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諾貝爾獎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設立,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獎項,每年頒獎一次,獎勵上述領域對人類貢獻最大的人士,是世界公認的權威獎項[A][1]。諾貝爾在遺囑中將部分遺產用於創立諾貝爾獎,每位獲獎者將獲得金牌、獲獎證書和不菲的獎金,具體金額每年由諾貝爾基金會決定[2]。諾貝爾物理學家、化學獎和經濟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布,卡羅琳學院諾貝爾大會頒發生理學或醫學獎,瑞典學院頒布文學獎,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發和平獎[3]。
從1901年創立至今,共有919人(其中865名男子,54位女士)和24個組織至少一次獲得諾貝爾獎肯定[4],其中共有18名波蘭人獲得諾貝爾獎。
得主
年份 | 姓名 | 獲獎時公民權 | 獎項 | 獲獎原因 | 來源 | |
---|---|---|---|---|---|---|
1903 | 瑪麗·居里 | 法國 | 物理學 | 「因為他們(她和皮埃爾·居里)與亨利·貝克勒教授共同研究發現了輻射現象」 | [5] | |
1905 | 亨利克·顯克微支 | 波蘭 | 文學 | 「作為一個歷史小說家所體現的史詩般的敘述藝術」 | [6] | |
1907 | 阿爾伯特·邁克耳孫 | 美國 | 物理學 | 「他的光學精密儀器以及在他們的幫助下進行的光譜和計量研究」 | [7] | |
1911 | 瑪麗·居里(第2次) | 法國 | 化學 | 「發現了鐳和釙元素」 | [8] | |
1924 | 瓦迪斯瓦夫·雷蒙特 | 波蘭 | 文學 | 「因為他偉大的民族史詩《農夫們》」 | [9] | |
1944 | 伊西多·拉比 | 美國 | 物理學 | 「因為他發明了用共振記錄原子核的磁性」 | [10] | |
1950 | 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 | 瑞士 | 生理學或醫學 | 「發現了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結構和生物效應」 | [11] | |
1977 | 安德魯·沙利 | 美國 | 生理學或醫學 | 「發現了大腦中肽激素的產生」 | [12] | |
1978 | 梅納赫姆·貝京 | 以色列 | 和平 | 「促成戴維營協議,促成埃及和以色列之間的談判和平」 | [13] | |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 | 美國 | 文學 | 「他的充滿激情的敘事藝術,這種既紮根於波蘭人的文化傳統,又反映了人類的普遍處境」 | [14] | ||
1980 | 切斯瓦夫·米沃什 | 波蘭 | 文學 | 「以不妥協的敏銳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衝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狀態」 | [15] | |
1981 | 羅德·霍夫曼 | 美國 | 化學 | 「獨立發展了關於化學反應過程理論」 | [16] | |
1983 | 萊赫·華勒沙 | 波蘭 | 和平 | 「團結工聯的創始人;人權運動者」 | [17] | |
1992 | 喬治·夏帕克 | 法國 | 物理學 | 「他發明和發展了粒子探測器,特別是多絲正比室」 | [18] | |
1994 | 希蒙·佩雷斯 | 以色列 | 和平 | 「為了紀念一項要求雙方都鼓起勇氣的政治行為,這為中東發展開闢了新的機遇。」 | [19] | |
1995 | 約瑟夫·羅特布拉特 | 美國 | 和平 | 「他們在國際政治中致力於減少核武器,並從長遠來看消除核武器」 | [20] | |
1996 | 維斯拉瓦·辛波絲卡 | 波蘭 | 文學 | 「由於其在詩歌藝術中警辟精妙的反諷,挖掘出了人類一點一滴的現實生活背後歷史更迭與生物演化的深意」 | [21] | |
2007 | 里奧尼德·赫維克茲 | 美國 | 經濟學 | 「為機制設計理論奠定了基礎」 | [22] | |
2018 | 奧爾嘉·朵卡萩 | 波蘭 | 文學 | 「敘事方式熱情,充滿想像力,猶如百科全書般豐富宏大,超越了人生的局限」 | [23] |
注釋
參考資料
- ^ 1.0 1.1 Nobel Prizes–Britannica.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20-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9).
- ^ The Nobel Prize. Nobel Foundation. [201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5).
- ^ A short guide to the Nobel Prize. Swedish Institute. 2018-12-07 [2020-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4).
- ^ Media, Nobel. Nobel Prize facts. Nobel Foundation. 2020-06-01 [2020-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4).
- ^ Marie Curie: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3. NobelPrize.org.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7).
- ^ Henryk Sienkiewicz: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05. NobelPrize.org.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7).
- ^ Albert A. Michelso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7. NobelPrize.org.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30).
- ^ Marie Curie: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11. NobelPrize.org.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2).
- ^ Wladyslaw Reymont: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24. NobelPrize.org.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 ^ Isidor Isaac Rabi: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44. NobelPrize.org.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Tadeus Reichstei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50. NobelPrize.org.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 ^ Andrew V. Schally: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77. NobelPrize.org.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 ^ Menachem Begin: The Nobel Peace Prize 1978. NobelPrize.org.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Isaac Bashevis Singer: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78. NobelPrize.org.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2).
- ^ Czeslaw Milosz: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80. NobelPrize.org.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2).
- ^ Roald Hoffmann: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81. NobelPrize.org.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4).
- ^ Lech Walesa: The Nobel Peace Prize 1983. NobelPrize.org.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5).
- ^ Georges Charpak: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2. NobelPrize.org.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3).
- ^ Shimon Peres: The Nobel Peace Prize 1994. NobelPrize.org. [2019-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Joseph Rotblat: The Nobel Peace Prize 1995. NobelPrize.org.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 ^ Wislawa Szymborska: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96. NobelPrize.org.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1).
- ^ Leonid Hurwicz: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7. NobelPrize.org.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
- ^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8. NobelPrize.org.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