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姆昌德
普列姆昌德(天城文:प्रेमचंद,烏爾都文:پریمچں,拉丁化:Munshi Premchand。天城文原名:धनपत राय श्रीवस्तव,拉丁化:Dhanpat Rai Srivastava,1880年7月31日—1936年10月8日)英屬印度小說家,英屬印度現實主義小說家,被譽為「印地語小說之王」。普列姆昌德和中華民國小說家、雜文家魯迅生活在同一個時期。
普列姆昌德 | |
---|---|
出生 | 滕伯德·拉伊 1880年7月31日 英屬印度北方邦貝拿勒斯 |
逝世 | 1936年10月8日 英屬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 | (56歲)
職業 | 小說家 |
語言 | 烏爾都語、印地語 |
國籍 | 英屬印度 |
民族 | 印度人 |
母校 | 阿拉哈巴德師範學院 |
體裁 | 小說 |
代表作 | 《妮摩拉》 |
生平
1880年,普列姆昌德出生在英屬印度。[1] 5歲時,普列姆昌德開始在學堂讀書,學波斯語和烏爾都語,曾當過家庭教師。[1] 8歲時,普列姆昌德的母親去世。[1] 17歲時,普列姆昌德和一名女子結婚,但是兩人沒有感情。不久之後,父親去世。[1] 19歲時,普列姆昌德進入公立學校「阿拉哈巴德師範學院」讀書。[1]
1905年,普列姆昌德的妻子離家出走,再也沒有回來。他就和一個寡婦結了婚,兩人感情很好。[1]
1920年,英屬印度爆發了民族獨立鬥爭運動,面對甘地領導的波濤洶湧的群眾運動,普列姆昌德看清時勢,迅速辭去在英國殖民政府的公職,表示自己不和英國人合作,之後在私立學校當教師。[1]
1934年,普列姆昌德為了解決《天鵝》和《覺醒》雜誌的經濟困難問題,到孟買的一家電影製片廠工作。[1]
1936年4月,普列姆昌德主持了英屬印度進步作家協會第一次大會。[1]
作品
- 《服务院》 (中文(簡體)).
- 《博爱新村》 (中文(簡體)).
- 《舞台》 (中文(簡體)).
- 《圣洁的土地》 (中文(簡體)).
- 《戈丹》 (中文(簡體)).
風格
普列姆昌德在其雜誌《天鵝》和《覺醒》中刊布文章支持中華民國抗擊大日本帝國的侵略,同時他預言了未來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大陸政權。
其作品主要是現實主義風格。早期用烏爾都語寫作,傾向於社會改良主義,自《戈丹》之後,開始支持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