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憂天

杞人憂天是《列子·天瑞》篇中的一則寓言,後來成為一個固定成語,常用來諷刺那些不必要的擔心,但也有人用其表達一種憂患意識。

杞人憂天傳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南省杞縣
分類民間文學
序號1230
編號項目I—136
登錄2014年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其人曰:「奈地壞何?」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該寓言說的是杞國有個人總是擔心天塌地陷了怎麼辦,因此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有人很擔心他這麼憂愁下去,便前去勸他,說天是氣體組成的,不會塌下來。杞人又問:「如果天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是要掉下來了嗎?」那人回答說:「日月星辰只是有光的氣,掉下來也不會傷人。」杞人又問:「那地陷了怎麼辦?」那人說:「則是由土壤添塞,充滿各處,是不會陷下去的。」杞人聽了鬆了一口氣,非常高興。

影響

「杞人憂天」後成為中國一句常用的成語,常用來指那些不必要的擔心,例如杜甫的「但求椿壽永,莫慮杞天崩」[1] 就是這個意思。但也有人用杞人憂天來表達憂患意識,例如李白的「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2] 就是說雖然皇帝看不到他的一片誠心,但他仍像杞人憂天那樣為國憂慮。當代也有人主張杞人憂天反映了一種憂患意識。[3]

逸事

管錐編》第二冊記載英方小說《海外軒渠録》寫飛浮島國(Laputa 勒皮他)的人民「愁慮無寧晷」(never enjoying a minute's peace of mind),一天到晚害怕「天體將生變故」(their apprehensions arise from several changes they dread in the celestial bodies),例如「惴惴恐日輪漸逼地球,行且吸而吞之,以是寢不安席,生趣全無」(they can neither sleep quietly in their beds,nor have any relish for the common pleasures or amusements of life)。錢鍾書認為這段敘述跟「杞人憂天」有異曲同工之妙。

2009年杞縣鈷-60事件由於發生在古杞國所在地杞縣,被稱為「現代版杞人憂天」。

注釋

  1. ^ 杜甫,《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
  2. ^ 李白,「梁甫吟」。
  3. ^ 參見,例如:王景山,「[ 小議憂患意識和居安思危]」,《北京日報》副刊2005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