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習得
語言習得(英語: language acquisition,又譯「語言悉得」〔因為此概念與學習無關〕)是人類語言發展的進程,也是典型的人類特有的特徵之一,因為非人類的生物不使用語言交流。第一語言習得,關係到兒童時代的語言能力發展;而第二語言習得,關係到成人語言的發展。歷史上,理論與理論家們一直強調先天與後天是語言習得的最重要因素。但最近的研究者們認為生理與環境因素都很重要。最熱門的爭論是生物貢獻是否包括語言容量(普遍文法)。五十年來,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強烈支持:兒童有先天的語言能力,促進或約束語言學習。其它研究者如伊莉莎白·貝茨(Elizabeth Bates)、布賴恩·馬克威尼(Brian MacWhinney)、凱薩琳·斯諾(Catherine Snow)和麥可·托馬塞洛(Michael Tomasello)設定語言學習僅從認知能力和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互動因素中得出。最近,非先天論者,威廉·奧格雷迪(William O'Grady),指出從功效化、線性計算系統中得出複雜的關係現象。CHILDES語言資料庫,為研究提供了方便。
先天論
先天語言學理論認為:兒童從他們的自然能力中,組織語言法則;但是如果沒有其它人類,則不能完全有效應用這種天賦。但這並不說明,兒童需要任何語言的正規教學。
語言習得裝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喬姆斯基(Noam Chomsky)認為兒童生來在腦中就有一種語言習得裝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他們生來就知道主要的語言學習方法。也因此,「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和「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有其概念基礎上的細節差異。但也有許多不定項。例如:是否他們學習的語言的句子中有一個清楚的主體。根據先天論,當年輕的孩子接觸到語言,他們的LAD,自然而然為他們設定那些不定項以及推論出語法要點,因為那些要點是天生的。
Mark Baker的工作, 《語言原子》(The Atoms of Language (2004)) 提到不僅有那些特定的LAD「不定項」,而且這些不定項可以組合成為語言的「元素周期表」。
另外,一些遺傳基因學學習認為基因因素也參與認識視聽樣本的大腦中冗餘系統。
普遍文法的概念是喬姆斯基觀點的中心,即:所有語言擁有同樣的基本底層結構,而語言把這種結構觀畫成了特定的不同語種的樣式。另一種觀點是:沒有語言,嬰兒就不能在人類環境中學習語言模式(刺激作用)。 心理學家,如哈佛大學研究家長與孩子互動的凱薩琳·斯諾指出:兒童不必從說話時語法不通句子中演繹出語言要素。許多研究指出:小孩子的說話不像一般說話,常常是慢、清楚、語法正確的和重複的。
後天論(經驗說)
後天論包括競爭說與社會交互作用。社會交互作用學者,如斯諾,著說推理認為成年人在兒童的語言習得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也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那些社會交互作用主義所根據的實驗數據,經常過度以歐美中產的家長與兒童的互動為代表。
詞彙的習得
命名爆發期(naming explosion)通常發生在孩子的第 2 年,此時新詞添加到孩子的詞彙量中的速度顯著增加。這個階段標誌著兒童語言使用的認知和語言基礎的變化:這表明他們越來越理解單詞是指代世界上實際事物的符號,並且被認為可以解釋為什麼特別是名詞的快速習得. 也叫詞彙突增;話一出。[1] 不過兒童在某些詞彙的習得上可能與實際的狀況有落差(O'Grady, et al., 2011)。
構詞與句法的習得
伯科·格里森(Jean Berko Gleason)設計了 Wug Test(1958) ,該測試使用無意義的詞來衡量兒童對形態規則的掌握情況。實驗設計是讓一個孩子看到一個奇特的生物或活動的簡單圖片,帶有一個無意義的名字,並被提示完成關於它的陳述。發現即使是非常年幼的孩子也能夠將合適的詞尾連接起來,產生複數、過去式、所有格和其他形式。這意味著他們已經內化了語言系統的系統方面沒有人一定會嘗試教他們。 實驗證明幼兒從他們周圍的語言中提取可概括的規則,而不是簡單地記住他們聽到的單詞,並且幾乎適用於其他語言的兒童比英語、雙語兒童以及有各種障礙或來自各種文化背景的兒童(和成人)。[2]
延伸閱讀
- Fitch, WT. Unity and diversity in human language..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Feb 2011, 366 (1563): 376–88. PMC 3013471 . PMID 21199842. doi:10.1098/rstb.2010.0223.
- Kuhl PK. Brain mechanisms in early language acquisition. Neuron. September 2010, 67 (5): 713–27. PMC 2947444 . PMID 20826304. doi:10.1016/j.neuron.2010.08.038.
- Arias-Trejo N, Plunkett K. Lexical-semantic priming effects during infancy.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December 2009, 364 (1536): 3633–47. PMC 2846315 . PMID 19933137. doi:10.1098/rstb.2009.0146.
- Hickok G, Poeppel D. Dorsal and ventral streams: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spects of the functional anatomy of language. Cognition. 2004, 92 (1–2): 67–99. PMID 15037127. doi:10.1016/j.cognition.2003.10.011.
- Kennison, S. (2013).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development. Los Angeles, CA: Sage.
- Kuperberg GR. Neural mechanisms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challenges to syntax. Brain Res. May 2007, 1146: 23–49. PMID 17400197. doi:10.1016/j.brainres.2006.12.063.
- Pickering MJ, Ferreira VS. Structural priming: a critical review. Psychol Bull. May 2008, 134 (3): 427–59. PMC 2657366 . PMID 18444704. doi:10.1037/0033-2909.134.3.427.
- Richardson FM, Price CJ. Structural MRI studies of language function in the undamaged brain. Brain Struct Funct. October 2009, 213 (6): 511–23. PMC 2749930 . PMID 19618210. doi:10.1007/s00429-009-0211-y.
- Sousa, David A. How the brain learns. Thousand Oaks, Calif.: Corwin Press. 2011. ISBN 978-1-4129-9797-3. OCLC 769765510.
外部連結
-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American Sign Languag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ich, detailed documentation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ASL.
- Innateness and Language, Encyclopedia Ent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prachsozialisation einiger nicht-europäischer Kulturen im Vergleic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8 Ways To Learn Languages Online, by Martha Stewart
- Language Camp Hub - Online Worldwide Language School resource
- ^ naming explosion. 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2021-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2).
- ^ Jean Berko. The Child's Learning of English Morphology. WORD. 2015-12-04, 14 (2-3): 15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