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市圖書館
瀋陽市圖書館是遼寧省瀋陽市的一所大型公共圖書館,建築面積共計4萬餘平方米,其前身為清朝末期始建的奉天圖書館。奉天圖書館是中國東北地區首個近代公共圖書館[1]。也是繼湖南、湖北、浙江、直隸圖書館後,中國第五家近代公共圖書館[2]。
瀋陽市圖書館 | |
---|---|
Shenyang Library | |
國家/地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地址 | 瀋陽市瀋河區青年大街205號 |
座標 | 41°45′29″N 123°25′55″E / 41.758008°N 123.432057°E |
類型 | 公立圖書館 |
建立 | 1908年 |
收藏 | |
藏品 | 吳廷燮寫本《明實錄》 |
規模 | 館藏183萬冊(件) |
使用 | |
服務人群 | 市民 |
其他資訊 | |
館長 | 鄭慶偉 |
網站 | http://www.sylib.net/ |
地圖 | |
歷史
歷史館名 | |
---|---|
|
清末建館
瀋陽市圖書館的前身是建於清朝末年的奉天圖書館[2]。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清廷廢除科舉,改立新學。盛京將軍趙爾巽特請張鶴玲出任首任奉天提學使,主持新學教育。張鶴齡有感日俄戰爭「戰亂雖平,瘡痍未復,典籍散佚,少有存者」,遂向趙爾巽奏請設立省城圖書館[1]。張鶴齡的主張得到了趙爾巽在財政方面的支持。後者撥銀款五千兩,資助創建圖書館。在近半年的籌劃後,張鶴齡決定在定小南門裡宗人府胡同漢軍正黃旗第三佐領程牛錄官廳舊址建館。張還在同年夏天特別聘請陳炳煥為館長。1907年6月,開始動土建館,具體包括在程牛錄官廳前操場空地新建一棟西式大樓作為藏書室及閱覽室,同時翻修官廳原有房屋供圖書館使用。9月,由於奉天省新設承宣廳沒有辦公之地,即將完工的新樓被改為承宣廳辦公之處(也有說是改為左參贊住署),圖書館也被迫換到大南門裡提學司署前,重新建館。為此張鶴齡又呈請撥銀一萬兩。1908年4月,圖書館大樓完工,館體包括樓房15間,平房15間,門房3間,罩亭3座,影壁1道,花牆一道,院牆54丈。[1]
1908年7月,圖書發售室對外開放。10月4日,圖書館閱覽室開放,投入使用,名為奉天省城圖書館[3] 。圖書館內包括貯書室、閱覽室、圖書發售室和陳列室。當時圖書館為獨立機構。由於經費缺乏,張鶴齡將前省學堂及前學務處購辦的書籍全部收入圖書館,作為首批館藏。同時,為了豐富館藏書籍,張鶴齡還向清廷申請了五千兩銀,以購買圖書。他委派陳炳煥南下各省採購各類書籍,包括各類官私書局刻印圖書、古籍善本以及外國科學書籍。陳炳煥花費數月時間,到湖南湖北蘇杭上海等地採辦圖書,耗資超過七千兩。此外,商務印書館、南洋官書局等48家書局也向陳炳煥捐贈圖書,總數達到1664種。館內不僅陳列各類書籍以供借閱,也有圖書發售室負責訂購售賣各類圖書。圖書館章程規定,13歲以上者皆可借閱圖書,但必須先購買閱讀券。而官立或私立學堂的教職工和學生則可以免費入館閱讀。[1]
1909年(宣統元年)8月,陳炳煥被選為湖南省諮議局常駐議員,辭去館長職務。新任奉天提學使盧靖將圖書館遷到東華門路南官房(清丈公所院內,現瀋河消防隊對面)的女子美術學校,同時停止圖書發售業務,只開放圖書閱覽。圖書收藏方面,轉為以收藏奉天省本省書籍文獻為主,同時開始檔案學收集,備存當時的官私政要紀事、地誌輿圖、統計報告、法令規制、章程表冊等等。[1]
中華民國與滿洲國時期
1912年,清帝退位,中華民國成立。奉天圖書館也修改館章,增設了兒童閱覽室、圖書外借業務(須登記身份並交納保證金)以及巡行文庫(在茶樓、酒肆、學校、旅館等地方設立,供人免費閱覽)[2]。此後圖書館曾多次遷址改名。1914年1月,奉天圖書館改由教育司兼管。1916年5月,奉天圖書館改名為奉天公立圖書館。6月,遷入大東關大什字街路南。1923年8月,奉天市成立市政公所,將圖書館劃歸市政公所管理,改稱奉天市立圖書館。1924年9月,圖書館重新歸入教育廳管理,同時改名為奉天省立圖書館。1929年6月,再次改名為遼寧省立圖書館。[1]
1928年,張學良主政東三省,東北的經濟、文化建設進入一個高峰期。1929年7月,時任館長卞鴻儒對圖書館館舍進行了大規模修葺改建。此外亦大規模增訂各類期刊雜誌報紙,購入各類圖書。1929年下半年至1930年上半年間,閱覽人數達2.6萬人次,每日閱覽人數最高超過300人次。此外圖書館還編輯刊印各類館藏書籍目錄,方便讀者查找。[1]1930年9月,圖書館館刊創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瀋陽淪陷,圖書館被日軍占領[3]。1932年初起一度閉館2個月。1938年,圖書館被奉天市接管,改稱奉市立瀋陽市圖書館。
抗日戰爭結束後,日軍撤離前曾經破壞圖書館館舍[1]。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圖書館被國民政府接管。1945年,圖書館改名為瀋陽市立圖書館。1946年12月,圖書館從大東關大什字街路南遷到大南門內的滿鐵奉天公所內[3]。1947年5月15日,開始開放普通閱覽室和新聞雜誌閱覽室,12月開放兒童閱覽室。1948年9月,遼瀋戰役開始,圖書館閉館。11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下瀋陽,成立瀋陽人民政府,接管瀋陽市圖書館。1949年3月11日,圖書館重新開館,改名為瀋陽人民政府圖書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瀋陽人民政府圖書館成為瀋陽市文教局直屬單位,同時改名為瀋陽市人民圖書館。1952年,在鐵西區興順街八馬路建立鐵西分館。此外,效仿以往的巡行文庫的做法,成立了流動圖書站,用三輪車搭載各種圖書報章流動巡迴,供各地人士閱讀。1953年瀋陽市文化局成立,圖書館改為文化局直屬單位,同時改名為瀋陽市圖書館。這一時期的瀋陽市圖書館大幅擴張,接收了兒童分館、東北圖書館附屬工人圖書館等圖書館,藏書量大增。1957年起,瀋陽市圖書館開始採用《東北圖書館圖書分類法》。同年鐵西分館獨立,成為鐵西區圖書館。1961年,瀋陽市圖書館開始訂閱外文期刊。1962年8月起,由於圖書數量增加,面積不夠,圖書館進行了擴建,增加了二樓閱覽室,館舍使用面積增加了3900平方米,閱覽座席增加了130個,書庫面積增加了145平方米。1965年起,每周定期向市文化宮、工人俱樂部、工人文化宮的服務站提供圖書借閱服務。10月,兒童分館獨立。
1966年6月,隨著文化大革命爆發,圖書館被迫閉館。1969年瀋陽市文教局成立,瀋陽市圖書館被劃為文教局直屬單位,名字一度改回瀋陽市人民圖書館。1970年1月1日起重新開館。1972年,兒童閱覽室獨立為少年兒童圖書館,但仍屬瀋陽市圖書館。1972年12月,革命委員會對館藏圖書進行審查清理(清書)。1975年,圖書館開始採用《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第一版)。同年展開向人民送書運動,向各鄉各村公社圖書館送書。
1978年,文革結束。圖書館再次對館藏圖書進行清點整理。同年和遼寧省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建立了館際互借關係。科技部開設了檢索工具書室。經過清點整理後,館藏的33種書籍被中國國家文物局認定為善本圖書。
八十年代後,隨著館藏圖書數量越來越大,原來的館舍難以容納。1986年的一次讀者座談會上,首次有人提出新建館舍的想法。1987年,瀋陽市政府開始著手研究新建圖書館事宜,並選定市政府廣場北側瀋河區北京街5號作為新館址。1991年,新館建成,建築面積達到1.16萬平方米,可容納1500人[3]。2000年後,隨著館藏圖書數量進一步增加,再次出現面積不足,難以容納的情況。2004年,新館在瀋河區青年大街205號科普公園內動工,2005年建成,建築面積達4萬平方米,6月1日正式開始投入使用[2]。 2016年,瀋陽市圖書館實現了全自助化和區縣(市)級圖書館通借通還(包括:和平區圖書館、瀋河區圖書館、大東區圖書館、皇姑區圖書館、鐵西區圖書館、蘇家屯區圖書館、渾南區圖書館、瀋北新區圖書館、于洪區圖書館、遼中區圖書館、新民市圖書館、康平縣圖書館、法庫縣圖書館)。
館藏圖書
奉天圖書館開館時,據當時《盛京時報》的報道,有「中國新舊書籍數千種,東文書數千種,西文書數百種,各種物理化器械標本靡不俱全」[4] 。開館時將館藏圖書分為八類。第一類為御製、經學;第二類為宗教、哲學、教育;第三類為文學、語學;第四類為歷史、傳記、地理、紀行;第五類為國家學、法律、經濟、社會、統計;第六類為數學、理學、醫學;第七類為工學、兵學、美術諸藝、產業;第八類為類書、叢書、隨筆、雜書、雜誌、報紙。[1]1930年時,館藏圖書雜誌總量超過9萬冊。據2005年底的統計數據,瀋陽市圖書館共有藏書183萬冊。
古籍
館藏古籍之中,以明清代匯刻叢書和史料較為齊全。彙編有《四部叢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珍本》等百餘套,其中不乏善本。史書古籍包括多個版本的《二十四史》以及清末吳廷燮抄寫本《明實錄》[5]。吳廷燮是近代明清史學家,曾擔任任《清史稿》總篡,並參加了多部史書編寫。吳廷燮曾任清朝內閣法制院參議、署副使、弼德院參議。民國後任北京政府政事堂主計局(後改名為國務院統計局)局長[6]。由於吳廷燮身居要職,有能力接觸到清廷內閣大庫中的明清朝機密檔案。從1910年起,吳廷燮開始來往內閣,抄錄明朝各帝實錄。至1928年(民國十七年)為止,吳廷燮共抄錄得四十二函,二百五十六冊。1929年底,吳廷燮將抄本捐獻給當時的遼寧省立圖書館。文化大革命後,各地開始整理古籍善本,吳廷燮的抄寫本得以重見天日,於1978年被發現。吳廷燮本《明實錄》抄錄時間早於先前已知的台灣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內閣本,且更為完善,是具有重要價值的一部明朝史料長編,被認為是瀋陽市圖書館的「鎮館之寶」。[7]
檔案資料
近代檔案史料方面,有1912年至1948年間的滿洲國政府公報,此外還有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地方文獻檔案共計25794種。館內還完整系統地保存了1949年後遼寧、瀋陽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等有關的資料。[5]
外文資料
館藏的外文資料包括美國《化學文摘》、日本《特許公報》以及日本神奈川贈書會徵集捐贈的日文原版圖書三萬餘冊。[5]
人員架構
奉天圖書館最初由時任奉天提學使張鶴齡創立,特聘陳炳煥為圖書館總理(館長)。其下設立庶務1人;管理兼編次1人;會計兼掌案1人;書記2人;司書2人;司閱覽室2人;司發售室、陳列室3人。另設工役13人。1909年8月,陳炳煥辭職赴湖南任諮議局議員。新任提學使盧靖裁減人員,取消了圖書館長一職,改由學務公所的圖書科兼管,由圖書科長謝蔭昌兼里圖書館事務。
1913年3月,圖書館歸屬教育司,由教育司委派戴裕忱為館長。9月,孫鼎元出任館長。1914年10月,圖書館又劃歸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管轄,委社會教育司第二科科長孫世昌、楊成能為館長。 1916年5月,由於圖書館門前發生炸彈襲擊張作霖的事件,館長孫世昌辭職。受炸彈案牽連,同年6月,圖書館遷至城外大東區大什字街口路南,前翰林院侍講學士世榮為館長。1919年2月,世榮辭職,省公署教育科主任恩格暫時兼任館長。9月,省教育廳成立,廳長謝蔭昌派科員孫振棠為館長。 1921年4月,改為委任徐續生為館長。1929年7月1日,卞鴻儒出任館長。1931年3月1日,卞鴻儒辭職,劉德成出任館長。
1932年起,因經費嚴重不足,只留館長一人,勤雜二人,圖書館亦閉館。3月1日,劉德成辭職,市政公署派教育處二科圖書股長牛德山代理館長。4月30日,牛德山辭職,李毅出任館長。7月10日,李毅因病辭職,李文寶出任館長。1938年片岡憲三出任館長。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圖書館再度閉館。
抗戰結束後,1946年7月吳奚真出任館長。1947年12月,曾希哲出任館長。1948年6月辭職。1948年起,設立總務、閱覽、採編、特藏、研究輔導五組機構。
遼瀋戰役後,圖書館閉館。11月2日,解放軍進駐瀋陽,韓子楊、厲勉先後任市圖書館館長。11月起,王殿禮接管瀋陽市圖書館,籌備開館事宜。1949年3月,瀋陽市圖書館重新開館,由李維周出任副館長,主持館務工作。
1970年,瀋陽市圖書館革命委員會接管圖書館,設立辦事組和業務組,分別負責後勤館務以及業務指導、本館圖書審查和採編等任務。館內各個機構分別是:政工組、辦事組、業務組、採編室、資料室、借閱室、兒童閱覽室。
1983年5月,李紹平接替金蘭英出任館長。1987年羅也平出任館長。2004年楊學義任館長。
截至2013年,瀋陽市圖書館下設四個辦公室:綜合辦公室、業務辦公室、行政辦公室、分館辦公室,又設有採編部、外借部、報刊部、典藏部,以及信息諮詢部、地方文獻部、社會培訓部,另設有數位化中心和網絡技術部[8]。
現任館長是鄭慶偉,黨委書記是陳晶,副館長:陳晶、程笑君、周佳兵[9]。
參見
參考來源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王 琦. 奉天图书馆开东北公共图书馆之先河. 遼寧省檔案局. 遼寧省檔案信息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0).
- ^ 2.0 2.1 2.2 2.3 今天,沈阳市图书馆100岁. 新華網. [2013-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6).
- ^ 3.0 3.1 3.2 3.3 華商晨報. 沈阳市图书馆 晚清时第五家公共图书馆. 黑龍江省數字圖書館. 黑龍江省圖書館門戶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 ^ 時代商報. 奉天首任提学使——鞠躬尽瘁张鹤龄. 長城網 - 文化頻道 - 名家. [2013-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5.0 5.1 5.2 沈阳市图书馆 - 馆史介绍. 瀋陽市圖書館網站. [2013-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9).
- ^ 吳大成. 吴廷燮. 華夏吳氏網. [2013-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
- ^ “镇馆之宝”—— 《明实录》. 東北文化產業網. [2013-05-22].[永久失效連結]
- ^ 机构设置. 瀋陽市圖書館網站. [2013-05-23].[永久失效連結]
- ^ 领导班子. 瀋陽市圖書館網站. [2013-05-23].[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