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里斯特·雷·莫爾頓
福里斯特·雷·莫爾頓(英語:Forest Ray Moulton,1872年4月29日—1952年12月7日),是一位美國天文學家[1]。
福里斯特·雷·莫爾頓 | |
---|---|
出生 | 美國密西根州勒羅伊 | 1872年4月29日
逝世 | 1952年12月7日 美國伊利諾州庫克郡的威爾梅特 | (80歲)
國籍 | 美國 |
母校 | 芝加哥大學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天文學 |
他出生在密西根州的勒羅伊,並在阿爾比恩學院接受教育。他在1894年獲得文學士的學位後,在芝加哥大學繼續深造,1899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在芝加哥大學,他歷任天文學助教(1898-1900)、講師(1900-1903)、助理教授(1903-1908)、副教授(1908-1912)、教授(1912年-)[2]。
他是張伯倫莫頓假說的著名擁護者,認為行星是從微小的微行星合併而成的。他們的假設需要另一顆恆星的接近來觸發微行星的凝結,然而此一概念已經失寵了。
在20世紀的第一個10年,發現一些額外的小衛星在軌道上繞著木星。莫爾頓博士提出這些實際都是引力捕獲的星子。這一理論已被天文學家們認同。
月球上的莫爾頓環形山、求解微分方程組的{{le|線性多步法#亞當斯-莫爾頓法|Linear multistep method#Adams–Moulton methods|亞當斯-莫爾頓法]]和幾何學的Moulton plane,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著作
他在1907年是美國數學學會彙刊的副主編,在1908年成為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副研究員。他曾擔任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的秘書多年,舉辦的專題討論會超過20次,並編輯專刊[3]。除了天文和數學期刊的各種貢獻,他的著作還有:
- An Introduction to Celestial Mechanics (1902;[4] second revised edition, 1914)
- An Introduction to Astronomy (1905)
- Descriptive Astronomy (1912)
- Periodic Orbits (1920)
- New Methods in Exterior Ballistics (1926)[5]
- Differential Equations (1930)[6]
- Astronomy (1931)[7]
- Consider the Heavens (1935)
參考資料
- ^ Carlson, A. J., FOREST Ray Moulton: 1872–1952., Science 117 (3047), 1953, 117 (3047): 545–6 (May 22, 1953), PMID 13056607, doi:10.1126/science.117.3047.545
- ^ New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 ^ 福里斯特·雷·莫爾頓 —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Here: p.345–346 (= p.7–8 in the file)
- ^ Leuschner, A. O. Review: An Introduction to Celestial Mechanics by F. R. Moulton (PDF). Bull. Amer. Math. Soc. 1906, 12 (7): 356–360 [2016-09-02]. doi:10.1090/s0002-9904-1906-0135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6-19).
- ^ Rowe, J. E. Review: New Methods in Exterior Ballistics by F. R. Moulton (PDF). Bull. Amer. Math. Soc. 1928, 34 (2): 229–232 [2016-09-02]. doi:10.1090/s0002-9904-1928-0452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6-19).
- ^ Fite, W. B. Review: Differential Equations by F. R. Moulton (PDF). Bull. Amer. Math. Soc. 1931, 37 (7): 492–494 [2016-09-02]. doi:10.1090/s0002-9904-1931-05164-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6-21).
- ^ Brouwer, Dirk. Review: Astronomy by F. R. Moulton (PDF). Bull. Amer. Math. Soc. 1932, 38 (7): 473–474 [2016-09-02]. doi:10.1090/s0002-9904-1932-05435-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