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元(?—?),字元毓,號潞陽,直隸保定府高陽縣(今河北省高陽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生平

天啓四年(1624年)甲子科舉人,崇禎七年(1634年),登甲戌科進士[1],刑部觀政,八年丁憂,十一年(1638年)補授寧波府推官[2]。明亡後歸附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改廣西道試監察御史[2],次年改兩淮巡鹽御史[3][4]

家族

高祖李師儒,山西布政司右參政。曾祖李東少,庠生,贈左柱國少師中極殿大學士。祖李知新,選貢。父李應斗,恩榮官。侄子李璣,以叔發元蔭入國子監讀書,歷任太原府知府。

李發元二子:長子李琰,順治甲午鄉榜,任萬州知州;次子李琯,任富陽知縣。琰子百齡,康熙癸丑進士。孫居廣,康熙壬辰進士,任山東嶧縣令。胞弟居臨,同己卯鄉榜,任湖北房縣令。曾孫瞻峋,雍正己酉鄉榜。

族叔李國𣚴,崇禎時官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李國楹,廩生贈中書科中書舍人。從弟李震,壬子科舉人。李霮,刑部郎中。

參考文獻

  1. ^ 《崇禎七年甲戌科進士三代履歷便覽》:李發元,高祖師儒,山西布政司右參政。曾祖東□,庠生。祖知新,選貢。父應斗,恩榮官。潞陽,字元毓,詩一房,甲午年十一月初七日生,保定府高陽縣人,甲子鄉試,會二百六十二名,三甲一百九十三名,刑部觀政,乙亥授口州府推官,丁憂。戊寅補寧波府推官。
  2. ^ 2.0 2.1 世祖章皇帝實錄 ,11卷
  3.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85554號
  4. ^ 《高陽縣誌》:李發元,字元毓,龐口村人。參議公儼五世孫,文敏公之從子也。生而穎異,孤貧力學。明天啓甲子舉於鄉,崇禎甲戌成進士,授寧波府推官。時獄訟繁興,文簿堆案,公精心鉤稽以平反,求生為務,人皆自謂不冤。甲申以治行高等內召,順治乙酉授廣西道監察御史,巡視兩淮鹽課,公上言請以淮商所積垣鹽六完引還商辦課,商乃稍出趨事。既而考求利病,次第修舉發引,目收商本,掣殘鹽,禁越俎,章凡數十上,最後議量力行鹽之法,照新例一引納兩引之價,照舊例一引行兩引之鹽,商竈歡呼,謂李公生我。公以鹽政久廢,凡纖羸小利,目前之謀,一切寢罷。汲汲於固結人心,為商請命,甫匝歲,以勞疾辭,抵家遂卒。公天性孝友,居父母喪,毀瘠過禮。恩例任子,不予子而予伯兄之子璣,仕至太原知府。居鄉捍患賑災,為德不倦。矜慎聲氣,雅意作人。於時南北名公卿皆與公篤嚶嗚之好。在寧波,值小試攝行守事,所拔多孤寒,時以政暇課文業,士風大起。己卯公校省試,解首出公門,餘皆知名士,後先登上第通顯。公才識敏瞻,倜儻不群,少負大志,而困於帖括,遇合差晚。洎釋褐登朝,年近耳順,一試於刑名,稍展於鹽筴,未罄藴抱,尤為人所其惜雲。子二:琰,順治甲午鄉榜,任萬州知州;琯,任富陽知縣。琰子百齡,康熙癸丑進士。孫居廣,康熙壬辰進士,任山東嶧縣令。胞弟居臨,同己卯鄉榜,任湖北房縣令。曾孫瞻峋,雍正己酉鄉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