繻葛之戰

繻葛之戰發生在東周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是春秋時代初期鄭國在繻葛(今河南省長葛市北)大破周室聯軍的一次反擊戰役。此戰標誌出周王室衰弱、諸侯國興起、不聽從天子之命而競相爭霸的局勢。

繻葛之戰
春秋時代的一部分
日期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
地點
繻葛(今河南省長葛市北方)
結果 鄭軍勝利
參戰方
周朝
陳國
蔡國
衛國
鄭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周桓王(負傷)
虢公林父
周公黑肩
鄭莊公
原繁
高渠彌
祭仲
公子曼伯
兵力
不詳 不詳

背景

春秋初年,首都東遷到洛邑的周天子雖然名義上仍保留著天子的地位,實際上控制力日益減弱,已無法控制諸侯爭霸。

地處中原腹心的鄭國這時開始崛起,其開國君主鄭桓公周厲王的庶子,是與王室血緣最近的諸侯。鄭桓公將國內民眾由關中地區遷到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一帶,大大加強了本國實力。鄭莊公繼位後竭力擴充領地,進一步增強鄭國實力。他在軍事及外交上拉攏兩國,打擊和削弱衛、、陳、蔡四國,滅了許國

隨著鄭國的擴張,鄭和周天子的矛盾也日漸加深。[1]周平王在位時,發生了周鄭交質,周平王的兒子王子狐和鄭莊公的兒子公子忽互相作為人質,這從某種意義上代表了周室與諸侯鄭國平等,標誌著周室的等級規制及尊卑關係崩壞。周桓王即位後,對鄭莊公的行為反感,剝奪鄭莊公的卿士地位,鄭莊公因此不去朝覲周桓王。[1]

經過

周桓王認為鄭莊公的行為無禮,於是在公元前707年秋指揮本國軍隊及等諸侯軍親征鄭國。鄭國軍隊和聯軍在繻葛相遇。

周桓王將聯軍分為三軍,其中右軍由卿士虢公林父指揮,蔡、衛兩國軍隊加入其中;左軍由卿士周公黑肩指揮,陳國軍隊加入其中;中軍由桓王親自指揮。鄭軍也分為三個部分:鄭莊公和原繁高渠彌等人率領中軍,祭仲指揮左方陣,公子曼伯指揮右方陣。交戰前鄭國公子子元分析陳國正在發生內亂,陳軍無心征戰,如果這時先攻擊陳軍,一定會迅速崩潰;蔡、衛兩軍實力不強,很容易攻破。因此應該先攻擊兩翼,然後攻擊周朝中軍。這個建議被鄭莊公採納。鄭國大夫高渠彌則提出使用「魚麗陣」,將戰車排列在陣前,配合步兵則分散配置在戰車兩側和後方,使兩者協同配合。此陣法也獲得同意。戰鬥果然像子元分析那樣,兩翼先被攻破,周軍大敗,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肩膀。

祝聃請求前去追趕,但鄭莊公認為君子不能欺人太甚,何況對方還是周天子,於是就不再追擊下去。當晚他委派祭足去周營去慰問負傷的周桓王。

結果

周桓王十年後病逝,因為財力不足,無法按天子的排場下葬,棺材擺了七年才入土。鄭莊公在前701年去世,之後鄭國國力日益衰弱。[2][3][4]

繻葛之戰實際上反映了東周以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周天子不再有政治上的實權,而且對諸侯已經失去控制。

研究資料

  • 楊寬. 《西周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顧德融、朱順龍. 《春秋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童書業. 《春秋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 《春秋左传研究》校订本. 中華書局. 2006. 
  • 軍事科學院 主編. 《中国上古军事史》. 《中國軍事通史》第二卷「春秋軍事史」 (軍事科學出版社). 1998. 

參考

  1. ^ 1.0 1.1 繻葛之戰---「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消亡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6-05-09.
  2. ^ 楊伯峻. 《春秋左传注》「桓公五年」. 中華書局. 1990年. 
  3. ^ 史记》,「周本纪」,「郑世家」. 中華書局版. 
  4. ^ 方詩銘、王修齡.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