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秋桐

台灣日治時期作家

蔡秋桐(1900年4月18日—1984年9月17日)[1]台灣雲林人,台語文學作家詩人、政治人物,筆名愁洞匡人也愁童秋闊蔡落葉等。[1]日治時期曾任地方保正,故有「保正作家」之稱。戰後亦曾擔任第一任元長鄉鄉長,並當選台南縣第一屆參議員。[2]其創作以小說為主,另旁及新詩、漢詩、歌謠等體裁。其創作文字語言以漢文、台灣話文夾雜書寫,[1]手法方面則慣用反諷、寫實,被喻為「反面寫實」。[3]

蔡秋桐
表記
漢字 蔡秋桐
白話字 Chhoà Chhiu-tông
台語羅馬字Tshuà Tshiu-tông

生平

日治時期

蔡秋桐出生於日治臺灣臺中縣白沙墩堡五塊藔庄(今雲林縣元長鄉五塊村),約7歲時進入私塾學習漢文,16歲時才進入元長公學校接受日本教育。 22歲畢業後,並未繼續升學,而開始擔任保正。就讀公學校期間,蔡學會了日文,並以日文在《子供世界》發表短篇小說,也從中接觸到楊雲萍的漢文作品。除擔任地方保正,蔡秋桐亦身兼「製糖會社原料委員」直至日本戰敗。1928年,創立「漢文書房」,禮聘吳長卿先生教授漢文,但因遭日警取締而停辦。[2]同年5月,蔡秋桐籌組「元長青年研究會」,並與其同好以「促進台灣文藝的發達及其大眾化、並且介紹新知識」為宗旨,共同創辦文藝雜誌《曉鐘》,此份雜誌提供了當時北港居民一個接觸文藝的管道,蔡也被喻為「北港地帶的代表人物」;[4]然而只刊載了三期便以停刊收場。1934年5月6日參加第一回全島文藝大會,擔任臺灣文藝聯盟南部執行委員。作品亦刊於《臺灣文藝》、《臺灣新文學》。1937年,日本當局實施皇民化政策廢除漢文報章雜誌(皇民化時期仍有《風月》、《南方》、《詩報》、《孔教報》等漢文雜誌),蔡秋桐亦在此後中斷白話文創作,加入漢詩詩會褒忠吟社,將重心放在傳統漢詩的創作上。[5]

戰後時期

蔡秋桐1948年擔任第一任元長鄉鄉長,不久因為家中農務繁忙便辭去該職,後來又當選為台南縣參議員等職。[5]1953年,蔡秋桐因知匪不告罪名遭判刑3年,服刑2年後出獄,此後不再過問政治,新文學創作也再次停頓,直至逝世。[3]蔡秋桐過世後20年,才於2004年由政府以「於戒嚴期間受政治案件連累、名譽受損」授與回復名譽證書還其清白。[2]

創作

蔡秋桐的作品以漢文為主,僅有少數日文。至於體裁,則以小說居多。[4]其創作高峰期是日治時期的1930至1936年間,共有小說〈帝君庄的秘史〉、〈保正伯〉、〈放屎百姓〉、〈連座〉、〈奪錦標〉、〈新興的悲哀〉、〈興兄〉、〈理想鄉〉、〈媒婆〉、〈王爺豬〉、〈無錢打和尚〉、〈四兩仔土〉,散見於《新高新報》、《台灣新民報》、《台灣文藝》、《台灣新文學》等。其小說作品多用台灣話文寫成,但晚期作品則有慢慢傾向於官話白話文方式來書寫的型態。[2][4]多數作品收錄於《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中。[5]除創作外,蔡秋桐亦經常閱讀張我軍賴和楊守愚等人的白話文作品,欣賞之餘亦研究學習寫作手法。[4]1945年,亦有〈飼豬双暢〉、〈春日豬三郎搖身三變〉兩篇作品問世,分別刊登刊《和平日報》與《臺灣文學》雜誌。[3]後來卻因遭誣陷涉入叛亂案件,服刑出獄後遠離文學界,使得〈春日豬三郎搖身三變〉成為他一生最後的公開作品。[2][3]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台灣作家作品目錄. 國立台灣文學館.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1). 
  2. ^ 2.0 2.1 2.2 2.3 2.4 陳素娥; 鄭定國. 雲林地區小說之研究 (PDF). 南華大學文學系. 2014-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3-06). 
  3. ^ 3.0 3.1 3.2 3.3 陳淑容. 蔡秋桐. 台灣大百科全書. 2009-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0). 
  4. ^ 4.0 4.1 4.2 4.3 《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 前衛出版社. 
  5. ^ 5.0 5.1 5.2 張惠琪. 含淚而笑的放屎百姓—剖析蔡秋桐小說「反面寫實」的手法. 台灣文學評論.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