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克羅文化

南美洲的新克羅文化是從公元前7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一種前陶瓷文化。新克羅文化的人們是居住在智利北部和秘魯南部的太平洋沿岸的定居漁民。沿海乾旱地區存在淡水,促進了這一地區的人類定居。新克羅文化以其木乃伊和喪葬習俗而聞名。新克羅文化在前2000年開始受到安第斯高原的影響,農業開始普及。再之後,開始受到蒂亞瓦納科帝國的影響。

智利阿里卡的景觀。

詞源

新克羅文化以新克羅海灘(西班牙語:Playa Chinchorro)命名,在智利阿里卡附近發現了最早的木乃伊。

分布

這種文化遍布阿塔卡馬沙漠的乾旱沿海地區, 從從秘魯南部的伊洛,到智利北部的安托法加斯塔。 但是新克羅的文化核心似乎是智利的阿里卡-卡馬羅內斯地區,它位於沿海城鎮阿里卡和南部的卡萊塔卡馬羅內斯(Caleta Camarones)之間。阿里卡和卡萊塔卡馬羅內斯周圍有許多考古遺址。

概況

新克羅葬禮儀式
藝術表現
葬禮儀式展示為一個帶頭盔和各種物品的人類頭骨,智利伊基克的Anker Nielsen博物館。木乃伊的做法展示在San Miguel de Azapa的考古博物館

新克羅是專職的漁民。他們發明了一廣泛且複雜的漁具組合。 人們有高效的漁具,如用貝殼和仙人掌製成的魚鉤、數公斤重的漁網等。他們熟練編織籃子和墊子。[1]

雖然大多數新克羅遺址位於海岸,但也有一些位於內陸和附近的高地。他們主要依靠魚,貝類和海洋哺乳動物維持生活。一些大的海岸中的貝冢已被挖掘。木乃伊的頭髮和人體骨骼分析表明,他們約90%的食物資源來自海上,其餘10%的食物來自陸地動植物。[2]

新克羅文化的代表遺址位於智利的阿里卡,是20世紀初,德國考古學家Max Uhle發現的。[3]

在這條海岸沿線上,有許多更早期的考古遺址。如在秘魯,克布拉達·塔卡瓦伊(Quebrada Tacahuay)和克布拉達·哈瓜伊(Quebrada Jaguay)已經由考古學家研究過。再往南,還有環形遺址(Ring site)和克布拉達·洛斯·布羅斯(Quebrada Los Burros)。這些大都是晚更新世全新世早期(公元前11000—9000年)。智利的內陸地區也有阿查斯和智利拉斯孔查斯遺址。[4]

克布拉達·哈瓜伊是最北端、最古老的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11,000年。克布拉達·塔卡瓦伊靠南一點,也更晚一點。一些學者認為,新克羅文化就是從這些早期的定居點發展起來的,儘管細節仍有些爭議。阿查斯遺址是最早的新克羅木乃伊被發現的地方。

在這裡,還必須提到蒙特貝爾德(Monte Verde)這個也靠近智利海岸線的著名遺址。最近,蒙特貝爾德已被重新定為公元前16,500年。[5]

新克羅木乃伊

 
智利阿里卡典型遺址的新克羅木乃伊

新克羅木乃伊可以追溯到距今9000年,也就是公元前7000年。新克羅木乃伊比古埃及的古老得多。他們的一些DNA被找回了。這個文化持續了幾千年,在這個時期進化和適應。Chinchorro文化的結束被定在距今3500年前。

貝爾納多·阿里亞薩(Bernardo Arriaza)博士是一位智利體質人類學家,他對我們目前關於新克羅的知識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984年,他在「Chungara」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後來,在1994年,他發表的新克羅木乃伊的分類,被今天學界廣泛使用。[6]1995年,他為國家地理撰寫了一篇關於新克羅木乃伊的重要文章,被翻譯成數種語言,以幫助在國際上的了解古代木乃伊。[7]他的著作《Beyond Death: The Chinchorro Mummies of Ancient Chile》[8]史密森尼學會出版社在華盛頓出版。這部作品後來被翻譯成西班牙文,由智利大學和編輯大學(Editorial Universitaria)出版社在智利出版。

最早的紋身

一個新克羅男性木乃伊,有在美洲發現的最早的紋身。他的上唇上方紋有鬍鬚般的虛線,約是公元前2300年的。[9][10]

之後的發展

阿薩帕(Azapa)階段(距今4,000‐2,500年)是當地新克羅階段結束到上拉米雷斯(Alto Ramírez)階段開始的過渡階段。這些變化發生在海岸附近的阿薩帕河谷(Azapa Valley)。大約距今4000年前的時候,高原移民給阿薩帕河谷的居民帶來的一些文化變化。 這些影響導致了約距今3000年前的農業和陶器製作。這些後來的人不在製作木乃伊。[11]

一些考古學家研究了智利北部安第斯早期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可能與這裡有關的,來自Wankarani文化,和的的喀喀湖地區早期的Pukara文化的影響。在過渡階段,新克羅文化可能與沿海的安第斯文化並存。[12]

另請參閱

  • Coastal migration
  • Jon M. Erlandson
  • Prehispanic history of Chile

引用

  1. ^ "Making the Dead Beautiful: Mummies as Ar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rchaeology Magazine
  2. ^ K. Kris Hirst, Chinchorro Cultur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Introduction – archaeology.about.com
  3. ^ Bernardo Arriaza, Chile’s Chinchorro Mummi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tionalgeographic.com 1995
  4. ^ Arriaza, Bernardo T.; Standen, Vivien G.; Cassman, Vicki; Santoro, Calogero M. Chinchorro Culture: Pioneers of the Coast of the Atacama Desert: 45–58. 2008. doi:10.1007/978-0-387-74907-5_3. 
  5. ^ Dillehay, Tom D.; Ocampo, Carlos. New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for an Early Human Presence at Monte Verde, Chile. PLOS ONE. 2015-11-18, 10: e0141923. doi:10.1371/journal.pone.0141923. 
  6. ^ Tipología de las Momias Chinchorro y evolución de las prácticas de momificación. (PDF). [2018-02-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10-16). 
  7. ^ Chile's Chinchorro Mummies – Pictures, More From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2016-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7月25日). 
  8. ^ Smith, Maria O. Beyond Death: The Chinchorro Mummies of Ancient Chile. Bernardo T. Arriaza.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1996-12-01, 71 (4): 557. ISSN 0033-5770. doi:10.1086/419559. 
  9. ^ Arriaza, Bernardo. Modelo bioarqueológico para la búsqueda y acercamiento al individuo social (PDF). Chungara. 1988, 21: 9–32 [2018-02-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5-06). 
  10. ^ Deter-Wolf, Aaron; Robitaille, Benoît; Krutak, Lars; Galliot, Sébastien. The World's Oldest Tattoo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Reports. February 2016, 5: 19–24. doi:10.1016/j.jasrep.2015.11.007. 
  11. ^ Bianca Petruzzelli (2012), 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ic Analysis of Skeletal Remains from Azapa 71 and Pica-8, Northern Chile: An Assessment of Human Diet and Landscape Use in the Late Holoce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A. Thesis, flinders.edu.au
  12. ^ Carlos A. Baied, Review of: Historias del Desierto: Arqueología del Norte de Chile, by Mario Rivera, Editorial del Norte, 2002, pp. 238, La Seren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olumen 39, N° 1, 2007. Páginas 135–136 Chungara, Revista de Antropología Chilena

參考書目和拓展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