穇子
穇子(學名:Eleusine coracana)為禾本科穇屬下的一個種。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耐旱、耐澇、耐鹽鹼、耐瘠薄、耐儲藏,在中國主要栽培於長江以南和安徽、河南、陝西、西藏等地。莖葉可作編織和造紙原料,或作家畜飼料,子實供食用或供釀酒。別名:龍爪粟,鴨爪粟,雞爪粟,雲南稗,雁爪稗。
穇子 |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單子葉植物 Monocots |
演化支: | 鴨跖草類植物 Commelinids |
目: | 禾本目 Poales |
科: | 禾本科 Poaceae |
屬: | 穇屬 Eleusine |
種: | 穇子 E. coracana
|
二名法 | |
Eleusine coracana (L.) Gaertn.
|
穇子英語又稱finger millet,在印度稱為ragi,尼泊爾則稱為 kodo,在非洲與亞洲的乾旱與半乾旱地區廣泛作為穀類作物,為四倍體、自花授粉,可能是從其野生近緣種 Eleusine Africana 演化而來。[1]原產於衣索比亞和烏干達的高地,[2]可在海拔2000 米以上的地方種植,且相當耐旱,其穀粒可以長期儲存。[1]
最古老記錄來自非洲的一個公元 8 世紀的考古遺址。[3]到 1996 年,由於需要大量勞動力,非洲穇子的種植迅速減少,農民更喜歡種植營養價值較差但較不需勞力的作物,如玉米、高粱和木薯。[1]:39–40不過亞洲並未出現這種現象。[1]:42主要種植區是非洲東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區——特別是烏干達、肯尼亞、剛果民主共和國、辛巴威、尚比亞、馬拉威和坦尚尼亞,以及印度和尼泊爾的部分地區。[1]:42,52 此外在蘇丹南部也有種植,[1]:39 最南可達莫三比克。[1]:56
繁殖與播種
主要以種子播種:[4]
- 撒播:直接播種在土中,最簡單也常用,不需要使用特殊的機器。但難以區分雜草和作物,雜草處理是個問題。
- 條播:行間距在 22 厘米至 30 厘米,行內植栽間距 8 厘米至 10 厘米。種子應播種在土壤中約 3 厘米深。這種方式比較容易區分雜草與植栽。
- 點播:在未經耕耘的土地,使用播種鑽子將種子直接播種於土壤中。
- 秧苗法:在苗床育苗,約四周時移栽到主田。
收穫
穇子的穀粒成熟時間並不一致,需分兩階段收割。有約一半的穗狀花序變成棕色時,可以進行第一次收穫,剪下所有變成棕色的穗,乾燥後用風吹篩選與清潔穀粒。第一次收穫後大約 7 天可進行第二次收穫,將所有的穀穗,不論棕或綠色,都剪下,並將收穫的穀穗放在陰涼處一天但不曬乾,提升濕度和溫度而使穀粒熟化,之後的步驟與第一次收穫後一樣。[1]
儲存
收穫後,穀粒不易受到昆蟲或黴菌的侵襲,未脫粒時可保存長達 10 年,甚至有報告在良好儲存條件下儲存長達 50 年。優秀的耐儲能力使得穇子成為重要的避荒作物。[1]
食用
穇子可以碾磨成麵粉。但是穀粒小且種皮與胚乳緊密結合,導致難以研磨。麵粉可以製作糕餅、布丁或粥。在尼泊爾和非洲的許多地方,另一種加工方式是使穀粒發芽,酵素活化將澱粉轉化為其他碳水化合物,如糖,於是可以製成發酵飲料(或啤酒)。穇子可用於釀造無麩質啤酒,或是製作嬰兒食品。[1]其莖葉則可作為動物飼料。
穇子粉成分為 9% 的水、75% 的碳水化合物、11% 的蛋白質和 4% 的脂肪),每一百公克熱量為 1.60 千焦(382 千卡),也是豐富的蛋白質來源(提供每日攝入建議量的 20%以上),且是良好的膳食纖維、 B 族維生素和多種膳食礦物質的來源。它的鈣、鉀和鈉含量並不高。
圖輯
-
穇子
-
各種顏色的穇子穀粒
-
用穇子製作脆餅
-
Roti
-
Ragi idli
-
Idli, a South Indian breakfast dish made from ragi flour
-
Chhaang
參考文獻
- 䅟子 Eleusine coracana (L.) Gaertn..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 昆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3-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簡體中文)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Norman E. Borlaug; John Axtell; Glenn W. Burton; Jack R. Harlan; Kenneth O. Rachie; Noel D. Vietmeyer. Lost Crops of Africa: Volume I: Grains. U.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onsensus Study Repor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NAP). 1996 [2022-02-12]. ISBN 978-0-309-04990-0. LCCN 93-86876. OCLC 934889803. OL 9872024M. doi:10.17226/2305 .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2) (英語).
- ^ A.C. D'Andrea, D.E. Lyons, Mitiku Haile, E.A. Butler, "Ethnoarchae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in the Ethiopian Highlands" in Van der Veen, ed., The Exploitation of Plant Resources in Ancient Africa. Kluwer Academic: Plenum Publishers, New York, 1999.
- ^ Hilu, K. W.; de Wet, J. M. J.; Harlan, J. R. Harlan. Archaeobotanical Studies of Eleusine coracana ssp. coracana (Finger Millet).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1979, 66 (3): 330–333. JSTOR 2442610. doi:10.1002/j.1537-2197.1979.tb06231.x.
- ^ Finger Millet Farming. Agri Farming India. 2015-05-18 [202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2).
延伸閱讀
[編]
外部連結
- 'Eleusine coracana (L.) Gaertn.'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9-24.
- Dressler, S.; Schmidt, M. & Zizka, G. Eleusine coracana. African plants – a Photo Guide. Frankfurt/Main: Forschungsinstitut Senckenberg.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