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窗門街

紅窗門街(葡萄牙語:Rua da Alfândega)位於澳門半島西部、風順堂區北部,地屬南區,西南端由三巴仔橫街起,沿途交有群興新街夜呣街崗頂斜路福隆新街等,東北端接營地大街天通街交界,長約180米,闊約5米;街道的中文名稱源自已拆卸的髹有紅窗的城門,而葡文名稱則意謂「關卡」,源自舊城牆近海處的稅關。此街也是澳門電影業的發源地之一;而1937年創刊的華僑報,現址亦位於這條街道。

 
       
紅窗門街
 
       
RUA DA ALFÂNDEGA
車速限制60公里每小時
地點澳門風順堂區
起點三巴仔橫街
主要路口
終點營地大街、天通街
紅窗門街以北
紅窗門街以南

歷史沿革

昔日澳門地形面積很小,澳葡政府為抵禦外敵入侵(尤其是荷蘭),在澳門築起多道城牆,而其中一道閘門就在這條街道的東北端,在今天通街蓬萊里之間。往昔居在城門內的澳門人和葡萄牙人都不曉得在門樓寫牌匾,只懂把這些用石建成的城門都叫作「石閘門」;而由於這道閘門髹有紅窗,故人稱紅窗門,其下的街道則被稱為紅窗門街。又因為與營地大街北面的石閘門相對,故城門範圍皆屬營地大街的租界區域。紅窗門並與下環媽閣等要衝地相通,城牆近海邊的一段則有一道關卡,駐有稅吏及汛兵,故此街道的葡文名稱 Rua da Alfândega,意即關卡街。按《澳門地理》記載:「其牆所經,自今東望洋山頂天文臺西側起,下山,……,經大三巴圍營地之西,南通天街經窗門街過萬里長城[註1],……,至今牆界,尚斷續可尋。」時至1862年,城牆與閘門被拆除,但這條街道仍保留「紅窗門街」街名。

 
鴻德大廈,前身為集賢酒店

1866年,澳門富紳王祿王棣父子在發展福隆新街清平直街一帶期間,就在紅窗門一帶興建鋪戶[參1],漸漸街上商鋪林立;在花事興盛時期更建有酒樓旅館。在舊司打口公棧對面則有一間酒店,名為集賢酒店(後來改名南園酒店,位置於今鴻德大廈華僑報社址南面)。此時電影發明還不久,便有外國人帶來電影機,由於當時澳門還未有電影院,故就選在集賢酒店的客廳內,設銀幕放映畫,入場票價兩至四毫(澳門幣,以當時的物價已算昂貴),但仍有很多好奇的居民破費觀賞,一時觀眾擠擁。自此成為了澳門電影業的先河。

 
紅窗門街的商鋪

1937年華僑報創刊,社址連印刷房設在紅窗門街[參2]。後來旁邊的舊樓和酒店逐漸被拆卸,重建成住宅大廈,1960年代時街道上仍有相當多的老字號鋪戶,1990年代起逐漸消失,街上的商鋪主要為新式雜貨店和食店。21世紀初不斷有外籍人士遷進內港一帶居住,紅窗門街上亦陸續出現由外籍人士經營的店鋪。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4.}}

相關街道

主要相交

重要地點

 
華僑報

備註

    註:

  1. ^ 這裏指的是又稱「萬里長城」的媽閣斜巷

參考資料

    參:

  1. ^ 李鵬翥. 福隆新街的前身. 澳門古今 1986年11月香港第一版. 三聯書店(香港)、澳門星光出版社. : 第164頁. ISBN 962-04-0527-7. 
  2. ^ 吳志良、楊允中. 華僑報. 澳門百科全書. 澳門基金會. 1999年11月1日. ISBN 972-658-078-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4月11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