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科拜爾 (角色)

史蒂芬·T·摩斯·戴夫英語Mos Def·科拜爾博士,牧師大人英語牧师大人D.F.A.英語Doctor of Fine Arts世界重量級冠軍(英語:The Reverend Sir Dr. Stephen T. Mos Def Colbert D.F.A., Heavyweight Champion of the World[2][3]是由政治諷刺家史蒂芬·科拜爾所創作的一個虛構人物,他常出現於喜劇中心的系列節目《科拜爾報告》中並也會偶爾出現在CBS電視網的《史提芬·荷伯特晚間秀》。他被描述成「善意的耳目閉塞的高階笨蛋」[4]和「自大的右派時事評論員[5];而這個角色的塑造一方面融合了真正的史蒂芬·科拜爾的生活和興趣,另一方面則是主要戲仿有線新聞台名嘴(特別是福斯新聞台比爾·奧萊利[6]

史蒂芬·科拜爾
每日秀》 / 《科拜爾報告》 / 《晚間秀》角色
史蒂芬·科拜爾扮演角色
首次登場1997年6月26日,​26年前​(1997-06-26
創作者史蒂芬·科拜爾
飾演史蒂芬·科拜爾
角色設定資料
性別男性
國籍 美國
職業
頭銜美術博士英語Doctor of Fine Arts榮譽學位
配偶洛琳[1]
親屬史蒂芬·科拜爾孿生堂兄
信仰羅馬天主教

史蒂芬·科拜爾的首次亮相是在1997年以駐地記者的身份出現在喜劇中心的系列節目《每日秀》中,並一直擔任該節目的常駐嘉賓,直至2005年他離開這檔節目並獨自去主持《科拜爾報告》。《科拜爾報告》是一檔依靠個人特點驅動的政治諷刺節目。同時他還參加了許多其他的公開活動,例如2006年白宮記者協會晚宴;並且還是《我是美國(你也可以是!)英語I Am America (And So Can You!)》、《我是一個極點(你也可以是!)英語I Am a Pole (And So Can You!)》、《美國重來:重新成為我們所未擁有的偉大英語America Again》等書的作者。

科拜爾的表演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時代周刊》的評論家就稱其為「流行文化、電視及其他領域內最偉大的持續表演者之一」[7]。這個角色曾因關於華盛頓紅皮橄欖球隊球隊名與亞洲刻板印象的玩笑而引發了一場全美的大討論,並由此催生了「#CancelColbert」運動[8][9]

2014年4月23日,科拜爾在《每日秀》上宣布,他很明確地「贏得了一檔電視節目」並且因為他已經實現了目標而不再主持《科拜爾報告》。當真正的史蒂芬·科拜爾在2015年取代大衛·萊特曼主持CBS電視網的電視節目《晚間秀英語The Late Show (franchise)》後,他宣布不再使用史蒂芬·科拜爾這個角色[10]。《科拜爾報告》最後一集於2014年12月18日播出[11]

在《科拜爾報告》結束播出後,史蒂芬·科拜爾這個角色開始出現在其他媒體上。他在《紙牌屋第三季英語House of Cards (season 3)「第24章」集中友情客串,該集於2015年2月27日在網飛上架。2015年8月6日的《每日秀》播出由喬恩·史都華所主持的最終集時,科拜爾也重返了這檔節目。在2016年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期間,他客串了《史提芬·荷伯特晚間秀》中的「關鍵詞(The Wørd)」環節[12]

誕生與發展

卡維秀

科拜爾首次在主流舞台出場是在黃金時段喜劇小品節目《達那·卡維秀英語The Dana Carvey Show》上。雖然這檔節目在1996年僅僅只播出了7集,但是卻為科拜爾塑造他未來的角色提供了幫助。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對著攝影機直接表演喜劇。儘管這個策劃沒有播出,但是科拜爾曾經受到《洋蔥報》的啟髮飾演一個擔任新聞主播冷面笑匠並由此進行了幾段喜劇表演[13]。在接受《紐約郵報》的採訪時,談及《達那·卡維秀》,科拜爾指出「如果你有機會正確地傳達給觀眾,那麼通過看攝影機就可以建立一種特殊的聯繫。」

在表演被取消和,科拜爾在《每日秀》聯合創作者瑪德琳·史密斯伯格(Madeleine Smithberg)的邀請下成為這檔節目的演出人員。而這個機會要得益於科拜爾在《達那·卡維秀》所飾演的那個噁心服務生[14]

每日秀

科拜爾報告

相關著作

非虛構元素

頭銜和榮譽

角色傳記

競選美國總統

角色性格

2009年訪問巴格達

其他出演經歷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The Colbert Report, November 14, 2014. Hulu (喜劇中心). 2014-11-14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7). 
  2. ^ The Colbert Report, January 21, 2013. 喜劇中心.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7). 
  3. ^ Rabia Gregory. Marrying Jesus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Northern Europe: Popular Culture and Religious Reform. Routledge. 2016-09-17: 335 [2020-07-18]. ISBN 978131710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1). 
  4. ^ Deborah Solomon. Funny About the News. 紐約時報雜誌.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8). 
  5. ^ Apfelbaum, Evan. Prof. Evan Apfelbaum: A blind pursuit of racial colorblindness — Research has implications for how companies manage multicultural teams.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2011-10-17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4). 
  6. ^ Jacques Steinberg. The News Is Funny, as a Correspondent Gets His Own Show. 紐約時報.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8). 
  7. ^ James Poniewozik. Review: The Colbert Report Is Dead. Long Live Stephen Colbert!. 時代.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2). 
  8. ^ Trey Barrineau. 'Colbert Report' tweet stirs up anger. 今日美國報.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2). 
  9. ^ Suey Park; Eunsong Kim. We Want To #CancelColbert. 時代.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1). 
  10. ^ Esther Zuckerman. Stephen Colbert Will Take Over for David Letterman. 大西洋.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8). 
  11. ^ The Colbert Report: Sign off - from Eternity. 喜劇中心.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8). 
  12. ^ Esther Zuckerman. Stephen Colbert and Jon Stewart resurrect “Stephen Colbert” on The Late Show. 影音俱樂部.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9). 
  13. ^ Steve Heisler. Dana Carvey and Robert Smigel. 影音俱樂部.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14. ^ Dave Itzkoff. Comedy Ahead of Its Time (if That Time Ever Comes). 紐約時報. [2020-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