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號交響曲 (海頓)

海頓升f小調第45號交響曲Hob.英語Hob. I:45)作於1772年[1][2],被稱為「告別交響曲」(德語:Abschieds-Symphonie,現代拼寫法:Abschiedssinfonie)。當時,海頓在埃施特哈齊家族服務於尼古拉斯一世英語Nikolaus Esterházy

第45號交響曲
海頓作品
其他名稱告別交響曲
調性升f小調
目錄號Hob.英語Hob. I:45
時期古典
創作1772年,埃斯特哈希宮殿
出版1775年
時長約27分鐘
樂章4
配器管弦樂團

傳說

據海頓的傳記作者描述,這部交響曲的創作背景是這樣的。當時,尼古拉斯一世居住在他最喜歡的埃斯特哈希夏日行宮,攜帶著他所有的樂手和隨從。埃斯特哈希宮位於匈牙利鄉村,距離埃施特哈齊家族的根據地艾森施塔特大約有一天的路程。在行宮逗留的時間比預期的要長,大部分樂手被迫把他們的妻子留在艾森施塔特的家中。樂手們渴望回家,於是向海頓求助。海頓沒有直接提出請求,而是將它融入了交響曲的音樂中:在終曲的慢板中,樂手陸續停止演奏,掐滅了譜台上的蠟燭,然後依次離開。全曲終時,只剩下兩把上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尼古拉斯一世似乎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演出的第二天,一行人就回到了艾森斯塔特。[3]

配器

木管樂器
2 雙簧管
1 大管[註 1](第四樂章)
銅管樂器
1 第一圓號(A/A/F/A調)[4][註 2]
1 第二圓號(E[5]/A/F/E調)[4][6][註 2]
弦樂器英語String section
第一小提琴[註 3]
第二小提琴[註 3]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6]

結構

本交響曲一共四個樂章,但終曲的尾聲(柔板)也可以看成一個獨立的第五樂章。[2][7]

  1. Allegro assai 很快的快板 
     
  2. Adagio 柔板A大調 
     
  3. Menuet e Trio: Allegretto 小步舞曲三聲中部小快板升F大調 
     
  4. Finale: Presto 終曲英語Finale (music)急板 
     
    ——Adagio 柔板,A大調, 
     

全曲演奏通常耗時25分鐘左右。

第一樂章

很快的快板升f小調 
 
拍,奏鳴曲式[2]

不穩定的第一樂章以海頓狂飆突進時期的典型方式開始。第二小提琴的切分音,木管的保持和弦,與第一小提琴的小調下行琶音形成對比。該樂章在結構上可以用奏鳴曲式的形式來解釋,但它在許多方面偏離了標準模式。例如,在再現部之前,引入了新的材料;而在更傳統的作品中,它可能被用作展開部的第二主題。[8]

 

第二樂章

柔板,A大調, 
 
拍,三段體[2]或奏鳴曲式[9]

第二樂章像一首溫柔的小歌,溫柔、輕盈、令人難忘。整個樂章以弦樂器演奏為主。樂曲開始,由帶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優美的旋律,氣氛安詳而恬靜。[10]兩把雙簧管有自成一套的旋律,豐富了音色。[11]

第三樂章

小步舞曲與三聲中部:小快板,升F大調, 
 
拍。

小步舞曲的速度為小快板,風韻典雅,活力又不失優雅,富有戲劇性強弱變化。[11]樂章剛開始,安定的情調隨即被不協和的還原D干擾,跨小節的切分音讓節奏顯得不穩定。三聲中部中兩支圓號的重奏,旋律取自用于格里高利聖詠〈耶利米的哀歌〉,情緒並不愉快。[9]

第四樂章

終曲:急板, 
 
拍。

由急板和「告別」慢板組成的雙終曲,完全是漸進式的,告別程序逐漸有系統地將合奏縮減為兩把獨奏的弱音器小提琴。然而,與前三個樂章相比,這個樂章的音樂語言是正常的。F小調的急板,從許多方面來看都是當時典型的交響樂終曲,具有非常明顯的奏鳴曲形式,只是再現部在最後一刻中斷,回到了結構上的導音(升C)。這並沒有解決,而是突然進入A大調的平靜的「告別」樂段。

告別樂段分為兩個主要部分:

  • A大調的二段體,在其兩個部分的末尾,「告別」主題本身由雙簧管和圓號奏出。有一個低音提琴的轉調過門英語Transition (music),也是以告別主題為基礎的。
  • 升F大調的壓縮再現和尾聲。它「奪回」了急板結尾的主音。與小步舞曲不同,升F大調的結尾部分解決了前面的音樂。這種解決不僅是調性上的,而且是形式上和姿態上的。音樂變得越來越自然調性化。最後一節,兩把上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沒有一個臨時變音記號。最後的小節又回到了「告別」主題本身。這種形式與海頓的任何其他樂章一樣具有邏輯性和連貫性。[2]

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2009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由巴倫波因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為紀念海頓逝世200周年,音樂會以海頓《第45號交響曲》的終曲結尾。[12][13][14]這場音樂會開了個音樂玩笑。一批批樂手以幽默的方式,不理會指揮,離開舞台,巴倫波因則誇張地表現出困惑和吃驚。[14][15][16][17]結尾,兩個小提琴聲部的首席完成演奏並溜走,巴倫波因手拿指揮棒,一個人站在空蕩蕩的舞台上,一臉的恐懼、不解、慍怒和絕望。[16]

注釋

  1. ^ 可選
  2. ^ 2.0 2.1 四個調對應四個樂章。
  3. ^ 3.0 3.1 終曲第二遍尾聲,前半段兩個小提琴聲部的首席英語principal (music)小提琴手休息,次席小提琴手演奏(可能還有其餘小提琴手);後半段只有首席演奏。部分譜子將第一、第二小提琴的次席分別記為第三、第四小提琴;亦有將兩個首席記為第一小提琴,兩個次席記作第二小提琴的。

參考資料

  1.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ibraries, Daniel Coit; Peck, Harry Thurston; Colby, Frank Moore. The new international encyclopaedia. New York : Dodd, Mead. 1905: 43. 
  2. ^ 2.0 2.1 2.2 2.3 2.4 45 "ABSCHIEDSSINFONIE". Haydn107. [2021-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2) (英語). 
  3. ^ Ethan Mordden, A Guide to Orchestral Music: The Handbook for Non-Musicia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81–82.
  4. ^ 4.0 4.1 Leipzig: Breitkopf und Härtel, n.d.(ca.1907-10). Plate Orch.B. 再版:New York: E.F. Kalmus, n.d.(1933-70). 分譜:Horn I in F, Horn II in F
  5. ^ Tuckwell, Barry. Horn.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83: 33. ISBN 978-0-02-871530-8 (英語). 
  6. ^ 6.0 6.1 Ernst Praetorius. IMSLP22608-PMLP51750-Haydn_Symphony_No.45.pdf (PDF). Leipzig. ca.1936 [2021-08-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8-11). 
  7. ^ Webster, James (編).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Haydn's 'Farewell' Symphony and the Idea of Classical Style: Through-Composition and Cyclic Integration in his Instrumental Music. Cambridge Studies in Music Theory and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13–29 [2021-08-22]. ISBN 978-0-521-61201-2. doi:10.1017/cbo9780511552434.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2). 
  8. ^ William E. Grim, Haydn's Sturm und Drang Symphonies: Form and Meaning. Lewiston: The Edwin Mellen Press (1990): 109 ISBN 0-88946-448-0
  9. ^ 9.0 9.1 張雄. 海顿的《第45交响曲》(告别). 現代音響技術. 2005, 0 (9): 99–101 [2021-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1) (中文(中國大陸)). 
  10. ^ 陸, 培炎. 海顿和他的《告别交响曲》——为纪念海顿诞辰二百七十周年而作. 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 2003, (06): 59–61 [2021-08-21]. ISSN 1000-199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1). 
  11. ^ 11.0 11.1 葛義文. 海顿《告别交响曲》赏析. 明日風尚. 2018, (12): 261 [2021-08-21]. ISSN 1673-83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1). 
  12. ^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将首次演奏海顿作品. 搜狐新聞. [2021-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2). 
  13. ^ BBC Two - New Year's Day Concert, 2009 - Highlights. BBC. [2021-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2) (英國英語). 
  14. ^ 14.0 14.1 On Conducting the New Year's Day Concert with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Daniel Barenboim. 2009-10-19 [2021-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2) (美國英語). 
  15. ^ Neujahrskonzert: Überrumpelung durch die Subtilität. Die Presse. [2021-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9) (德語). 
  16. ^ 16.0 16.1 王紀宴. 在音乐会中迎接新的一年. 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社). 2019-01-03 [2019-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3) (中文(中國大陸)). 
  17. ^ 2009 New Year's Concert. HDVDARTS. [2021-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4) (美國英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