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普伊瑪諾娃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4年7月28日) |
瑪麗·普伊瑪諾娃,M.,Marie Pujmanová ,(1893年6月8日—1958年)姓氏亦被譯作普伊曼諾娃,捷克斯洛伐克女作家、詩人,捷克斯洛伐克科學藝術學院院士。
瑪麗·普伊瑪諾娃生於布拉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父親是大學教授。優裕的家庭環境和上層的社會生活方式,使她在童年時代和大部分兒童隔離,感受到離群索居的孤獨。她幼小的心靈渴望做一個普通人。她的第一部作品《兩翼下》(1917),是寫她童年時代的散文。田園詩一般描寫悠閒、舒適的生活,是她在創作中反覆描寫的題材。
普伊瑪諾娃的重要作品,有描寫寡婦、母愛的長篇小說《黑格爾大夫的女病人》(1931),抨擊了她自己所屬資產階級的習俗和虛偽道德,後來被拍成了電影。
1930年代初,在捷克共產主義民族英雄尤利烏斯·伏契克的影響下,普伊瑪諾娃到了重要工業區廣泛接觸工人生活,並參加波希米亞北部的大罷工。1932年,她隨工人代表團到蘇聯參觀訪問。這些活動使她的世界觀有了根本改變,創作進入了新的階段。
普伊瑪諾娃的代表作《十字路口的人們》1937年問世。這部小說標誌著作者在政治和藝術上的成熟,被認為是捷克斯洛伐克資產階級共和國時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品描寫青年工人安德烈的覺醒,寫資本家的偽善和統治階級對人民的鎮壓。《十字路口的人們》、《玩火》(1946)和《生與死的搏鬥》(1952),都是以反對法西斯侵略為主題,反映廣大人民在各個戰場上同敵人進行的殊死的鬥爭的三部曲。三部曲的重要內容是描寫先進知識分子的革命活動。如三部曲中的加姆薩律師與海倫娜醫生,就是作者塑造的革命知識分子的典型。
普伊瑪諾娃的作品還有描寫兒童及青少年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動的小說《預感》(1942)和《曙光》(1949),《市公園裡的故事集》,也寫有波蘭和匈牙利的遊記《斯洛伐克札記》;以及詩集《歌唱的書》(1938)、《母親們的詩》、《拉斐爾與衛星》、《愉快和悲哀》、《愛的自白》(1949)、《千百萬隻鴿子》(1950)、《中國的微笑》(1954)、《布拉格》(1954)等。
普伊瑪諾娃1953年作為捷克斯洛伐克文化代表團的成員到中國參加國慶典禮。返回捷克後,根據該次訪問中國的印象,寫成了詩集Čínský Úsmvě (1954年,布拉格: Československý spisovatel 出版社)。後勞榮根據了原捷克文版本和 Ota Ginz的世界語譯稿「Čîna rideto」,翻譯成了《中國的微笑》(1957年8月,上海:新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