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作品中的遙遠未來
以科幻作品為代表的虛構作品中,故事的發生背景常常會設置為遙遠的未來世界。19世紀,隨著「深時」概念的出現,小說家對人性有了另一層次的認識,將遙遠未來作為小說設定的做法也就興盛起來。這一派的代表作品有H·G·威爾斯的《時間機器》和奧拉夫·斯塔普雷頓的《最後和最先的人》。這類作品的常見主題有烏托邦、末世論、宇宙的終極命運,此外也會和太空歌劇、科學奇幻、末日幻想類作品有所交集。
起源
布萊恩·斯塔布爾福德和大衛·朗福德認為,只有在人類了解地質年代與進化論探討的時間尺度,以及這些話題對人性的影響之後,文藝作品中有關遙遠未來的探討才算真正開始。[1]蓋瑞·威斯伐爾也持相同態度,認為遙遠未來主題的作品起源自「深時」這一較為新穎的概念。[2]
主題
「遙遠未來」的概念目前並沒有具體的定義,不過通常這類虛構作品中的世界「與當前世界大相逕庭、徹底改頭換面,乃至完全脫節」。[2]喬治·曼恩則指出,遙遠未來類的作品主題通常圍繞著「熵與分崩離析」。[3]
未來人類的演化是此類小說的經典題材。H·G·威爾斯的科幻小說《時間機器》中,未來人類分出了兩個亞種——艾洛伊人和莫洛克人。後世許多作品將這類做法發揚下去,講述人類脫離物質身體後成為純能量生命,或者是意識上傳、在虛擬世界中生活下去。[2][3]
末日幻想是另一大常見題材,通常與瀕死地球,以及人類遭更高級生物、文明、技術(機器人、人工智慧、外星生命、類似神的純能量生命)壓迫等內容相關。[1][2][3]若人類文明並未滅亡,這類作品經常假設技術發展出現了突破,人類實現星際旅行和時間旅行,其中星際旅行常常落入到太空歌劇的範疇中。[1]
有的作者會列出人類乃至宇宙的未來史。奧拉夫·斯塔普雷頓的1930年作品《最後和最先的人》是這一主題的先驅。[3]
有的遙遠未來作品落入到奇幻作品的範疇中,描繪了倒退的社會導致古老文明的技術原理無人通曉,被未來人類視為魔法。此類別也稱為「遙遠未來奇幻作品」,[2]與科學奇幻類作品有一定的重疊。[3]
弗雷德·波拉克將遙遠未來類作品分成兩大類——「預言的未來」與「命運的未來」。預言的未來基於當前的人類發展狀況,預測未來的社會走向,借著未來的舞台警告當下人類社會的種種問題。這類作品常常涉及到反烏托邦主題。命運的未來則泛指各類對烏托邦、末世論、宇宙的終極命運等命題的哲學探討。[1]
喬治·曼恩注意到,探討遙遠未來的作品「有許多託寓和道德故事」。[3]蓋瑞·威斯伐爾與曼恩觀點類似,不過也指出有的評論家認為,與描繪近未來的作品相左,這些遙遠未來作品「屬於基礎保守主義」(essential conservatism)、「缺少[與當今社會的]關聯性」。如果人類文明能延續到遙遠未來的話,他們的生活方式必然是當今人類難以想像的。[2]
例子
參見
參考資料
- ^ 移至: 1.0 1.1 1.2 1.3 Stableford, Brian; Langford, David. Themes : Far Future : SFE : Science Fiction Encyclopedia. sf-encyclopedia.com. 2018-08-11 [2020-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2).
- ^ 移至: 2.0 2.1 2.2 2.3 2.4 2.5 Westfahl, Gary. The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Themes, Works, and Wonder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5: 281–282. ISBN 978-0-313-32951-7 (英語).
- ^ 移至: 3.0 3.1 3.2 3.3 3.4 3.5 Mann, George. The Mammoth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Little, Brown Book Group. 2012-03-01: 331. ISBN 978-1-78033-704-3 (英語).
拓展閱讀
- Marge Piercy. Envisioning the Future: Science Fiction and the Next Millennium.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978-0-8195-66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