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印

藏书用印章

藏書印,也稱為藏書章,是書籍收藏者用以標明書籍所有權和表達其個性愛好的一種印跡。藏書印通常由書籍的擁有者鈐蓋在書籍內頁,可以表示個人所藏有,也可以表示是家族、學校或書閣、圖書館租書店寺院等機構的藏品。藏書印「興於而盛於」。及至,隨著藏書活動和篆刻藝術的發展,使用藏書章的風氣逐漸在漢文化圈內普及開來。

歷史

自古以來,印章就作為擁有者的特定信用記號而使用。明代甘暘《印章集說》中曰:「上古作印以昭信也。」以印記作為身份憑記,標示物品、奴隸的所有權,從春秋戰國時就存在了。紙張出現以前,而在書籍上鈐印以示所有之行為的起源則眾說不一。唐代竇臮所撰的《述書賦》提到東晉僕射周顗有一枚「古小雌文」鑑藏印,但無實物佐證。亦有認為西漢時期就有藏書印的說法,但難以採信。

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唐太宗的「貞觀」連珠印、唐玄宗的「開元」連珠印是藏書印的濫觴。唐代皇帝為了收藏善本典籍畫,而在其上鈐蓋印章,表示其為己所有,為御藏籍本書畫。另一種說法認為,藏書印作為鑑藏印的一種,乃是始於、唐時期文人鑑定書畫真跡時,在本頁或副頁上的簽名,表示負責鑑定的行為。其後文人開始使用印章來代替手書籤名,最初用於書畫,後來也用於書籍,就成為了藏書印的發端。如果說表示宮廷御藏的印章屬於公家的藏書印(稱為官藏印或官藏章),那麼由簽名演變而來的則是私人的藏書印。唐代的私人藏書印包括王涯的「永存珍秘」印、梁秀的「收閱古書」印、李泌的「端居室印」等等。此外,早期的藏書印還有南唐後主李煜的「建業文房之印」、宋太祖趙匡胤的 「秘閣圖書」印等。

藏書印在宋代開始盛行,與宋代印刷術的發展有莫大關係。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宋代民間印刷刊書業發達,雕版印刷的發展和活字印刷的改進使得紙質書籍普及,進而讓私家藏書成為風氣。

種類

依印章內容區分,一般的藏書印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名印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藏書章

名印或名章是藏書章中最為常見的一類,印章的內容是書主人的名字或稱號等能夠表明身份或情況的文字,表明書籍的歸屬。名印也分為公家藏書用的官藏章(公章)和私人藏書用的私印(私章):前者一般是宮廷或官府藏書機構使用,現今則一般指圖書館、學校等機構藏書用章,內容一般為「某某館圖書」、「某某官藏書」、「某某館珍藏」等;後者常見的內容包括藏家的姓名、字號、籍貫、藏書或讀書用的室齋館閣名,也有使用家族榮光、官位仕途以至當時紀年作為內容的藏書印。有些藏家也會將多於一種內容刻在同一枚印章中,比如將籍貫、字號合刻在一枚印章中。

鑑賞印

鑑賞印或鑑賞章也是一種常見的藏書章。鑑賞印分為兩種:偏向鑑定的印章和偏向表達賞評趣味的印章。前者內容一般包括「校訂」、「鑑定」、「審定」、「考定」、「甑定」等字樣。後者的內容則通常包括「珍藏」、「清賞」、「閱過」、「心賞」、「過目」、「眼福」、「曾藏」等。

閒章

閒章指的是刻有除去指明歸屬、鑑賞之功用以外的內容的藏書印章。閒章的內容通常是表示藏家自身對書籍的感受、抒發藏家志趣或者表達自身的意願。常見的有寄語印、成語詩文印等。

寄語印的內容是藏家對後人的寄語,多數是要子孫後人一直保存書籍,不可變賣,有的藏家甚至要求不得外借、不得污損、不得折角等等。也有的寄語印刻的是希望書籍得到神物庇佑、不受水火之災(不受水浸、不被燒毀)的祈語。

成語印、詩文印、名句印是從古代的吉語印發展而來,藏家刻上自己欣賞的成語名句、前人或者自己的詩文,表達自己的志趣感悟。

價值與意義

參見

參考與注釋

參考書籍與文獻

  • 鄧散木. 《篆刻学》. 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79 (中文). 
  • 劉江. 《中国印章艺术史》.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5 (中文). 
  • 王廷洽. 《中国古代印章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中文). 
  • 范開宏. 《漫话藏书章》. 《山東圖書館季刊》. 2002, (1) (中文). 
  • 霍曼麗. 《藏书印的内容及价值》. 《圖書情報》. 2004, (2) (中文). 
  • 華濟芬. 《藏书章究竟始于何时?》. 《江西圖書館學刊》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