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學,又稱樸學漢古文學,一般指稱清代的儒家學術,也有指清代學術總稱的,是相對於宋學而言,代表人物有胡渭閻若璩毛奇齡陳啟源萬斯同姚際恆顧祖禹俞樾等人,清學研究範圍包括文字學訓詁學校勘學考據學

清學名稱最早來自《龔自珍全集·與江子屏箋》,清學健將江藩推崇黃宗羲顧炎武,認為清代漢學「二君實啟之」,「兩家之學,皆深入宋儒之室」[1]錢穆認為清代漢學淵源於宋學[2]梁啓超的《清代學術概論》裡說:「其全盛運動之代表人物,則惠棟、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也,吾名之曰正統派。」

學派

清學實際上又分有吳派皖派以及揚州學派三派,「無吳、皖之專精,則清學不能盛,無揚州之通學,則清學不能大。」[3],吳派由惠棟所創,清儒任兆麟說:「吳中以經術教授世其家者,咸稱惠氏。惠氏之學大都考據古註疏之說而疏通證明之,與六籍之載相切。傳至定宇先生,則尤多著纂,卓卓成一家言,為海內談經者所宗。」[4],梁啓超說:「元和惠棟,世傳經學,祖父周惕,父士奇,咸有著述,稱儒宗焉。棟受家學,益弘其業。」[5]。吳派人士多精於《周易》、《尚書》,著名吳派學者如沈彤江聲余蕭客褚寅亮等,吳派最大的特色是在學術上徹底反對宋學。吳派又兼及考史,著名學者有王鳴盛錢大昕

皖派開創於江永戴震,梁啟超稱「故苟無戴震,則清學能否卓然而樹立,蓋未可知也」,皖派稍晚於吳派,並不特別尊崇漢儒,「主張反覆求證,不主一家」。

揚州學派是集大成的學派。皮錫瑞曾概括清朝之漢學演變:「國朝經學凡三變。國初,漢學之萌芽,皆以宋學為根底,不分門戶,各取所長,是為漢宋兼采之學。乾隆以後,許鄭之學大明,治宋學者已尟,說經皆主實證,不空談義理,是為專門漢學。嘉道以後,又由許鄭之學,導源而上,易宗虞氏以求孟義;書宗伏生、歐陽、夏侯;詩宗魯、齊、韓三家;春秋宗公、轂二傳。漢十四博士今文說,自魏晉淪亡千餘年,至今日而復明。實能述伏、董之遺文,尋武、宣之絕軌,是為西漢今文之學」[6]。清學的代表作品是江藩的《漢學師承記》。

評價

清代學術,學者多稱之漢學[7]。這樣的說法不夠準確。清代考據學不能簡單地歸之為「漢學」的復興。戴震段玉裁等諸家之學就不只是漢學[8]胡適在《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中明確指出清代治學方法是先歸納演繹

注釋

  1. ^ 《漢學師承記》卷八附「跋」
  2. ^ 皮錫瑞在《南學會講義》第七講中亦云:「漢學出自漢儒,人皆知之;漢學出自宋儒,人多不知。國朝治漢學者,考據一家、校勘一家、目錄一家、金石一家、輯錄古書一家,皆由宋儒啟之」。
  3. ^ 《清代揚州學記》2頁
  4. ^ 《有竹居集》卷十《余仲林墓志銘》
  5. ^ 《清代學術概論》
  6. ^ 皮錫瑞:《經學歷史》卷十,《經學復盛時代》。
  7. ^ 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十
  8. ^ 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十:「清代學術,論者多稱為『漢學』。其實前此顧、黃、王、顏諸家所治,並非『漢學』;後此戴、段、二王諸家所治,亦並非『漢學』。其『純粹的漢學』,惠氏一派,洵足當之矣。」

參考書目

研究書目

  • Benjamin A. Elman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