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基督使團

组织

海外基督使團The 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OMF International)是一個基督教新教公理宗差會;它的前身是1865年由英國傳教士戴德生創辦的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CIM),1964年改稱現名。

The Lammermuir 號船傳教團於1866年5月26日啟程

1854年,戴德生作為郭實臘中國傳教會傳道人,首次從英國來到中國,先在上海汕頭等地傳教,1857年定居寧波,並成立「寧波差會」。1860年他回到英國,兩年後(1862年)在布萊頓招募到寧波差會第一位志願者宓道生,並派往寧波。1865年6月25日,戴德生將寧波差會改名為「中國內地會」(本文簡稱「內地會」),並確立其宣教方針,就是要召募一批可以遷往中國內陸地區長期工作的傳教士,將基督教信仰傳入中國內地;內地會的總部最初在杭州,1890年遷至上海,慢慢把宣教工作深入中國內陸,最遠抵達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直到1950年代才在東西方冷戰的政治背景下撤出中國大陸。

1964年內地會更名為海外基督使團,持續向亞洲17異教徒人口傳揚福音;現時海外基督使團有大約一千名宣教士,來自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巴基斯坦香港等地。

原則

拓荒植會

仿效使徒保羅,不在有基督的名被傳過的地方傳揚福音。戴德生和早期內地會宣教士看見中國內地的需要,決定將福音傳給那些被遺忘或被忽略的群體,並在他們中間建立教會。目標是在中國各省都建立教會。

顧名思義,中國內地會是特別為中國設立的,目標是希望中國每一個省份都至少有一對宣教士在那個地方。當時西方宣教士主要是在沿海的通商口岸傳教。雖然到了《北京條約》以後可以自由到內地傳教,但大部分的宣教士都還是只在中國沿海地區,遍布於從東北地區到南邊的廣東,很少有宣教士能深入到內地裡面去。

信心

戴德生設立中國內地會以後,就帶領一批宣教士來到了中國。內地會後來成為西方的所謂「信心差會」和世界內地宣教的榜樣,那麼西方宣教史就以他作為分界線,所以就看到戴德生在宣教運動上的重要性跟地位,從那時候就稱為「內地宣教時期」。內地會的「信心原則」(Faith Principle)就是憑著信心按照上帝的呼召去進行工作。不借貸,不募捐。遇上經費的困難時,他們不會公開向人徵款或籌款,只讓上帝感動人來幫助他們。    以下是戴德生的一些語錄 「親愛的媽媽,請繼續為我禱告。雖然我的衣食充足,充滿快樂和感恩,但是我需要你為我代禱……媽媽,我怎樣才能讓你明白我是多麼渴望成為宣教士,渴想把喜訊帶給那些貧困又正步向滅亡的罪人呢。求主使用我,讓我為那代我受死的主鞠躬盡瘁!……媽媽,試想想,有一千二百萬人——一個多麼龐大的數字,多麼難以想像——是的,在中國每年就有一千二百多萬靈魂,在沒有神,沒有盼望底下步向滅亡……啊,讓我們有憐憫的心看待這龐大人民的需要!神既憐恤我們,我們也應該體恤祂的心意…… 我要擱筆了。你願不願意因那為你而死的主耶穌獻上一切?媽媽,我知道你願意。願神與你同在和安慰你。當我儲備了足夠的路費時,我可以立刻啟程嗎?我深感假若我不為中國做點什麼,我就不能再活下去了。」

                                            载自《属灵的秘诀:戴德生信心之旅》
                                            这封戴德生写给他妈妈的信大概写于1851年,他于1865年创办中国内地会,毕生竭力把福音传到中国各省。

跨越文化

內地會的宣教士們打破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隔閡,來到中國內地傳福音,並建立教會,克服重重困難。初期,內地會的宣教士來到中國後,必須改穿中國服,並梳中國髮式 (去髮留辮)。當時,戴德生更因而被英國國內的一些人士指控叛國。但戴德生認為只要能領人信主,穿中國服不是什麼大麻煩,反而可以讓傳福音的工作更加順利。

歷史年表

1860年代

  • 1860年7月18日,戴德生從上海啟程回英國,11月20日抵達泰晤士河口的貴利夫遜(Gravesend)。
  • 1862年1月8日,戴德生以「寧波差會」名義招募的傳教士宓道生,啟程前往中國創立寧波傳教站
  • 1862年7月,戴德生獲得外科醫生證書
  • 1865年6月25日,戴德生將寧波差會改名「中國內地會」
  • 1865年10月,戴德生在倫敦出版《China's Spiritual Need and Claims》
  • 1866年3月12日,內地會在倫敦出版第一期會刊
  • 1866年5月26日,以內地會名義的第一批傳教士在戴德生的率領下,乘坐蘭茂密爾英語Lammermuir (1864 clipper號船,啟程前往中國,9月30日抵達上海。
  • 1866年12月,「蘭茂密爾團隊」(Lammermuir Party 抵達杭州清泰門新開弄(新巷)1號
  • 1866年 浙江 : 杭州 (戴德生建立傳教總部)
  • 1866年 浙江 : 奉化 甘比治(George Crombie) 建立傳教站。
  • 1866年 浙江 : 紹興 范明德(John Stevenson (missionary))和妻子Ann 建立傳教站。
  • 1867年 浙江 : 蕭山 倪義來夫婦(Lewis & Eliza Nicol), 衛養生(James Williamson (missionary))建立傳教站。
  • 1867年 浙江 : John Sell 死於天花
  • 1867年 浙江 : 杭州: 戴德生的長女Grace Dyer Taylor 死於腦膜炎
  • 1867年 浙江 : 台州 宓道生(James Joseph Meadows)和蔡文才(Josiah Jackson)建立傳教站。
  • 1867年 江蘇 : 南京 童跟福(George Duncan) 建立傳教站。
  • 1868年 江蘇 : 揚州 戴德生建立傳教站。同年8月22日,揚州教案
  • 1868年 浙江 : 湖州 麥克悌(John McCarthy )建立傳教站。
  • 1869年 安徽 : 安慶 宓道生和衛養生建立傳教站。同年11月3日發生安慶教案
  • 1869年 江西 : 九江 高學海(John Edwin Cardwell)夫婦建立傳教站。

1870年代

  • 1870年7月23日,"內地會之母"戴馬利亞在江蘇鎮江去世。
  • 1871年11月,福珍妮(Jennie Faulding Taylor)嫁給戴德生。
  • 1871年-1875年 江西 : 大姑塘鎮(今九江廬山區姑塘鎮) 高學海夫婦建立傳教站。
  • 1874年 湖北 : 武昌 戴德生和祝名揚(Charles Henry Judd)建立傳教站。
  • 1875年1月 《招募18個同工》在倫敦出版
  • 1875年7月,《China's Millions》第一期在倫敦出版
  • 1875年 河南 : 戴亨利(Henry Taylor)是該省最早的新教傳教士,該省是中國未聽見過福音的9個省份之一。
  • 1875年 湖南 : 祝名揚和都夭德(Adam C. Dorward)是該省最早的新教傳教士,後來在1880-1882年,二人旅行1500英里穿越中國
  • 1876年 山西 : 秀耀春(Francis James)和德治安(Joshua J. Turner)是該省最早的新教傳教士,開始救濟「丁戊年華北大饑荒」的難民
  • 1876年 陝西 : 鮑康寧(Frederick W. Baller)、金輔仁(George King)是該省最早的新教傳教士
  • 1876年 甘肅 : 義世敦(George F. Easton)和巴格道(George Parker)是該省最早的新教傳教士
  • 1876年 四川 : 賈美仁(James Cameron)是該省最早的新教傳教士. George Nicoll在巡迴布道之後定居此處。
  • 1877年 貴州 : 祝名揚和包蘭頓(James F. Broumton)是該省最早的新教巡迴傳教士。包蘭頓之後留在少數民族苗族彝族中工作。
  • 1877年 廣西 : Edward Fishe是該省最早的新教傳教士,同年去世。
  • 1877年 雲南 : 麥克悌鎮江徒步旅行,經過漢口、四川、貴州和雲南到緬甸八莫;履行持續7個月,沿途傳道。他是最早進入雲南的新教傳教士。
  • 1877年 西藏 : 賈美仁從重慶步行到巴塘,第一個傳福音給藏人。然後他去了大理和八莫,又經過廣東回到重慶,行程遍及當時中國18個省份中的17個。
  • 1878年山西 : 戴德生之妻福珍妮(Jennie Taylor)是最早在中國內地旅行的女性傳教士。
  • 1879年陝西: 金輔仁和鄔貴貞(Harriette Black)是第一對遷入漢中的傳教士夫婦
  • 1879年 四川 : M. A. Howland Nicoll是第一名住進重慶的女性傳教士

1880年代

  • 1880年山西: Harold A. Schofield在太原開辦內地會第一所醫院。
  • 1880年 甘肅: Elizabeth Wilson 是該省最早的女傳教士
  • 1880年 貴州 : George Clarke 和妻子Fanny 定居該省
  • 1881年 雲南 : 范明德(John Stevenson)和 Henry Soltau在86天中徒步旅行了1900英里,從八莫、昆明、重慶、武昌到上海,從西向東穿越中國。
  • 1881年 雲南 : George Clarke 和妻子Fanny 遷往大理定居
  • 1881年 山東 : 芝罘學校煙臺開辦(最初稱為 "The Protestant Collegiate School")
  • 1885年3月3日,「劍橋七傑」(Cambridge Seven)抵達中國
  • 1887年,派出「一百名同工」(the Hundred)來華
  • 1888年,海班明(Benjamin Broomhall)創辦《National Righteousness》: 一份宣傳戒毒的期刊
  • 1888年10月30日,第一批內地會美國傳教士抵達中國上海

1890年代

  • 1890年,戴德生在虹口區吳淞路9號正式建立內地會第一個總部大樓,可供300多位傳教士辦公和居住。購屋經費由榮晃熙(Archibald Orr Ewing,1857~1930)捐獻。
  • 1890年,第一批澳大利亞傳教士抵達
  • 1894年甲午戰爭稻惟德在煙臺參加紅十字救助傷員的工作。
  • 1895年,倫敦紐因頓格林(Newington Green)建成內地會總部大樓

1900年代

1910年代

  • 1910年,富能仁(J. O. Fraser)抵達中國
  • 雲南西部部落地區有了60,000名基督徒
  • 1911年,海班明(Benjamin Broomhall)在戒毒運動成功後去世。(第一屆世界戒毒大會於1909年在上海匯中飯店召開,海班明是大會主席。)
  •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
  • 1912年,內地會傳道員超過1000人, 成為在華最大的傳教機構

1920年代

  • 中國內戰(Chinese Civil War)和非基督教運動迫使幾乎所有傳教士都暫時撤退
  • 1927年-1932年,何斯德發起200人專案活動,援助內地宣教運動,從1200名申請人中挑選了共計203名傳教士分三批抵達中國(1929年39人,1930年47人,1931年117人)

1930年代

  • 1930年,中國內地會總部遷往上海新閘路1531號,有行政管理大樓、傳教士公寓、同工宿舍、禮拜堂、招待所。
  • 1934年10月1日,薄復禮牧師在貴州被迷路的紅軍抓到,隨肖克賀龍的部隊長征達560天,經過貴州、四川、湖南、湖北、雲南5省,行程達一萬公里,1936年4月在雲南被釋放。11月,他將在紅軍中的經歷出書《The Restraining Hand》,中譯有兩個文本:《神靈之手: 一個西方傳教土隨紅軍長征親歷記》和《一個西方傳教士的長征親歷記》,是西方最早介紹中國紅軍長征的專著。[1][2][3]
  • 1934年12月8日,200人專案中的師達能牧師夫婦(John and Betty Stam)在皖南旌德縣被紅軍綁票殺害
  • 第二次世界大戰迫使許多傳教士到更偏僻的內陸 - 或被日本人投入獄中,直到戰爭結束

1940年代

1950年代

  • 1951年, 三自愛國運動,政府控制教會。"三自宣言"發表以後,內地會開始撤退傳教士,到1953年撤退完畢。所有傳教士重新部署在東亞其他地區。
  • 1951年11月,在新加坡建立新總部,機構名稱也改為The China Inland Mission 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

1960年代

  • 1964年,中國內地會更名為海外基督使團。
  • 文化大革命 1966年-1972年: 取締包括三自愛國運動在內的所有基督教活動
  • 在泰國農村的醫療工作開始

1970年代

1980年代

  • 中國教會受洗信徒人數達到2150萬,包括慕道者的基督徒超過5200萬

1990年代

在華傳教站列表

其中安徽、四川、貴州、甘肅、陝西、雲南、河南等省都由內地會首先開闢。1927年1月內地會在中國共有937個宣教站,到了同年7月只剩296個。1928年1月開始有宣教士回來重開宣教站,便增為 305個,同年7月465個。再過半年,北伐內戰漸平靜,1929年1月,宣教站達840個。[4]

浙江

杭州(1866),紹興(1866),奉化(1866),台州(1867),溫州(1867),寧海(1868),平陽(1874),衢州,常山,金華,蘭溪,永康,天台,仙居,新昌,嵊縣,黃岩,莫干山,

江蘇

揚州(1868),鎮江清江浦淮安),安東縣(漣水)(1893)

  • 教堂:揚州皮市街教堂揚州教案發生地,今皮市街149號)、南門街教堂(今甘泉路343號),鎮江伯先路教堂(今伯先路小街41號),清江浦銅元局教堂
  • 鎮江揚州分別設有面向男性傳教士和女性傳教士的語言訓練所。
 
上海新恩堂

上海

上海沒有面向中國人的教堂,只有供傳教士使用的地豐路禮拜堂(今新恩堂)。

安徽

安慶(1869),阜陽,太和,六安,正陽關,舒城,廣德,宣城,涇縣,郎溪,蕪湖,

江西

九江(1869),大姑塘鎮(位於九江廬山區),吉安(1891),南昌贛州上饒宜春鄱陽信豐弋陽河口鎮(鉛山),樟樹貴溪東鄉遂川,【永豐】,【永新】

湖北

宜昌,老河口

河南

周口,社旗,襄城,開封

四川

 
聖公會四川教區教座閬中聖約翰座堂,內地會傳教士蓋士利創建。

重慶(1877),成都(1881),閬中巴中,萬縣,廣元渠縣南充,梁平,墊江,達縣,奉節,灌縣,江津

貴州

貴陽(1877),安順赫章葛布,結構,旁海,遵義鎮遠,平壩,

湖南

常德(1879)、華容湘潭湘鄉長沙

山西

平陽府(臨汾)(1878),洪洞(1886,山西省總部),霍州平遙祁縣,潞安府(長治),隰縣,大寧,孝義,河津,趙城,介休,潞城。

  • 學校:洪洞縣普潤學校(Hoste Schools),內設中、小學。

陝西

漢中,鳳翔,城固,洋縣,

甘肅、寧夏、青海

甘肅天水,甘肅蘭州,甘肅武威,寧夏銀川(1877年傳入,1885年設立銀川傳教站),寧夏平羅(1932年),青海西寧。

雲南

大理(1881),昆明(1882),武定灑普山,騰衝,麗江,楚雄

山東

煙臺,牟平(1886)

  • 煙臺設有傳教士子弟學校芝罘學校和療養院。

河北

獲鹿(1887),邢臺(1888)

新疆

迪化(1906)

統計

1919年,內地會差會在華傳教士960人,在各省分布情況如下:

  1. 四川117人
  2. 江西78人
  3. 山西65人
  4. 浙江64人
  5. 江蘇59人(其中上海54人)
  6. 河南54人
  7. 山東53人
  8. 安徽41人
  9. 甘肅36人
  10. 貴州29人
  11. 雲南25人
  12. 陝西21人
  13. 直隸15人
  14. 湖北11人
  15. 新疆6人
  16. 湖南4人

1919年內地會在華受餐信徒50541人,在各省分布情況如下:

  1. 浙江7900人
  2. 貴州5279人
  3. 四川4743人
  4. 河南4192人
  5. 雲南4014人
  6. 江西3993人
  7. 山西3694人
  8. 安徽1341人
  9. 江蘇1004人
  10. 甘肅620人
  11. 陝西514人
  12. 湖北459人
  13. 直隸294人
  14. 湖南282人
  15. 山東173人
  16. 福建8人
  17. 新疆


著名人物

遺蹟

倫敦內地會總部大樓

 
中國內地會原倫敦總部大樓

中國內地會原倫敦總部大樓,位於北倫敦伊斯靈頓區哈克尼區之間的紐因頓格林(Newington Green)。到19世紀末,內地會大樓投入使用時,這個曾經的鄉村早已被併入倫敦大都市。紐因頓格林是圍繞英國非國教徒和他們著名的學院為核心發展起來的。內地會總部介於紐因頓格林的另外兩座保護建築之間:紐因頓格林一位論派教堂 (1708),以及紐因頓格林52-55號,是倫敦最古老的磚砌聯排住宅,著名的牧師理察·普萊斯(Richard Price)曾住在這裡。該建築已由哈沃斯湯普金斯建築師事務所翻新。[5] 現在稱為 Alliance House,作為倫敦大學城市學院的學生宿舍[6]

上海內地會總部大樓

1890年,內地會總部遷至上海公共租界北區(虹口區)的吳淞路。1930年,遷至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新閘路1531號。1950年代,內地會總部建築被改為上海第六醫院[7](目前為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使用)。

揚州教案舊址

揚州教案舊址,前樓(左)和後樓(右)。

圖集

參考文獻

出處

  1. ^ Rudolf Alfred Bosshardt. The Restraining Hand: Captivity for Christ in China. Hodder and Stoughton. 1936年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3). 
  2. ^ 勃沙特. 《神灵之手: 一个西方传教土随红军长征亲历记》. 嚴強, 席偉譯. 黃河出版社. 2006年 [2021-06-02]. ISBN 978-7-80152-75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3). 
  3. ^ 薄復禮.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嚴強, 席偉譯. 中國畫報出版社. 2018年 [2021-06-02]. ISBN 978-7-5146-15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3). 
  4. ^ 黃錫培:傷寒離世之陶茂芝牧師. [2007-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5. ^ Newington Green. Haworth Tompkins. [27 Nov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2). 
  6. ^ Alliance House. Sanctuary Students. 2016-09-15 [27 Nov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5). 
  7. ^ 静安区志 >> 第二十五编民族·宗教 >> 第二章宗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8). 

書目

  • Taylor, James. Christ Alone: A Pictorial Presentation of Hudson Taylor’s Life and Legacy. OMF Books. 2005. 
  • Broomhall, Alfred. Hudson Taylor and China’s Open Century, Book Four: Survivors’ Pact.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84.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