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賓-弗萊曼

施瓦賓-弗萊曼
州府 慕尼黑
經緯度: 48°10′50″N 11°36′10″E / 48.18056°N 11.60278°E / 48.18056; 11.60278
面積: 25.6722km²
人口: 71802人 (2014年12月31日)[1]
人口密度: 2,797人/km²
郵政編碼: 80538, 80801, 80802, 80803, 80804, 80805, 80807, 80939
電話區號: 089
地圖
地圖

施瓦賓-弗萊曼 於慕尼黑的位置

施瓦賓-弗萊曼(德語:Schwabing-Freimann)是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市轄第12區。它由原城市施瓦賓的東部地區、原市鎮弗萊曼德語Freimann和其東側部分以及在併入慕尼黑前曾屬市鎮加興弗略特馬寧德語Fröttmaning所共同組成。該市轄區也是慕尼黑在1992年進行區劃改革的結果,其內部的社會結構及市容特徵存在有巨大差異。約在1900年建立的施瓦賓西側部分則構成了另一市轄區施瓦賓西

方位

施瓦賓-弗萊曼位於慕尼黑北部的伊薩爾河左岸。其南端是以凱旋門為界,這大致是過去慕尼黑和施瓦賓兩座城市之間的邊界;區的北端為如今的的慕尼黑地界,東端則通過伊薩爾河相隔。西端邊界是從南部開始,沿腓特烈街德語Friedrichstraße (Begriffsklärung)維多利亞街德語Viktoriastraße、席梅恩街和伊索德街伸展,然後在哈特畔德語Am Hart和弗萊曼之間主要沿列奧波德街德語Leopoldstraße因戈爾施塔特街德語Ingolstädter Straße (München)伸展。

與施瓦賓-弗萊曼相鄰的分別是西部的市轄區米貝茨霍芬-哈特畔施瓦賓西,南部的市轄區馬克斯近郊老城-萊赫爾,東部伊薩爾河對岸的市轄區博根豪森市鎮溫特弗靈伊斯馬寧,以及北部的城市加興和市鎮上施萊斯海姆

分區

 
施瓦賓-弗萊曼轄下市分區

施瓦賓

施瓦賓早在公元782年便首次以「Suuapinga」的名義在文獻中被提及。這一名稱來源於「Swapo」,意指「施瓦本人的一個定居點」。施瓦賓村莊於1886年升格為城市,然後於1890年被併入慕尼黑。至1909年,原施瓦賓市區西部的新建區域從施瓦賓市轄區中剔除出來,並組成為獨立的市轄區施瓦賓西。在1890年左右形成的法伊利奇廣場,即今慕尼黑自由廣場——作為北部終端的一個新都市計畫中心連同的信義宗救主堂,迅速發展成為施瓦賓充滿活力的中心。至1940年,施瓦賓那些歸入市轄區的部分已獲得了如今的形態。自2000年起,就如何創建新的居民社區(例如位於弗萊曼邊界旁工業用地上的施瓦賓公園城德語Parkstadt Schwabing),當局在對高度工業化的弗萊曼改變土地用途之前開始徵求公眾意見。

於現市轄區內的原施瓦賓市歷史分區

 
大學城內的學生活動
  • 奧麥斯特,施瓦賓市:在開闢了英國花園後,來自牧場狩獵官員的家園便從萊赫爾搬遷至北緣的希爾紹德語Hirschau (München)。1810/11年間,宮廷砌牆師約瑟夫·戴格邁爾德語Joseph Deiglmayr在一個前園藝建築的原址上新建了一個雜用建築,現在被稱為奧麥斯特德語AumeisterAumeister)。當森林和牧場官員不僅在伊薩爾河低地的這一部分築籬尋求獵物,而是也成為宮廷獵人宴請的參與者後,奧麥斯特便成為遠足者在希爾紹進行狩獵任務前的探訪之地。因此它開發了一個受歡迎的客棧附帶啤酒花園德語Biergarten,並且時至今日仍受遠足者經常光顧。奧麥斯特位於大學城德語Studentenstadt Freimann東側的希爾紹以及弗靈環路德語Föhringer Ring的正南方。奧麥斯特於1818年成為市鎮施瓦賓的一部分,並在1890年11月20日與城市施瓦賓一同被併入王國首都及宮城慕尼黑。
 
小黑塞洛赫湖德語Kleinhesseloher See
 
蘇雷內斯城堡德語Schloss Suresnes
  • 比德斯泰因,施瓦賓市:比德斯泰因是在1784年10月17日以「Biederstein」的名義首次在文獻中提及。在如今比德斯泰因大街周邊,這一名稱意味著許多諸如正直城堡(Wackeres Schloss)之類的地名,因為斯泰因(stein,意譯為「石堡」)是法式城堡或城堡的常用名稱,而比德(bieder,意譯為「正直」)則是其常見的前綴。自1818年起,比德斯泰因成為市鎮施瓦賓的一部分,並在1890年11月20日與城市施瓦賓一同被併入慕尼黑。小黑塞洛赫湖德語Kleinhesseloher See比德斯泰因大學生宿舍德語Wohnheim Biederstein均位於比德斯泰因市分區。
  • 希爾紹,施瓦賓市:希爾紹最早是以「Hirschau」為名出現在1808年的城市地圖中,其名稱衍生自「鹿Hirsche)」,泛指在慕尼黑北部伊薩爾河左岸牧場的多野獸之地。在一份1613年的地圖中便展示有鹿在後來英國花園所在的位置中吃草的場景。它有時也被稱為希爾施安格(Hirschanger),比如在1712年的一份地圖中,這一地區在1798年至1804年是作為英國花園的延續而一直伸展至奧麥斯特,自1808年起,它僅使用希爾紹的稱謂。希爾紹於1818年成為市鎮施瓦賓的一部分,並在1890年11月20日與城市施瓦賓一同被併入慕尼黑。
  • 中施瓦賓,施瓦賓市:樞密顧問德語Geheimrat司庫大臣德語Kämmerer兼最高狩獵長官約翰·特奧多·馮·瓦爾德基希(Johann Theodor von Waldkirch)在村莊施瓦布購入了一處帶花園的亭榭德語Lusthaus,並在1774年1月22日通過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三世德語Maximilian III. Joseph (Bayern)升格成貴族官邸德語Edelsitz,名為中-施瓦賓(Mitter-Schwäbing),這也是其首次在文獻中被提及。這處法式城堡隨後被哲學家弗朗茨·馮·巴德德語Franz von Baader所收購,故而自此也被稱為巴德城堡(Baaderschlösschen)。場所的建築已在1890年左右拆毀,其原址如今是位於列奧波德街德語Leopoldstraße旁、法伊利奇街角的施瓦賓啤酒廠。這個由占地40塔格維克德語Tagewerk的田莊發展而來的市分區如今已很少使用「中施瓦賓」的稱謂。自1818年起,它成為市鎮施瓦賓的一部分,並在1890年11月20日與城市施瓦賓一同被併入慕尼黑。
  • 諾伊費爾德,施瓦賓市:這個原屬約瑟夫·馮·洛德倫主教的資產是在1789年通過選帝侯卡爾·泰奧多爾升格成騎士官邸德語Rittergut,並在1793年以「Neufeld」的名義獲得三個相關莊園的低級審判權德語Niedere Gerichtsbarkeit,這也是它以此名稱首次在文獻中所提及。1802年,內廷總監德語Hofmarschall路德維希·馮·戈倫收購了騎士官邸並且更名為戈倫城堡。它至今仍然存在於比德斯泰因大街21號上。「諾伊費爾德」的名稱如今已很少使用。它自1818年起成為市鎮施瓦賓的一部分,並在1890年11月20日與城市施瓦賓一同被併入慕尼黑。
  • 新施瓦賓,施瓦賓市:早在19世紀中期便已在市鎮施瓦賓的南部地帶興起。據1858年的城市地圖已顯示有個別房屋出現在(施瓦賓的)因戈爾施塔特街兩旁,即現列奧波德街德語Leopoldstraße。特指列奧波德街介乎於南部格里格街至北部米貝茨霍芬街/多馬克街之間的區域的稱謂「新施瓦賓(Neuschwabing)」如今已很少使用。在市轄區重組後,新施瓦賓的西側,即今因戈爾施塔特大街的部分已被劃入市轄第11區——米貝茨霍芬-哈特畔管轄。新施瓦賓是在1890年11月20日與城市施瓦賓一同被併入慕尼黑。
  • 蘇雷內斯,施瓦賓市:於1718年5月5日首次在文獻中被提及,當時的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埃馬努埃爾德語Maximilian II. Emanuel (Bayern)將屬於其私密及內閣秘書伊格納茲·馮·威廉的領地以「Sourenne」之名升格為貴族官邸,並同時授予低級審判權。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名稱在語言慣用語上逐漸演變成「Suresnes」,即蘇雷內斯。境內的蘇雷內斯城堡德語Schloss Suresnes現在成為了位於韋內克街的天主教學院的一部分。蘇雷內斯自1818年起成為市鎮施瓦賓的一部分,並在1890年11月20日與城市施瓦賓一同被併入慕尼黑。

於現市轄區內的原施瓦賓市新設分區

  • 埃米莉霍夫:從1952年至1959年,建築業主卡爾·斯托爾德語Karl Stöhr老荒原德語Alte Heide (München)定居點以北,介乎於迪特斯海姆街、萬德列街、多馬克街和加興街之間建立了一個住宅區,並以他妻子和女兒相同的名字「埃米莉(Emilie)」命名。其詞末也根據當時的住宅區命名慣例使用「霍夫(Hof,意指大院、院落)」。雖然這裡嚴格意義上屬於施瓦賓管轄,但由於多馬克街大致上作為原城市施瓦賓和原市鎮弗萊曼之間的邊界,因此公眾直覺上會把埃米莉霍夫歸為弗萊曼管轄。
 
高光塔德語Highlight Towers

弗萊曼

弗萊曼是在948/957年首次以「ad Frienmannun」的名義在文獻中被提及。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成為自由人」。而自由人(Freie Männer、Freimänner或Barschalken)則特指擁有當時人身自由和土地,但需要賦稅的個人。老的地方中心位於海因里希·格羅赫街11號的舊鄉村教堂聖尼古拉堂,其早前的主保聖人為童貞瑪加利大

1818年,弗萊曼攜同轄區庫圖爾海姆(Kulturheim)和拉彭(Lappen)成為獨立的市鎮。腓特烈·克虜伯股份公司德語Friedrich Krupp AG於1916年在弗萊曼設立了巴伐利亞軍械廠(Bayerischen Geschützwerke),該工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清算。德意志國鐵路也瞄準這塊土地在1927年至1931年間建造了國家鐵路弗萊曼中修車間德語Ausbesserungswerk München-Freimann,並同時在這附近興建了一個大型定居點。其它的工廠企業也相繼入駐弗萊曼。

1931年10月1日,弗萊曼被併入州府慕尼黑。帝國小型定居點於1932年在弗賴辛州縣公路和施萊斯海姆運河德語Schleißheimer Kanal間的庫圖爾海姆街開始興建,並於1933年7月31日落成。在老地方中心西側的利林塔爾街,則設有由美國建築師赫爾穆特·雅恩德語Helmut Jahn (Architekt)所設計的慕尼黑MOC活動中心德語MOC Veranstaltungscenter München,這是慕尼黑展覽公司德語Messe München的營運場所。

於現市轄區內的原弗萊曼鎮歷史分區

  • 弗洛里安磨坊,弗萊曼鎮:弗洛里安磨坊Floriansmühle最初是位於庫圖爾海姆境內、加興磨坊引水槽德語Garchinger Mühlbach旁的一處農業作坊,於1895年作為穀物磨坊登記在冊。在卡爾·卡爾滕巴赫德語Karl Kaltenbach於1932年開設了一家私人擁有的公共家庭浴場後,弗洛里安磨坊的稱為被正式確立為地名。浴場現已結業。1818年,弗洛里安磨坊以從屬於庫圖爾海姆的關係而成為市鎮弗萊曼的一部分,並在1931年10月1日與市鎮弗萊曼一同被併入州府慕尼黑。
  • 庫圖爾海姆,弗萊曼鎮:庫圖爾海姆最早是在1808年以「Cultursheim」的名義被提及。這個名稱來源於農民在這塊伊薩爾河漫灘上的努力耕作。加興磨坊引水槽流經定居點的西側,並將其與弗萊曼分隔。自1932年起,弗洛里安磨坊成為一個獨立的地分區並從當時的庫圖爾海姆分離。1952年,州府慕尼黑的市議會決定,取消其名稱中的s屬格,因為其含義在語法中是不合理的。如今的庫圖爾海姆是巴伐利亞電視台德語BR Fernsehen的演播室所在地,在地區北部還設有ECC會議中心德語ECCKongresszentrum。庫圖爾海姆於1818年成為市鎮弗萊曼的一部分,並在1931年10月1日與市鎮弗萊曼一同被併入州府慕尼黑。
 
弗略特馬寧山德語Fröttmaninger Berg
 
弗略特馬寧山景觀,左側為裝置藝術「逝去之村」,右側為聖十字教堂,背景為安聯球場
  • 拉彭,弗萊曼鎮:被劃分為大拉彭和小拉彭的村莊拉彭最早是在一份約1167年至1170/71年左右的文件中,以「Louppen」的名義被首次提及。其名稱的來源是存在爭議的:當前所採納的最有可能是派生自單詞Labach,意指「泥濘之地」。但也不能排除這是來自loub的派生詞,後者意指「闊葉樹林」。在拉彭分布有大量的市政基礎設施,包括慕尼黑1號污水處理廠,它占據了大拉彭的大部分面積;以及作為一小部分位於拉彭的弗略特馬寧山德語Fröttmaninger Berg的一個堆填場,但後者大部分是位於弗略特馬寧的土地上。大拉彭的地皮主要是供當地自身的工業酒精蒸餾廠作煅燒之用[3]。在如今的公眾意識里,拉彭不再是作為一個整體,而是被細分為大拉彭和小拉彭。拉彭於1818年成為市鎮弗萊曼的一部分,並在1931年10月1日與市鎮弗萊曼一同被併入州府慕尼黑。
  • 新弗萊曼,弗萊曼鎮:「新弗萊曼(Neufreimann)」這一名稱最早是作為市鎮弗萊曼的首個大型開發項目而在1858年3月20日被首次提及。在1858年左右,首批住房在如今的因戈爾施塔特街,即南部的米貝茨霍芬街/多馬克街和北部的許訥貝克街之間落成,旨在作為新施瓦賓的延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將位於如今歐洲工業園周邊的卡特赫爾貝格工人居住區沒收為軍事管制房,以作為新弗萊曼的移民營德語DP-Lager來收容被迫遷入德國的移民。然而卡特赫爾貝格居住區仍屬米貝茨霍芬。自1960年起,新弗萊曼開始作為圍繞在多馬克街和法蘭克福環路德語Frankfurter Ring周邊的工業用地(包括其中規模最大的歐洲工業園)的代名詞。新弗萊曼也有其它供聯邦國防軍使用的設施,因此除了馮克軍營德語Funkkaserne外還有巴伐利亞軍營德語Bayern-Kaserne,作為慕尼黑北部軍營地帶的一部分,後者已於2011年底被撤銷。新弗萊曼當前正處於轉型階段,這主要涉及已撤銷的馮克軍營和法蘭克福環路旁的舊工業用地。隨著1992年的慕尼黑區劃改革,因戈爾施塔特街西部的地區以及該街街東部的卡特赫爾貝格居住區被納入市轄第11區米貝茨霍芬-哈特畔管轄。新弗萊曼是在1931年10月1日與市鎮弗萊曼一同被併入州府慕尼黑。
  • 新赫爾貝格,弗萊曼鎮:新赫爾貝格(不應與上施萊斯海姆鎮內的同名分區混淆)最早是在1549年7月10日以「New herberg」的名義被提及。其名稱意指「新旅店」或「新房子」。而赫爾貝格在這裡可能意味著一個客棧,這是一個1582年便存在的、帶餐飲性質的牧場農舍。1618年,新赫爾貝格成為選帝侯領地。在1783年選帝侯宮廷財政機關的一份關於農舍的評估報告中,形容新赫爾貝格是「自1635年至1755年處於衰退的狀態並至那時已經存在有冰冷的赫爾貝格(kalte Herberg)之諷語」,因此這是個低舒適度的膳宿。當時對於這一莊園的膳宿客棧稱謂是卡特赫爾貝格(Kaltherberge,意指冰冷的客棧),而後者自1720年起也成為了莊園的暱稱。名稱和莊園一直生活在陰影之中,直至市議會在1934年3月13日決定在哈特畔定居點北部興建一個小型住宅區,並賦予其官方的稱謂——新赫爾貝格(Neuherberge)。但國家郵政部德語Reichspostministerium和國家檔案總局則對住宅區的名稱提出反對,因為它們擔心這會與市鎮上施萊斯海姆轄下的同名分區混淆。於是巴伐利亞地方長官並未批准這一命名。住宅區是以新赫爾貝格為臨時名稱在1936年落成,而在1936年8月27日的住宅區合同移交時,住宅區仍然沒有官方名稱。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新赫爾貝格的名稱才得到批准,這是慕尼黑的重建部門發現地方長官的審批程序已然過時。新赫爾貝格於1818年成為市鎮弗萊曼的一部分,並在1931年10月1日與市鎮弗萊曼一同被併入州府慕尼黑。

於現市轄區內的原弗萊曼鎮新設分區

  • 歐洲工業園德語Euro-Industriepark:歐洲工業園是新弗萊曼最大的工業用地之一,它是由歐洲之地公司(Euro-Boden GmbH)的持有人——安東·迪特(Anton Ditt)於1963年在德國聯邦鐵路的一處用地上創建。1968年,當時有40家公司在歐洲工業園同時開業。時至今日(截至2012年)它仍然是慕尼黑最大的工業園之一,其特徵是廣泛分布的大型批發市場;其周邊則開設有多家妓院
 
弗呂馬寧荒原德語Fröttmaninger Heide
  • 弗萊曼荒原:弗萊曼荒原(Freimanner Heide)的名稱源自蔓延在弗萊曼周邊的石楠荒原景觀。自1982年以來,在海德曼大街旁興起了一個定居點,它最初並無正式名稱。為了尋求命名,當地市民參與了討論。在當時市轄第22區施瓦賓-弗萊曼的一次市民大會上,與會者提議使用弗萊曼荒原的名稱,並在1988年9月20日進入市議會的行政管理委員會進行審議。委員會的這項議案最終在1988年9月28日的市議會全體會議中獲得通過。此時對於早在1985年6月27日奠基的定居點而言,其工程量已完成了三分之二。全德汽車俱樂部在其製作的慕尼黑地圖中也會將定居點的一部分稱為弗略特馬寧荒原(不應與原先的裝甲草場德語Panzerwiese,即今作為歐盟棲地指令英語Habitats Directive》保護區的弗略特馬寧荒原德語Fröttmaninger Heide混淆)。
  • 松園:如今的市分區松園(Kieferngarten)是由三個開拓者組織合併而成。命名者是在1946年9月成立的北慕尼黑開拓者倡導團體協會,其自1949年3月起稱自己為「松園開拓者聯合會」,並最終在1952年9月更名為松園開拓者組織(Siedlerschaft Kieferngarten)。三個開拓者組織包括在1947年於席斯廣場北側席斯大街創建的席斯廣場定居點、1950年在新辟道路——松園街創建的區域(起初無建築)以及同年擴建的弗萊曼花園定居點。這三個組織於1950年代末以松園為名合併。此外,互助之家定居點和格羅斯科普夫定居點——這是以北慕尼黑開拓者組織主席約翰內斯·格羅斯科普夫命名,也被併入市分區松園。慕尼黑地鐵6號線當時的終點站於1968年3月19日獲得市議會主管委員會所擬定的站名「松園站」。2006年底,聯邦國防軍將伍雷德親王軍營德語Fürst-Wrede-Kaserne以北的地皮售予拜仁慕尼黑協會,在建築規劃程序完成後,那裡將會為業餘愛好者創造更好的體育設施[4][5]。計劃興建的包括有四個體育館(其中一個容量5000人,其它的觀眾容量在200人至500人間)、七塊足球場、兩個籃球場、一個射箭場、一條田徑跑道和一個山地自行車道。此外還會有一個會所和一個帶400泊位的停車場[6]
  • 洛克定居點:在大拉彭資源回收場北部和11號聯邦公路德語Bundesstraße 11旁,慕尼黑-大拉彭碧歐宏工廠(Biohum-Werkes München-Großlappen)的代理人及前企業負責人格奧爾格·洛克原本計劃設立一間公司,希望將在大拉彭所積累的污水淤泥德語Klärschlamm繼續使用作施肥目的。然而,市政府拒絕發放相關的建造營運許可,這就是為什麼洛克在已經購得土地後接著需要大部分轉賣和進行耕作。這些在野外落成的房屋已在1953年6月進行了必要性翻修。
  • 學生城德語Studentenstadt Freimann:隨著在慕尼黑就讀大學的在冊大學生數量日益增多,市議會於1965年3月25日決定,在翁格雷爾街德語Ungererstraße周邊開始啟動多個大學生宿舍的建設。經過多年的發展,學生城已經具備14棟宿舍樓和2478個宿位,從而成為德國最大規模的學生定居點。學生城通過地鐵6號線的同名地鐵站慕尼黑交通及資費聯合會德語Münchner Verkehrs- und Tarifverbund的交通網絡相連。它坐落在交通便利的德國9號高速公路和法蘭克福環路的交叉點旁。

於原施瓦賓市及原弗萊曼鎮內的共同新分區

地皮合併

 
聖十字教堂

如今屬於市轄區施瓦賓-弗萊曼管轄的還有村莊弗呂馬寧德語Fröttmaning,它原本是市鎮加興的組成部分。村莊本身僅有聖十字教堂德語Heilig-Kreuz-Kirche (Fröttmaning)得到保留,其田莊在建設慕尼黑北高速公路交流道德語Autobahnkreuz München-Nord弗呂馬寧山德語Fröttmaninger Berg堆填場的過程中被拆除。此外,慕尼黑地鐵6號線設有弗呂馬寧站

弗呂馬寧地區設有安聯球場慕尼黑伊斯蘭中心德語Islamisches Zentrum München,那裡唯一的住宅區是奧恩定居點德語Auensiedlung

概覽

社會結構

市轄區內的社會結構是不均衡的:任憑弗萊曼獨自將非常大面積的工業用地改作他用後並使得施瓦賓擁有高得多的人口密度,區內的社會結構仍是由整個施瓦賓占主導地位。區內的文化水平以及大學以上學歷的比例要高於全市平均水平。有四分之三的職位均為白領公務員和自僱人士。儘管施瓦賓顯然是定位為中產階層地區,但弗萊曼則主要是以工薪階層和工資等級更低的雇員為代表。

市轄區內有58%的住戶為單身家庭,其中的大多數也因為人口密度而處於施瓦賓。15%的住戶居住有兒童,這往往可以在弗萊曼發現更多,因為這裡除了單戶住宅外還存在有大型居住區。帶兒童家庭的比例尤其是通過像是在弗萊曼荒原內海德曼街的大型居住區來獲得提高。市轄區27%的住戶為無子女的多人家庭,這在施瓦賓和弗萊曼的分布相對均勻。在市轄區內的人口年齡比例方面,占主導地位的是20-30歲和50-60歲,這方面在施瓦賓和弗萊曼之間也不存在明顯差異。外國人的比例約為27%,略高於全市平均水平[7]

工商業

區內在工業和商業領域的結構形態也是不均勻的。弗萊曼在傳統上擁有更多的製造業,而施瓦賓的就業結構則是明確以服務業為主。經過加工行業的一波持續裁員後,加工業和製造業現在只占區內就業崗位的五分之一。工業用地主要分布在弗萊曼,即歐洲工業園德語Euro-Industriepark以及弗萊曼霍茨爾和弗略特馬寧荒原境內的工業區。如今,弗萊曼也正竭力將就業結構向服務行業轉變。大多數新建的行政及寫字樓複合體使得就業人數已有顯著增加。然而,服務行業的重點仍然是在施瓦賓。這裡主要設有銀行保險公司行政機關出版社

交通

三條主幹道從南-北方向連接施瓦賓及弗萊曼兩個市分區:其一為慕尼黑-紐倫堡德國9號高速公路,其起點設於申肯多夫街德語Schenkendorfstraße (München),並在弗萊曼及弗略特馬寧設有出入口;然後是列奧波德街/因戈爾施塔特街以及隨後的翁格雷爾街。它們的北延部分首先是斯圖里街然後是弗賴辛州縣公路。中環公路德語Bundesstraße 2 R北側則組成了13號德語Bundesstraße 1311號聯邦公路德語Bundesstraße 11的列奧波德街及翁格雷爾街路段。在施瓦賓最重要的東-西方向主幹道分別是迪特林登街-波茨坦街-萊茵街(繼續通往施瓦賓西)、中環公路(伊薩爾環路德語Isarring-申肯多夫街-佩圖埃爾環路德語Petuelring,繼續通往施瓦賓西和米貝茨霍芬)以及多馬克街(繼續通往米貝茨霍芬)。在弗萊曼最重要的東-西方向主幹道則是法蘭克福環路德語Frankfurter Ring和海德曼街,它們均通往市轄區米貝茨霍芬-哈特畔

 
新的弗略特馬寧地鐵站

在公共運輸中效率最大的是慕尼黑地鐵6號線,它在老荒原站之後是以地面運轉通往加興高橋站。在地鐵樞紐慕尼黑自由廣場站可將地鐵6號線分岔為通往奧林匹克中心德語U-Bahnhof Olympiazentrum的3號線,並有多條從這裡發往西部和北部以及經由英國花園通往博根豪森的公車路線。23路有軌電車自2009年12月起會開往施瓦賓公園城和法蘭克福環路。在施瓦賓和弗萊曼的各自區域還有其他公車路線,但對於地鐵6號線以西的服務,人們還是可以主要通過迪特林登大街站、老荒原站、學生城站松園站等地鐵站進行轉乘。

公共設施

市轄區施瓦賓-弗萊曼是大量公共機構的所在地,它們並不僅集中在施瓦賓。在施瓦賓主要設有教育機構以及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研究院的同時,弗萊曼和弗略特馬寧則主要匯集了體育場館、休憩空間和媒體設施。因此有上述的安聯球場位於弗略特馬寧,巴伐利亞電視台德語BR Fernsehen演播中心位於庫圖爾海姆以及慕尼黑展會的指揮中心(MOC)位於弗萊曼。一些業務量大的行業處理設施也主要集中在弗萊曼並從中受益,例如慕尼黑-北高速公路養路段德語Autobahnmeisterei以及在弗略特馬寧的慕尼黑地鐵技術基地。然而弗萊曼也會設有科研機構,例如在弗萊曼大學城以北、位於弗略特環路旁的馬克斯·普朗克物理學研究所;或是行政機構,例如新赫貝格伍雷德親王軍營德語Fürst-Wrede-Kaserne內的德國聯邦國防軍第五防區司令部德語Wehrbereichskommando。此外還有駐紮在巴伐利亞營德語Bayern-Kaserne的德軍部隊。奧恩定居點德語Auensiedlung內則有慕尼黑伊斯蘭中心德語Islamisches Zentrum München興建的弗萊曼清真寺德語Freimann-Moschee,於1973年落成。

人口統計

(截至每年12月31日)

年份 人口 外國人(比例) 面積
(km²)
人口密度
(每km²)
來源及其它數據[8]
2000 57,631 12,659 (22.0 %) 25.6644 2,246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01 59,392 13,537 (22.8 %) 25.6644 2,314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02 60,060 13,840 (23.0 %) 25.6644 2,340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03 60,215 14,241 (23.7 %) 25.6651 2,346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04 59,602 13,996 (23.5 %) 25.6669 2,322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05 59,766 14,068 (23.5 %) 25.6661 2,329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06 62,430 14,288 (22.9 %) 25.6661 2,432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07 63,832 14,542 (22.8 %) 25.6676 2,487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08 64,350 14,581 (22.7 %) 25.6698 2,507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09 63,720 14,013 (22.0 %) 25.6701 2,482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10 65,158 14,672 (22.5 %) 25.6701 2,538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11 66,706 15,521 (23.3 %) 25.6701 2,599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12 68,530 16,605 (24.2 %) 25.6701 2,670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13 69,676 17,687 (25.4 %) 25.6722 2,714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014 71,802 19,608 (27.3 %) 25.6722 2,797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政治

施瓦賓-弗萊曼上一次的區議會德語Bezirksausschuss選舉是在2014年3月16日。其議席分配如下:社民黨11席、基社盟10席、綠黨6席、自選協德語Bundesverband Freie Wähler Deutschland2席以及自民黨2席[9]。在施瓦賓-弗萊曼共52159名符合投票資格的居民中,有21106人行使了自己的表決權,選民投票率約為40.5%。

參考文獻

  • Florian Breu, Die Münchener Stadtbezirke nach der Stadtgebietsneugliederung, Münchener Statistik. 1996 (1): pp. 1–14, (德文) 
  • Klaus Gallas, München. Von der welfischen Gründung Heinrichs des Löwen bis zur Gegenwart: Kunst, Kultur, Geschichte, Köln: DuMont. 1979, (德文) 
  • Helmuth Stahleder, Von Allach bis Zamilapark. Namen und historische Grunddaten zur Geschichte Münchens und seiner eingemeindeten Vororte. Hrsg. v. Stadtarchiv München, München: Buchendorfer Verlag. 2001, (德文) 

注釋

  1. ^ Die Bevölkerung in den Stadtbezirken nach der Einwohnerdichte am 31.12.2014[永久失效連結] (PDF; 424 kB). Statistisches Amt der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11. November 2015.
  2. ^ Planungen zur Tram 23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1-06.
  3. ^ Gut Großlappen[永久失效連結]
  4. ^ Rathausumschau der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永久失效連結] (vom 14. Dezember 2006)
  5. ^ g.e.b.b. Verkauf Fürst-Wrede-Kasern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8-01.
  6. ^ Münchener Nord-Rundschau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om 12. Juni 2007)
  7. ^ Die Bevölkerung in den Stadtbezirken nach dem Migrationshintergrund am 31.12.201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425 kB). Statistisches Amt der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11. November 2015.
  8. ^ Archiv Stadtteilinformationen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3-02-11.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20. Juni 2014.
  9. ^ Wahl des Bezirksausschusses – Stadtbezirk 12 – Schwabing-Freiman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14. Juni 201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