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制鋼所

歷史

昭和制鋼所(日語:昭和製鋼所しょうわせいこうしょ Shōwa Seikōsho,英語:Showa Steel Works)是一個在二十世紀前期創建並活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鋼鐵工業國策會社。總部以及工廠位於現今的中國遼寧鞍山

昭和制鋼所
原文名稱昭和製鋼所
曾用名鞍山製鐵所
後繼機構鞍山鋼鐵集團
成立1919年,​105年前​(1919
總部 滿洲國奉天省鞍山市

歷史

鞍山鐵礦的發現

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日軍第三十四聯隊大隊長川上才次郎在湯崗子一帶向西行軍時因指南針失靈而走錯了方向[1]。於是他認定這裡擁有豐富的鐵礦資源。1909年8月16日,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地質課長木戶忠太郎日語木戸忠太郎以「勘察湯崗子附近飲用水水源」為由進入千山鐵石山探尋鐵礦資源。[2]此後又在西鞍山與東鞍山和大孤山地區探尋鐵礦,並在大孤山發現了厚達200米的鐵礦床,在櫻桃園地區也發現了磁鐵礦。1911年-1915年,滿鐵先後勘察了關門山、白家堡子,弓長嶺等地的礦產資源。

鞍山製鐵所的成立

 
滿鐵繪製的鞍山製鐵所鳥瞰圖

1913年,時任滿鐵總裁的中村是公向日本政府提出在鞍山地區建設煉鋼廠的提議[3]。1916年10月4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大隈重信正式向滿鐵頒發了經營製鐵許可證[4],於1917年正式開工建設。為建設製鐵所,在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允許下,滿鐵將相關土地劃入滿鐵附屬地,因而擁有一部份行政權力。[5]1918年5月,鞍山製鐵所正式成立。鐵礦石則由合資的「振興鐵礦無限公司」提供。滿鐵於1916年3月設立合資公司振興鐵礦,是因為日本獨資的鐵礦採掘不被准許,但實質上該公司完全由滿鐵控制。[6]:20[7]

1919年4月1日,1號高爐開爐,標誌著鞍山製鐵所生產的開始。然而此後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全球鋼鐵需求減少,鞍山製鐵所的經營一度陷入困境。[8]針對鐵礦石的品位不佳導致的成本高的問題,鞍山製鐵所改進了技術,又擴充了設備,在1926年2號高爐投產以後成本大幅降低,製鐵所開始盈利。1930年,3號高爐也投入生產。[9]

昭和制鋼所的成立

 
昭和制鋼所廠貌

1929年7月,日本政府批准設立昭和制鋼所。時任滿鐵社長的山本條太郎日語山本条太郎擔憂進一步擴大位於鞍山地區的煉鋼設施會讓國民政府提高出口關稅,並且讓中國人學會日本的工業技術不太合適,所以提議將工廠設立在日治朝鮮接近中華民國邊境的新義州而不是鞍山。最終昭和制鋼所總部設立於日治朝鮮京城府,並計劃在新義州建廠。但該項目很快被取消,其原因可能是大蕭條[10]或日本內閣(田中義一內閣濱口內閣)和滿鐵總裁(山本到仙石貢日語仙石貢)的更替[9][11]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全面占領了東三省。1933年,昭和制鋼所總部遷至鞍山,並與鞍山製鐵所合併。1936年,關東軍在湯崗子召開會議,昭和制鋼所由平時產業轉為戰時產業,以便服從於日本對於中國接下來的戰爭。昭和制鋼所是日本本土以外的最大鋼鐵製造企業,昭和制鋼所的存在也使得鞍山成為了全亞洲最大的鋼鐵生產地之一。1937年,由於關東軍擔心滿鐵在滿洲國的影響過大,於是關東軍找到了鮎川義介,並讓其成立了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昭和制鋼所也從滿鐵旗下轉讓至滿業旗下。[11]

太平洋戰爭期間的昭和制鋼所

 
被戰爭損毀的昭和制鋼所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昭和製鐵所也立即遭到美軍的轟炸,轟炸使得昭和制鋼所被迫減產。為了應對轟炸,日軍派遣了陸軍第104航空隊第一中隊駐守鞍山,以防止美軍的轟炸進一步影響昭和制鋼所停產。1944年4月,昭和制鋼所與本溪湖煤鐵公司、東邊道開發株式會社、輕工局改組為滿洲製鐵株式會社,成為其鞍山的本部。

二戰後的昭和制鋼所

 
被蘇聯軍隊拆除鍋爐後的昭和制鋼所

1945年8月,日本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蘇聯軍隊撤出東北時拆除了昭和制鋼所的設施。蘇軍撤走之後,昭和制鋼所被東北民主聯軍接管。但隨即在之後的國共內戰中被國軍重新占領。1948年2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新控制鞍山,但此時由於國共內戰尚未結束,工廠復建仍無進展。1949年7月9日,昭和制鋼所更名為鞍山鋼鐵公司後恢復運營,現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下轄的中央控股企業,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之一。

昭和制鋼所的生產能力

1931年1932年,滿洲國內鋼鐵總產量約100萬噸,其中約一半在昭和制鋼所精煉。根據1941年的一份文件,昭和制鋼所的產能「能夠生產175萬噸鐵和100萬噸鋼。到1942年,它已發展成為世界領先的煉鐵廠,總生產能力達360萬噸。[12]僅次於日本本土的八幡制鋼所

此外,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昭和制鋼所的業務範圍也不單單局限於鞍山地區,它開始覆蓋華北,及日治朝鮮的鋼鐵業務。

工人待遇

昭和制鋼所在面對不同國籍的工人待遇顯出巨大的差異化,昭和制鋼所建立十年間,大量中國人被強制徵集到礦山與工廠。並設立了實施監管勞動,以戰俘和被捕平民為主的「特殊工人」。至1942年底,昭和制鋼所工人總數達9萬人。但在工廠里,技術工種全部由日本工人擔任。中國工人只能從事最基本沒有安全防護措施的體力勞動[3]

年份 日本工人 中國工人 中國臨時工人
1935年月工資(以日元計算) 79.3日元 17.4日元 0.37日元[註 1]

參見

注釋

  1. ^ 以當時物價,月薪0.37日元(滿洲國圓)不可能養家餬口,可能是數據錯誤,或為日薪之誤

參考資料

  1. ^ 昭和制钢所二十年誌 (1918-1938).. 昭和制钢所二十年誌. 鞍鋼史志辦公室. 1986 [2023-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2) (中文). 
  2. ^ 武向平. 满铁与国联调查团研究. 满铁与国联调查团研究.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01-01 [2023-07-04]. ISBN 978-7-5097-7764-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7) (中文). 
  3. ^ 3.0 3.1 解學詩; 張克良 (編). 鞍钢史, 1909-1948年. 冶金工業出版社. 1984 [2023-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4) (中文). 
  4. ^ 辦公室, 遼寧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辽宁省志: 黑色冶金工业志, 有色金属志, 黄金工业志. 辽宁省志: 黑色冶金工业志, 有色金属志, 黄金工业志.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3-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4) (中文). 
  5. ^ 吳偉. 大国重器: 鞍钢发展史. 大国重器: 鞍钢发展史. 科學出版社. 2014 [2023-07-04]. ISBN 978-7-03-042987-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7) (中文). 
  6. ^ 奈倉文二. 旧「満州」鞍山製鉄所の経営発展と生産技術--原料資源条件との関連を中心に (PDF). 茨城大學政経學會雑誌 (茨城大學政経學會). 1985-06, (50) [2023-07-06]. ISSN 0286-5734. NCID AN000164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7-07) (日語). 
  7. ^ (株)日本興業銀行『日本興業銀行五十年史. 年表』(1957.09). 渋沢社史データベース. [2023-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7) (日語). 
  8. ^ 解學詩. 由松野周治翻譯. 鞍山製鉄所の変遷(1) (PDF). 立命館経済學 (立命館大學經濟學部). 1989, 37 (6) [2023-12-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2-21) (日語). 
  9. ^ 9.0 9.1 解學詩. 由松野周治翻譯. 鞍山製鉄所の変遷(2) (PDF). 立命館経済學 (立命館大學經濟學部). 1989, 38 (1) [2023-12-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2-21) (日語). 
  10. ^ 松田俊郎. 1940年代後半における昭和製鋼所の製鋼工場 (PDF). 岡山大學経済學會雑誌 (岡山大學経済學會). 1998-06-10, 30 (1) [2023-12-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2-07) (日語). 
  11. ^ 11.0 11.1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滿铁史资料. 滿铁史资料. 中華書局. 1987 [2023-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8) (中文). 
  12. ^ 鞍山城市史. 鞍山城市史.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4 [2023-07-04]. ISBN 978-7-80050-598-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5) (中文).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