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葦窗
沈葦窗(1918年12月30日—1995年9月6日),原名沈學孚,浙江省桐鄉烏鎮人。民國時期上海文化界人士、於1949年後自上海遷居香港,曾經擔任《大人》及《大成》雜誌總編輯。
簡歷
沈葦窗曾在其文章〈記從兄沈泊塵〉中,提及其出身:
「祖父右亭公生子女九人,泊塵是三房長子,能毅、叔敖是他的胞弟。我父季璜公行九,娶我母徐太夫人,婚後居上海之臺灣路,姪輩到上海求學,多住我家。我家兄弟都以『學』字排行,泊塵名學明,家兄吉誠名學謙,我名學孚。我生在臺灣路,大約我出世未久,這位『明哥哥』便去世了!」
沈葦窗為崑曲大師徐凌雲的外甥。其兄長沈吉誠,在香港電影戲劇界、文化新聞界及馬圈有名。1950年代曾出版《馬經大全》,1970年起曾為《大人》雜誌以「老吉」筆名,撰寫〈馬場三十年〉,講述香港賽馬歷史。
沈葦窗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沈葦窗在上海時期,曾為金雄白創辦的小報《海報》撰寫文章[1]。1949年後自滬遷居香港,曾任麗的呼聲金色台編導、電視國劇顧問[2]。
《大人》、《大成》雜誌
1970年,商人楊撫生創辦《大人》雜誌,邀請沈葦窗擔任總編輯。1970年5月15日創刊,共出版42期。1973年,楊撫生與沈葦窗在編務及廣告業務上出現分歧,同年10月15日停刊[3]。由於沈葦窗希望繼續經營此文化平台,遂自資籌集資金,1973年12月出版同類型月刊,易名為《大成》,並繼續擔任總編輯一職。雜誌業務、包括編輯、校對、聯絡作者、郵寄訂戶等,大部份均由沈葦窗一人獨自擔任[2]。沈葦窗並撰寫〈葦窗談藝錄〉專欄,於雜誌上刊登。專欄主要內容為其本行京劇及崑曲。
沈葦窗與畫家張大千屬好友,1973年《大成》創刊,張大千當時身在美國,為幫助沈葦窗,以四天時間創作大型立軸《高山長青圖》送贈,以表支持,更寫明「余囊橐無余,如希急需,葦窗可即變賣,余絕不介懷。」而《大成》雜誌封面,不少為張大千畫作。[4]
1995年9月6日,沈葦窗因食道癌在香港病逝,《大成》雜誌亦隨之停刊。
婚姻
沈葦窗之妻子莊元庸,早年於上海任電台主持,有「電台之鶯」的雅號。其後曾於香港麗的呼聲、台灣華視及台視工作,曾演出劇集《星星知我心》。
資料來源
- ^ 沈葦窗與《大人》雜誌「開卷有得」之三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蔡登山,全國新書資訊網 - 國家圖書館
- ^ 2.0 2.1 蔡登山:遲來的懷念 《蘋果日報》,2010年10月17日
- ^ 沈西城:記《大成》雅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蘋果日報》,2010年11月21日
- ^ 張大千藏品 背後故事多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4. 《大公報》,2012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