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禮

一种古礼仪

揖禮中國傳統禮儀手勢,又稱作揖拱手,是把左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尾指四指併攏,一掌撫托另一掌背交叉或平疊,掌心朝內,左右拇指相扣,兩手合抱,拱手為禮,以示尊重。

南京愚園內,一群大學生行揖禮

一般情況下,男性作揖時左手包右手,女性則相反。凶禮喪禮之類的場合則左右相反。視乎場合和雙方的關係,作揖時同時會再加上身體動作如鞠躬等,有時又會前後搖動表示特定意思。傳統上不論是親友見面還是武者對決前都會作揖以示尊重。節日或慶典時一般會一邊作揖一邊說恭賀說話。

2003年發生SARS疫情後,為防止傳染病蔓延,中華民國衛生署(今衛生福利部)推動「拱手不握手」,鼓勵民眾以不會直接接觸雙手的拱手取代握手做為表達禮貌的方式。

歷史

揖禮起源於周代以前,約有3000年以上歷史。武王伐紂滅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後,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攝政王周公旦建立周朝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此後,揖禮行於天下。

《史記·高祖本記》:「酈生不拜,長揖。」

抱拳揖禮源於古代軍禮,《漢書·周勃傳》: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抱拳揖禮是因為在行軍禮時,右手(持兵)拿著武器,因而,左手抱蓋於握著武器的右手背上。

動作分類

長揖

長揖是卑者向尊者所行的揖禮,僅次於拜禮,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抱拳,手心向內,高舉至額,鞠躬90度以上,下手及地,幅度從最上的前額到最下的地面,恰似一人的長度。[1]

天揖

天揖又稱上揖,是冠婚喪祭等重大場合中的冠者、新人、喪主、祭主向長輩、同族所行之揖禮。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抱拳,手心向內,鞠躬約60度,進行時手微向上舉高齊額,起身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時揖

時揖又稱中揖,是同輩日常見面禮、辭別禮。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抱拳,手心向下,從胸前向外平推,鞠躬約30度,起身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土揖

土揖又稱下揖,是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還禮所用。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抱拳,手心向內,鞠躬約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文武拳

功夫相關場合或武人比武前所行的揖禮,行禮時左腳先上前一步,右腳跟上。在外的手平伸,除拇指外伸直,拇指微曲,是為文;在內的手握拳,是為武。平伸的手掌緊貼握拳的手拳面。手心向外前推,然後自然垂手。

方式分類

在人多的場合,按照行禮方式,可分為特揖、旅揖、旁三揖。特揖是對在場各人逐一作揖;旅揖是先把在場人士分等及,一次過向同一等級的人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

宗教禮俗方面,華人祭祀祖先、神明的手勢與鞠躬動作也是來自於揖禮;和來自佛教的印度合十禮都是常見的禮拜手勢。

參見

參考文獻

  1. ^ 國家人文歷史. 如果见面不能握手,你会选哪种古代礼仪代替?. k.sina.cn. 2020-05-06 [202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