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革新
技術革新、技術開發和技術成就(或技術進步)是技術或過程上發明、創新和擴散的整體過程。[1][2]本質上,技術革新也是技術(包括過程)發明及其商業化。它通過研發產生新興技術,通過技術持續改進往往能降低成本,通過技術傳播推廣到整個行業或社會(其中有時會涉及破壞性創新和技術融合)。總之,技術革新是基於更好和更多的技術。
技術革新模型
在早期,是用「線性創新模型」來闡述技術革新的,但這個模型現在已經基本上被棄用了。作為替代的新技術革新模型,涉及了研究、開發、擴散和使用等所有階段的創新。當談到「技術革新模型」時,往往意味著創新的過程。持續改進的過程常常被描繪成費用隨時間降低的曲線(例如燃料電池,每年都會變得更便宜)。
- 技術革新往往使用學習曲線來建模,例如:Ct=C0*Xt^-b
- 技術革新本身通常包含在其它模型中(例如氣候變化模型),也往往被作為外源因素來採用。最近技術革新還經常被作為內源因素。這意味著,它被用作你可以影響的東西。一個被普遍接受[誰說的?]的觀點是,政策可以影響技術革新的速度和方向(例如更清潔的技術)。這被稱為誘髮型技術革新。
發明
創造新的東西,或者一項「突破」技術。例如,個人電腦。[來源請求]
擴散
社會或行業中的技術傳播:技術擴散通常遵循S型曲線——技術的早期版本並不成功,而接下來一段時期的成功創新則被廣泛接受,最後隨著技術在市場中達到其最大潛力而衰落。以個人計算機為例,它已遠遠超出家用的設定,進入商業領域,諸如辦公室工作站和[網站]]的宿主伺服器。
- 關於擴散的數學處理,參見邏輯斯諦函數
- 關於技術擴散的例子,參見創新擴散理論和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
- 關於各種擴散曲線,例如電器、家用電氣化和通訊,參見創新擴散理論(擴散數據)
技術革新是社會過程
如果支持「技術革新是社會過程」這一觀點,一般也會認同社會環境和交流的重要性。根據這個模型,技術革新被看作是一個社會過程,涉及產生者、使用者和其他人(如政府),這些人被文化環境、政治體系和市場行銷戰略深刻地影響著。
在自由市場經濟中,利益最大化是技術革新的強大推動力。一般來說,只有那些承諾為投入生產資金的資本家帶來最大利潤的技術,才能被開發和進入市場。任何技術如果無法滿足這個條件,即使他們可能滿足非常重要的社會需求,都不會被開發。因此,金融資本利益對「技術革新是社會過程」存在強烈偏見。目前並沒有很好地建立起民主進程,例如在新技術開發和上市之前對其社會或環境影響進行投票,這將允許普通公民為技術革新指引道路。[3]
擴散的要素
技術革新過程的重點是四項關鍵要素:(1)一項創新技術(2)與一個社會系統的成員(3)通過某種渠道進行交流(4)他們在一段時間接受它。這些要素來自埃弗里特·M·羅傑斯的創新擴散理論,他使用了通信類型的方法。
創新
羅傑斯提出,創新技術有五個主要特性會影響其接受程度。他稱它們為ACCTO標準,即相對優越性、兼容性、複雜性、可驗證性和可觀測性。相對優越性可能是經濟的或非經濟的,它是指在同樣滿足需求的情況下,認為一項創新比現有創新優秀的程度。它正相關於接受度(即,相對優越性較高,接受度就越高,反之亦然)。兼容性是一項創新與已有技術相一致的程度,這表現在對潛在的接受者的現有價值、過去經驗、習慣和需求等方面;兼容性差將導致接受緩慢。複雜性是創新表現出的難以理解和使用的程度;創新越複雜,則接受越慢。可驗證性是創新可以在有限基礎上嘗試的程度,它與接受度正相關。可驗證性能加快接受速度,因為小規模測試可以降低風險。可觀測性是創新結果可以被他人觀測的程度,與接受度正相關。
交流渠道
交流渠道是指從來源將消息傳達給接收者所使用的途徑。信息可以通過兩個根本不同而又互補的交流渠道來交換。認知往往是通過大眾媒體來獲得,而接受則主要通過面對面交流,因為它能減少不確定性。
社會系統
社會系統提供了一個媒介,創新通過它被接受,並以之為邊界。社會系統結構從多個方面影響技術革新。社會規範、意見領袖、改變代理商、政府和創新的影響力都有影響,也涉及文化環境、政治機構的性質、法律、政策和行政結構。
時間
接受過程在許多方面涉及到時間。時間維度涉及個人或其它接受者的創新性,它是創新被接受的相對早晚程度。
經濟學
按照約翰·希克斯(1932年)的理論,如果一項技術革新對於給定的資本-勞力比率,並沒有改變資本邊際產品對勞動者邊際產品的比例,則技術創新是希克斯中立的。如果該技術是勞動力增加的(比如有利於勞動力),則技術創新是哈羅德中立的(根據羅伊·哈羅德);如果該技術是資本增加的(比如有利於資本),則它是索洛中立的。
參見
參考文獻
- ^ 由Joost.vp於2008年8月26日,根據以下兩本書歸納:
- Jaffe; 等.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環境政策和技術革新]. 2002 (英語).
- Schumpeter.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 1942 (英語).
- ^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詞典] 2nd. 2008 (英語).,摘要連結:
- S. Metcalfe. technical change [技術革新]. [2017-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4) (英語).
- Peter L. Rousseau. biased and un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偏見的和公正的技術革新]. [2017-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5) (英語).
- Giovanni L. Violante. 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 [技術偏見的技術革新]. [2017-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5) (英語).
- ^ Huesemann, Michael H.和Joyce A. Huesemann(2011).
擴展閱讀
- 書籍
- Jones, Charles I.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Growth [經濟增長介紹]. W.W.Norton. 1997. ISBN 0-393-97174-0 (英語).
- 托馬斯·庫恩.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科學革命的結構] 3rd.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1996. ISBN 0-226-45808-3 (英語).
- 埃德溫·曼斯菲爾德. Microeconomic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微觀經濟理論及其應用] 11th. W.W.Norton. 2003年. ISBN 0-393-97918-0 (英語).
- 埃弗里特·M·羅傑斯.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創新的擴散] 5th. Free Press. 2003. ISBN 0-7432-2209-1 (英語).
- Green, L. Technoculture [技術文化]. 艾倫和安文、Crows Nest. 2001: 1–20 (英語).
- 文章
- Danna, W. They Had a Satellite and They Knew How to Use It [他們有個衛星而且他們知道如何使用]. American Journalism. Spring. 2007, 24 (2): 87–110 (英語).[需要解釋]
- Dickey, Colin. A fault in our design [我們設計中的一個故障]. 萬古. 2015年1月 [2017-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2) (英語).
Perhaps a brighter technological future lies less in the latest gadgets, and rather in learning to understand ourselves better, particularly our capacity to forget what we’ve already learned. The future of technology is nothing without a long view of the past, and a means to embody history’s mistakes and lessons.
- Hanlon, Michael. The golden quarter [黃金季節]. 萬古. 2014年12月 [2017-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5) (英語).
Some of our greatest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ok place between 1945 and 1971. Why has progress stal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