。

阿博特不僅是攝影師,1946年她創辦了攝影之屋(House of Photography)以推銷她的一些發明創造。這些發明包括變形畫架,可在暗房中製作不同尋常的效果的照片;伸縮照明杆(即攝影棚常見的autopole),這樣照明設備可調整到任意高度。但是由於經營不善,攝影之屋賠了錢,在兩位創建者,阿博特和伊利莎白麥·考蘭去世之後,攝影之屋最終倒閉。

紐約之外

1934年亨利-羅素·希區柯克希望阿博特拍攝兩個主題:美國戰前建築英語Antebellum architecture亨利·霍布森·理查森設計的建築。20年之後,阿博特和伊利莎白·麥考斯蘭從佛羅里達州旅行至緬因州,一路上拍攝了小鎮和越來越多的與汽車相關的建築。阿博特在這個項目中拍攝了超過2500張照片。不久之後,阿博特接受了一個肺部手術,並被告知她需要離開污染嚴重的紐約。她於1991年死於緬因州的孟松英語Monson, Maine

阿博特在緬因州時繼續攝影,她去世前的最後一本書是《緬因影像》(A Portrait of Maine,1968)。

攝影方式

阿博特是紀實派攝影的一份子,她強調攝影當不被主題和後期製作所控制。她同時反對畫意派(pictorialism)攝影師如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英語Alfred Stieglitz。和阿博特相比,畫意攝影師更受人民群眾所喜愛。由於她的反對,畫意派也不支持她的作品。

阿博特的攝影體現了科技與社會的發展。她的作品記錄並讚揚了紐約的建築。她的紀實作品源於她的現代技術如照相技術應為記錄20世紀做貢獻的理念。[17]

參考

  1. ^ Abbott, Berenice. Who Was Who in America, with World Notables, v. 10: 1989-1993. New Providence, NJ: Marquis Who's Who. 1993: 1. ISBN 0837902207. 
  2. ^ Birth, upbringing, OSU: Bonnie Yochelson, Berenice Abbott: Changing New York (New York: New Press, 1997), pp. 9–10; also available at "A Fantastic Passion for New Yor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Yochelson, p. 10. Yochelson cites an unpublished 1975 interview with Abbott for the "adoption" remark.
  4. ^ Sculpture, Ray, Hartmann: Julia Van Haaften, "Portraits", Berenice Abbott, Photographer: A Modern Vision (New York: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1989), p. 11.
  5. ^ Spanish flu: Yochelson, p. 10.
  6. ^ Herring, Phillip. Djuna: The Life and Work of Djuna Barne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5. ISBN 0-14-017842-2. 
  7. ^ Benstock, Shari. Women of the Left Bank: Paris, 1900–1940. Texa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6. ISBN 0-292-79040-6. 
  8. ^ Arrangement with Ray: Yochelson, p. 10. Abbott quotation: Abbott, untitled text dated December 1975, Berenice Abbott, Photographer: A Modern Vision, p. 8.
  9. ^ Solo exhibition, studios: Van Haaften, "Portraits", Berenice Abbott, Photographer, p. 11.
  10. ^ Beach quotation: Van Haaften, "Portraits", Berenice Abbott, Photographer, p. 11.
  11. ^ Salon de l'Escalier, Belgian and German exhibitions: Van Haaften, "Portraits", Berenice Abbott, Photographer, p. 11.
  12. ^ David Harris, Eugène Atget: Unknown Paris (New York: New Press, 2000), pp. 13, 15.
  13. ^ Harris, Eugène Atget, pp. 8, 188.
  14. ^ O』Neal, Hank and Berenice Abbott. Berenice Abbott: American Photographer. Introduction by John Canaday. New York: 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1982.
  15. ^ see Peter Barr's dissertation "Becoming Documentary: Berenice Abbott's Photographs 1925-1939."
  16. ^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Mumford's influence on Abbott, see Peter Barr's dissertation "Becoming Documentary: Berenice Abbott's Photographs 1925-1939."
  17. ^ Yochelson, Berenice Abbott.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