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親屬系統

漢語親屬系統人類學裏被歸類於描述型親屬系統(descriptive system)或蘇丹型親屬系統英語Sudanese kinship的一種。這是路易斯·亨利·摩爾根在1871年的作品《血親和姻親制度》[1]裏所提出的六種親屬系統之一,其中以蘇丹型親屬系統最為複雜,而漢語親屬關係則列其一。在該系統中每個人依據其宗族輩分、性別與年齡,而有不同的親屬稱謂

在漢語當中,親屬是指因婚姻血緣與人結成的社會關係父母兄弟姊妹等親屬又稱親人家人,其他則稱為親戚。闡述親屬關係的記錄最早見於先秦典籍《爾雅》第四章的釋親。唐朝學者孔穎達對親戚的註解為「親指族內族外」,所謂族內是指父系同宗者,以男性為中心,包括宗族內的男性和他們的配偶,但不包括已出嫁女性和她們的配偶。然而即使這樣,隨著人口增加也發展出少數幾個專用稱謂。到了現代則多分為血親姻親配偶

簡述

首先,父系的兄弟姊妹,長一輩就成了伯叔姑,再長一輩,便加上公/爺表示輩份。

妻子的兄弟姊妹內兄/弟/姊/妹妻兄/弟/姊/妹,又叫舅子姨子,長一輩是

再看堂表之分,同宗是堂,異宗是表。即父系的男丁是堂,其他是表。要注意是表姑是父系的表姐妹,而不是父系的姐妹

伴侶方面,父系兄弟的伴侶叫兄嫂弟妹/弟婦/弟媳/弟妻,長一輩叫伯姆/伯娘叔嬸/嬸嬸。再長一輩,叫伯婆叔婆/嬸婆

父系姊妹的伴侶加上表示是其丈夫,即姐夫妹夫。長一輩則用,即姑丈姑父

內兄弟的伴侶叫妻兄嫂/內兄嫂/姻兄嫂妻弟妹/內弟妹/姻弟妹,簡稱兄嫂弟妹,長一輩叫舅母/妗婆

內姊妹的伴侶叫襟兄襟弟,長一輩叫姨丈姨父

所以親屬稱謂是由關係和輩份組合而成的。

血親

直系血親

  • 系 - 父親(爸爸、爹)→祖父母(爺爺、奶奶)→曾祖父母(太爺爺、太奶奶)→高祖父母
    與直系九世後代名稱由《爾雅·釋親》準確記載不同,「高祖」往上追溯的祖先名稱譜系無古籍記載。網傳「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云云,或是出自一網文作者的私設定[2],常被錯誤當作出自《爾雅》,並同直系九世後代名稱一道煞有介事冠以「祖宗十八代」之名傳播。實際上,根據鄭珍的《親屬記》,「由曾祖而上,統謂之曾祖、高祖。由高祖而上,統謂之遠祖,或謂之先君。連己身或不連己身上數之,各視其數,謂之幾世祖。」也就是說,「高祖」繼續向上追溯,已無特定稱謂,統稱「遠祖」。而訛傳的稱呼中,「太祖」「鼻祖」是指首先在某地定居或獲得封爵授職的人,並非直系親屬稱謂。[3]
    九玄七祖:是漢字文化圈對難以計算的父系祖先、男系子孫的統稱。「九玄七祖」常見於宗教之超渡,九玄是指之後的九代子孫,七祖是指之前的七代祖先[4]。在台灣,傳統的祭祖儀式上會擺設九玄七祖的牌位[5]道教經典《道經》認為,如果一人能得道,他的九玄七祖都能獲得超升[4][6]。輩份從高往下計數,九玄是指:子、孫、曾、玄、來、昆、仍、雲、耳;七祖是指:父、祖、曾、高、太、玄、顯[4]
  • 系 - 母親(媽媽、娘、姆)→外祖父母(姥爺、姥姥;外公、外婆)→外曾祖父母(太姥爺、太姥姥;太外公、太外婆)→外高祖父母
  • 兒/兒子 - 夫妻的男性第一子代,口語又稱、寫作(廣東粵音讀南[需要解釋])。
  • 女兒 - 夫妻的女性第一子代,口語又稱閨女、、寫作(廣東粵音讀南[需要解釋])。
  • - 夫妻的第二子代,依性別又分孫子、孫女。有時孫子是一種不分性別的稱呼。
  • 曾孫/重孫 - 夫妻間的第三子代,閩南語稱「乾仔孫」(kan-á-sun),粵語口語又稱(粵語讀音:塞 sak7)。
  • 玄孫 - 夫妻間的第四子代。→來孫、昆/晜孫、仍孫、雲孫、耳孫,夫妻間的由第五子代孫至第九子代孫。

旁系血親

  • 父系長輩
    • - 父親的兄長,稱為伯父、伯伯、大爺、X大爺、X子爺(父親的大哥為大大爺,二哥為二大爺、二子爺,三哥為三大爺、三子爺...)
    • - 伯父的妻子,稱為伯母、大娘、X大娘、X子娘(父親的大嫂為大大娘,二嫂為二大娘、二子娘,三嫂為三大娘、三子娘...),粵語稱「伯娘」。
    • - 父親的弟弟,稱為叔父、叔叔、嗒嗒
    • - 叔父的妻子,稱為嬸母、嬸嬸、娘娘(與嗒嗒相對,娘字讀降調)
    • - 父親的姊妹,稱為姑母、姑姑、姑媽,粵語「姑媽」專指父親的姊姊,父親的妹妹稱「姑姐」;吳語稱父親的姊姊為「嬤嬤」。
    • 姑丈 - 姑母的丈夫,也稱姑父、姑丈
  • 母系長輩
    • - 母親的兄弟,稱為舅父、舅舅、娘舅
    • 妗/妗子 - 舅父的妻子,稱為舅母、舅媽、妗母
    • - 母親的姐妹,稱為姨母、姨媽、阿姨、姨娘,有些地區「大姨/姨媽」專指母親的姊姊,「阿姨」、「姨娘」則稱母親的妹妹
    • 姨丈 - 姨母的丈夫,也稱姨父、姨丈
  • 同輩
    • 兄弟姊妹 - 也作兄弟姐妹,指有相同父親和母親的人。
    • 雙胞胎兄弟姐妹
    • 同父異母兄弟姐妹
    • 同母異父兄弟姐妹
    • 堂兄弟姊妹 - 父系血親的長輩(伯、姆、叔、嬸)的兒子或女兒,口語時一些地方不帶「堂」字。
    • 表兄弟姊妹 - 父系血親的長輩(姑)的兒子或女兒和母系血親的長輩(舅、妗、姨)的兒子或女兒
  • 晚輩(對使用在不同性別的人物時,斜線前後的字取對應性別者,括號內的字放在最後面就是對女性的稱呼)
    • 兒/女 - 男性稱兄弟的兒子或女兒
    • 兒/女 - 女性稱兄弟的兒子或女兒
    • (女)- 男性稱姊妹的兒子或女兒,一般多稱「外甥」
    • 姨甥(女)- 女性稱姊妹的兒子或女兒

姻親

  • 姻親
    • 長輩
      • 公公:丈夫的父親,又稱家翁、家公、阿公,也直稱爸爸,有些地區稱「老爺」,閩南語稱「大官」,讀音為ta-kuaⁿ
      • 婆婆:丈夫的母親,又稱家姑、家婆、阿婆,也直稱媽媽,閩南語稱「大家」,讀音為ta-ke,粵語口語習慣稱「奶奶」(當面稱呼或他述)或「家婆」(常用於他述)
      • 岳父:丈人,亦有地區稱丈母達,妻子的父親,口語也直稱爸爸,粵語口語習慣稱「外父」
      • 岳母:丈母娘,妻子的母親,口語也直稱媽媽,粵語口語習慣稱「外母」
      • 繼父母,又稱後爸/媽,吳語稱「晚爹/娘」
    • 同輩
      • /嫂嫂/嫂子:對兄長妻子的稱呼
      • 弟媳、弟妹、弟婦、弟新婦:對弟弟妻子的稱呼
      • 姐夫:對姐姐丈夫的稱呼
      • 妹夫、妹婿:對妹妹丈夫的稱呼
      • 妯娌zhóulǐzhóuli):兄弟妻子間互相的稱呼或合稱,北京官話唸「妯娌(ㄓㄡˊ ㄌ一ˇ)」。在臺灣,輩份較大的妯娌會直接叫小妯娌的名字,對外人介紹則說小嬸仔;輩份較小的妯娌會稱呼大妯娌為阿嫂大嫂,對外人介紹也稱呼為阿嫂大嫂
      • 連襟:姐妹的丈夫間互相的稱呼或合稱,也稱襟兄弟、連橋
      • 大伯子:對丈夫的哥哥的稱呼,又稱「大伯」
      • 小叔子:對丈夫的弟弟的稱呼,又稱「小叔」
      • 大姑子:對丈夫的姐姐的稱呼,粵語稱「姑奶」
      • 小姑子:對丈夫妹妹的稱呼,又稱「小姑」或姑妹,粵語稱「姑仔」
      • 大舅子:對妻子哥哥的稱呼,又稱「大舅」或內兄
      • 小舅子:對妻子弟弟的稱呼,又稱「小舅」或內弟
      • 大姨子:對妻子姐姐的稱呼,又稱「大姨」或姨姐
      • 小姨子:對妻子妹妹的稱呼,又稱「小姨」或姨妹
    • 晚輩
      • 兒媳:亦有稱兒媳婦,對兒子的妻子的稱呼,又稱媳婦、新婦(粵語白讀為pou5,音「抱」)
      • 女婿:對女兒的丈夫的稱呼
      • 內侄(女):對妻子侄(女)兒的稱呼
      • 外侄(女):對丈夫侄(女)兒的稱呼
      • 內甥(女):對妻子姨甥(女)的稱呼
      • 外甥(女):對丈夫舅甥(女)的稱呼
      • 繼子女
      • 繼兄弟姐妹
  • 配偶
    • 丈夫:結婚男女對自己男性伴侶的稱呼,近代多雅稱「先生」,傳統則稱「外子」、「相公」、「官人」、「夫婿」、「夫君」等。當代有人稱「老公」,但有人不喜歡用,因為在清朝時京城妓女對太監(公公)蔑稱為「嫪(ㄌㄠˋ)公(老公)」[7]
    • 妻子:結婚男女對自己女性伴侶的稱呼,近代多雅稱「太太」,俗稱「老婆」,傳統則稱「內子」、「內人」、「娘子」、「夫人」(敬稱,用於稱呼他人的妻子)。

其他

  • 乾親(多無血緣關係,一般不認為是嚴格意義上的親戚)
    • 乾爹/乾爸/乾爺
    • 乾娘/乾媽:乾爹/乾爸/乾爺的配偶
    • 乾哥/乾姐姐
  • 過繼
    • 過繼達或直稱爸、爹,等
    • 過繼娘或直稱媽、娘,等
    • 過繼兒/閨女

漢語親屬稱謂與英語親屬稱謂的比較

  • 印歐語的親屬關係原本與漢語一樣十分複雜(例如拉丁語[8]、古英語[9]等),但後來逐漸簡化,現代英語中的稱謂較為簡單。
  • 在日常使用的詞彙上,現代英語的稱謂基於核心家庭,不區分長幼,不區分姻親與血親,至多區分一重性別,至多區分一重旁系的輩份;漢語的稱謂基於大家族,區分一重半長幼,區分姻親與血親,至少區分兩重性別。舉例說明,漢語中父母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細分為伯母、嬸嬸、舅媽、姑姑、姨母、伯父、叔叔、姑父、舅舅、姨父,而現代英語中,auntuncle分別統稱其中的女性和男性,不區分長幼,不區分是否是姻親配偶,也不區分第二重性別(父系親屬與母系親屬)。此外,漢語的稱謂是基於父系社會。比如,「堂」者,如堂兄、堂弟,堂姐,堂妹是同姓家屬,是家裡的人,而「表」者,如表兄、表弟,表姐,表妹是異姓親屬,是外面的人;再比如,「外」者,如外公、外婆是母親那邊的外姓人,而爺爺、奶奶是父親這邊的人,是「內親」,是家裡的人。而英語的稱謂系統卻不做這樣的區分,如grandfather既可以表示爺爺,也可以表示外公;cousin既可以表示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可表示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以及堂叔、表侄等所有輩份的堂親和表親。
  • 現代英語中同樣可以表達複雜的親屬稱呼,只是日常並不經常使用。例如可以用paternal uncle(伯伯、叔叔),maternal uncle(舅舅),paternal cousin(堂兄弟姐妹、姑表兄弟姐妹),maternal cousin(舅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grandfather on father's side(爺爺),grandmother on mother's side(姥姥)……等稱謂進行詳細區分。如果要表達更精確的關係的話,還可以說成father's elder brother(伯父),father's younger brother's daughter(叔叔的女兒)……現代英語中表達遠親的親屬稱謂,日常也不常使用。例如,「first cousin, twice removed」之類的稱謂[10],對應漢語中「表外甥」或者「堂舅父」等稱謂。
  • 在古代的漢族中,通過稱謂就可確定一個人在家裡的地位和身份,所享有的權利和當盡的義務,這樣各人守好自己的本分,有利於家族的管理,有利於儒家等級制度的實施。有人[誰?]認為,西方的等級觀念和等級制度沒有東方那麼複雜,所以表現在稱謂上也沒有那麼複雜和細緻。但實際上這是錯誤的,早期西方語言如拉丁語[11]古英語、古俄語同樣有十分複雜的親屬稱謂,只是後來在現代英語中被簡化了。[來源請求]
  • 日常稱呼時,在漢語中稱呼長輩時均有避諱的習慣。英語中除父母及直系的長輩血親外,對其他的長輩親屬以尊稱加名字甚或直呼其名則是可以接受的。
  • 漢語重長幼,但更重地位輩分,故可能稱呼比自己年幼的長輩叔叔甚至叔公,而非直呼其名。

參見

參考文獻

  1. ^ Lewis Henry Morgan (1871)Systems of Consanguinity and Affinity of the Human Family.
  2. ^ 我是做短视频的,但写这篇文章是想让孩子少看短视频. [2022-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1). 
  3. ^ 鄭珍. 親屬記. 初來此居之祖,或初得爵命者,曰始祖,曰太祖,曰鼻祖,曰祖考。 
  4. ^ 4.0 4.1 4.2 蕭登福. 道家道教影響下的佛教經籍. 新文豐出版公司. 2005: 327 [2019-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2). 
  5. ^ 台灣史料研究.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1999: 113;118 [2019-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2). 
  6. ^ 張志哲. 道教文化辞典.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4: 92 [2019-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1). 
  7. ^ 丈夫詞源
  8. ^ Latin Kin Terms. University of Manitoba. [2019-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3). 
  9. ^ Old English Kinterm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niversity of Manitoba
  10. ^ Kimberly Powell. How Are Cousins Related?. ThoughtCo. [2019-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6). 
  11. ^ What Did the Romans Call Different Family Members?. ThoughtCo. [2019-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