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工業化國家

新興工業化國家(英語: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yNIC),為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及政治經濟學家所提出,適用於世界上若干國家的社會經濟學分類。

藍色為2014年的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
巴西聖保羅附近的工廠
深圳的科技園區(南區)
泰國成衣

新興工業化國家係指經濟尚未達到已開發國家的標準,但自總體經濟學角度來看,已超越其他開發中國家之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另一個特點是這些國家正經歷快速的經濟成長。初期或進行中的工業化是新興工業化國家的重要指標之一。在許多新興工業化國家中,最可能發生的主要社會變動之一,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製造業工廠的成長吸引了大量勞工。

歷史上的新興工業化國家

1979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報告首度指出以下10個國家和地區為新興工業國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亞洲四小龍  台灣  南韓  新加坡  英屬香港)它們異常快速的工業成長始於1960年代[1]。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今這四個地區都已經進入了發達經濟體和高所得經濟體的行列[2]。這些國家(地區)和現在被認為的新興工業化國家是有著顯著不同的[3]。特別地,開放的政治體制、較高的人均國民所得和旺盛的、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政策顯示出這些國家(地區)現在不僅達到而且超過許多已開發國家的排名。世界銀行把這四個經濟體都歸為高所得經濟體;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則將它們歸類為發達經濟體。它們的人類發展指數也都超過了0.9,這與西歐國家相當。特別是  大韓民國,與  日本一同構成了亞洲僅有的兩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的國家。

此外,歐洲的  希臘  西班牙  葡萄牙現在也被列入了已開發國家的名單中,但相較歐洲其他發達經濟體(如  英國  法國  德國)而言,其經濟實力仍較弱,三者都被列為「歐豬五國」(另外兩個是  義大利  愛爾蘭),另外這三國也都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的國家。

  南斯拉夫解體後遭遇連年內戰,各成員國經濟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目前只有斯洛維尼亞成為了已開發國家(同時  斯洛維尼亞也已成功的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克羅埃西亞經濟狀況在開發中國家中較好,斯、克均被世界銀行歸為高所得經濟體;其餘數國和地區則比較貧窮(尤其是  波赫  科索沃),人均GDP在世界排名中下水準)。

美洲的  墨西哥  巴西目前仍屬於新興工業化國家,一些美洲國家(如  智利  哥斯大黎加)的治安或是生活水準反而還好過墨西哥和巴西。

目前的新興工業化國家

土耳其自從1961年就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成員,是這個組織的發起成員之一;墨西哥在1994年加入這一組織。G8+5組織由G8的成員國加上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組成。[4]

地區 國家 國內生產毛額 (國際匯率)
(百萬美元, 2022 IMF)
人均國內生產毛額 (國際匯率)
(美元, 2022 IMF)
國內生產毛額 (購買力平價)
(百萬美元, 2022 IMF)[5]
人均國內生產毛額 (購買力平價)
(美元, 2022 IMF)[6]
吉尼指數 (GINI, 2016-19)[7] 人類發展指數 (HDI, 2021)[8] GDP實際成長率,2022
非洲   南非 411,480 6,739 949,846 15,556 64  (2018) 0.713 () 2.1
南美   巴西 1,894,708 8,857 3,782,763 17,864 44.9  (2019) 0.754 () 2.8
北美   墨西哥 1,424,533 10,948 2,919,875 22,440 46.4  (2019) 0.758 () 2.1
亞洲   中華人民共和國 18,321,197 12,970 30,074,380 21,291 38.5  (2016) 0.768 () 3.2
  印度 3,468,566 2,466 11,665,486 8,293 35.3 (2018) 0.633 () 6.8
  印度尼西亞 1,289,429 4,691 4,023,501 14,638 38.2  (2019) 0.705 () 5.3
  馬來西亞 434,059 13,108 1,096,057 33,113 41.1  (2019) 0.803 (極高) 5.4
  菲律賓 401,662 3,597 1,154,875 10,344 42.3  (2018) 0.699 () 6.5
  泰國 534,758 7,631 1,479,644 21,114 34.9 (2019) 0.800 (極高) 2.8
  土耳其 853,487 9,961 3,320,994 38,759 45.8  (2019) 0.838 (極高) 5.0

根據高盛集團對新興經濟體的評價,截至2050年,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將會是:  美國  墨西哥  印度  巴西  中華人民共和國[9]

對於  中國  印度,兩國龐大的人口(截至2011年1月,每個國家的人口都超過了12億)意味著人均所得將會依然保持低水準,即使他們的經濟(總GDP)超過了  美國。根據購買力平價(PPP)來計算的人均GDP,考慮到了新興工業化國家更低的生活成本。

因為在當今全球市場上經濟地位的重要性和對環境的影響,  巴西  中國  印度  墨西哥  南非每年和G8國家召開會議來討論金融議題和氣候變化;這個會議被稱作 G8+5。[10]通過加入上述五個國家以及埃及,有人希望這個集團擴展成G14[11]。一旦這個集團開始發揮影響,埃及可能不久就會被歸為新興工業化國家。

新興工業化國家通常還有一些其他的共同特點,但不一定全部相同,這些包括:

  • 社會自由和民事權利的成長。
  • 強勢的政治領袖。
  • 從農業到工業經濟的轉換,特別是向製造業的轉換。
  • 逐漸成長的開放市場經濟,允許同世界上其他國家進行自由貿易
  • 幾大洲間進行的大規模國與國合作。
  • 來自外國的大量資本投資。
  • 足以影響某些區域的政治領導地位。
  • 逐步下降的貧困率,人口紅利增加。

新興工業化國家經常從世界貿易組織之類的國際組織和其他的內部實體得到支持。然而,由於環境、勞動力和社會標準在新興工業化國家趨向於明顯的弱勢,主張建立針對進口自這些國家的產品的標準,同時批評工作機會對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輸出。

其他新興工業化國家

不同的作者會根據不同的經濟分析方法列出不同的新興工業化國家。有的時候會造成有些國家被劃分為新興工業化國家,但這些國家很少被其他作者劃分為新興工業化國家。這樣的例子包括  阿根廷  智利  埃及  斯里蘭卡  俄羅斯

工業化程度較高但未達已開發國家標準亦不被視為新興工業化國家之國家

有些國家人民生活水準明顯優於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但尚未達到已開發國家的標準。由於其較早經歷工業化過程,工業化水準已顯著超過新興工業化國家,因此不被列入新興工業化國家範疇,而歸類為工業國。這些國家有時被稱為「中等已開發國家」,典型例子包括東歐的前社會主義國家及南美洲南部的白人國家。

這些國家的特點包括:

1.人類發展指數位於前列,達到「極高」或「高」水準,但又不是很靠前,如  波蘭  智利  卡達  阿聯

2.人口組成大都以白人亞裔為主體,如  阿根廷  智利、東歐國家。

3.擁有較好的工業基礎和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化、城市化水準遠高於一般的開發中國家。最典型的例子是  俄羅斯,它擁有雄厚的工業體系和極為發達的高新技術產業,被列為八大工業國之一。

4.擁有受教育程度很高的居民,在科教文衛 方面達 到或接近已開發國家水準(東歐國家的識字率與西歐國家相當)。

5.人均國內生產毛額一般位於世界的中上水準。

6.較早實現工業化,一些國家在19、20世紀的發展程度曾經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差不多,如  阿根廷  烏拉圭  匈牙利  捷克  斯洛伐克等(現在  捷克  斯洛伐克已被認為是已開發國家了)。

7.擁有成為已開發國家的潛力,當經濟改革成功後,就可能成為已開發國家(如  智利  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  立陶宛  卡達  阿聯)。

這些國家大致包括:

東歐:  俄羅斯  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  立陶宛  匈牙利

南歐: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  克羅埃西亞  塞爾維亞

西亞:  卡達  巴林  阿聯

東南亞:  汶萊

中美:  古巴  哥斯大黎加

南美:  智利  阿根廷  烏拉圭


此外,而生產石油的國家,由於其經濟結構過於單一,也不被列入新興工業化國家,如  伊朗  沙烏地阿拉伯  委內瑞拉等國。

經濟學分析

新興工業化國家因為勞工薪資低廉,其他國家進口那裡產品價錢也會比較便宜。和生活花費較高、有工會以及其他受政治影響的組織的已發展國家相比,生產者通常選擇新興工業化國家生產產品。

而這相對而來的好處正為公平貿易活動者所詬病。

相關問題

新興工業國家目前不管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面臨巨大的挑戰。中國雖然在經濟上逐步的對外開放。同時中國還面臨著貧富差距過大等各種不同的問題與挑戰,但近幾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2700美元(截止至2022年)、有追趕高所得國家的趨勢。而與中國相比,印度也面臨著各種不同的問題。中國的經濟發展大大得益於高的競爭力從而吸引了印度的仿效,但是印度由於自身特徵,外資吸引力相對較差。同時印度目前是一個27.5%的人口都仍然生活在國家貧困線以下的新興工業化國家。[12]南非則面臨著諸如辛巴威這樣國家的難民湧入以及懸殊的貧富差距問題。土耳其泰國則有宗教和政治方面的隱憂存在。在墨西哥,治安與毒品泛濫的問題依舊嚴峻。巴西政府則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面臨了毒品泛濫、治安問題以及如何保存和開發亞馬遜雨林等棘手問題。

參考文獻

  1. ^ Woolcock, Stephen. Th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trade, and adjustment in the OECD economies (PDF). INTERECONOMICS (January/February 1981). [2024-09-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7-25). 
  2. ^ Growth in East Asia What We Can and What We Cannot Infe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24-09-13]. 
  3. ^ Oli Havrylyshyn, Engin Civan. Intra-Industry Trade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 (PDF). The World Bank. November 1982 [2024-09-13]. 
  4. ^ CIA World Factbook. [2019-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0). 
  5. ^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0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DP-PPP figures of selected NIC countries for 2007 and 2008.
  6. ^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0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DP-PPP per capita figures of selected NIC countries for 2007 and 2008.
  7. ^ 參見各國所得均衡列表
  8. ^ United Nations report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9. ^ 存档副本 (PDF). [2014-02-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9-11). 
  10. ^ G8 Structure and activities
  11. ^ " France invites Egypt to join G14"
  12. ^ Poverty estimates for 2004-0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lanning commission, Government of India, March 2007.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