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溫

中世纪早期亚美尼亚古都,已废,今位于阿拉拉特省

德溫[1](英語:Dvin;古典亞美尼亞語:Դուին羅馬化:Dowin,改革式:Դվին羅馬化:Dvin[註 1] 希臘語:Δούβιος羅馬化:DoýbiosΤίβιον轉寫:Tíbion[2] 阿拉伯語:دَبِيل‎,羅馬化Dabīl或Doubil;古文獻中亦作DuinDwin), 又譯「德文」「德汶」,[3] 曾為一大型商業城市及中世紀前期亞美尼亞之都城。其處於亞美尼亞歷史上前座古都阿爾塔沙特亞美尼亞語Արտաշատ羅馬化:Artašat)城以北,在現代之葉里溫東南18千米。[3]古都之所在如今唯餘一大丘,落於今日赫納別爾德英語Hnaberd, Ararat上德溫英語Verin Dvin之間,其丘即在貫穿赫納別爾德之主路旁。自1937年在德溫開始的系統性發掘已考得大量物件,使5世紀至13世紀的亞美尼亞文化得以照見一角。從1995年起此處遺址得由亞美尼亞列入其世界遺產名錄之預備名單。[4]

德溫
圖繪亞美尼亞古都德溫之中央廣場。其為主之聖格列高利主教座堂(3世紀-5世紀)在中,而聖薩爾吉斯小教堂(6世紀)居於右,卡托利科斯之居所(5世紀)位於左
位置 亞美尼亞亞拉拉特州赫納別爾德英語Hnaberd, Ararat上德溫英語Verin Dvin之間,德溫村西南
座標40°0′16.87″N 44°34′45″E / 40.0046861°N 44.57917°E / 40.0046861; 44.57917
建成時間4世紀
建造者國王庫思老三世
廢棄時間1236年
德溫在亞美尼亞的位置
德溫
德溫在亞美尼亞的位置

城名

古時亞美尼亞文獻恆稱呼古城德溫以「Դուին」即「Dowin」之名,儘管「Dwin」或「Duin」之稱亦漸而廣傳。日後之著者更青睞「Dvin」之稱,是為學術著作中最為通用的形式。[5] 摩西·霍列納齊亞美尼亞語Մովսես Խորենացի羅馬化:Movses Xorenac』i)認為此詞彙源於中古伊朗語,意為「山丘」,現代學術著作亦有從之,然此解釋實際上源自對拜占庭的法夫斯托斯(亞美尼亞語:Փավստոս Բուզանդ羅馬化:P』avstos Bowzand)的一處誤解,於波斯語言中無法尋得此詞之與「山丘」意義的明確聯繫。[6][7][8]

歷史

 
德溫地圖

古城德溫由庫斯老三世建於335年,坐落於一處前三千紀之古代聚落及堡壘所在地之上。自是德溫城即作亞美尼亞阿薩希德王朝列王主要之居處。城中坐擁居民約十萬人,其民從事多種行業,有工藝美術、貿易、漁業等等。

380年代拜占庭薩珊波斯瓜分亞美尼亞,其西部為羅馬所有,東部則於波斯轄下保持王國地位。[8] 428年亞美尼亞王國淪亡後,德溫即成為薩珊王朝指派的總督(英語:marzban)、拜占庭的殿中監英語Kouropalates及其後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指派的總督(英語:ostikan)之駐地。於阿薩希德王朝治下,德溫甚為繁榮,為君士坦丁堡以東人口最為阜盛、財富最為豐隆的城市之一。城市之繁榮甚至於羅馬及薩珊波斯瓜分亞美尼亞後、德溫成為波斯屬亞美尼亞行省之治所時仍然持續。

德溫於一段時期之內為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的中心,自5世紀後期起卡托利科斯之居所從瓦加爾沙帕特遷至其處,[9] 並有數次公會議(英語:Council)召開於此城。[8]第一次英語First Council of Dvin開於506年,是次會議中亞美尼亞教會對聶斯脫里主義加以撻伐,且表現出不接受451年迦克墩公會議成果的傾向,惟後者未正式宣布;其第二次英語Second Council of Dvin開於約50年後,正式宣告亞美尼亞教會之拒絕迦克墩會議成果,[10]公教會正教會皆視亞美尼亞教會為持基督一性論立場之教會。[9]

穆斯林征服的高峰期,德溫漸而變為侵掠目標。據謝別奧斯及卡托利科斯史學家約翰五世亞美尼亞語Հովհաննես Ե Դրասխանակերտցի羅馬化:Hovhannes V Drasxanakertc』i)所述,德溫於君士坦斯二世及卡托利科斯以斯拉治下陷落。阿拉伯征服亞美尼亞期間,城市於640年之第一次突襲中遭攻占並搶掠。642年1月6日,阿拉伯人暴攻德溫而占領之,死者枕藉。[11] 德溫成為亞爾明尼亞行省之中心,阿拉伯人稱之為「Dabil」。

儘管亞美尼亞為阿拉伯與拜占庭角力的戰場,直至9世紀德溫仍然繁華。自10世紀初起,頻繁之地震及持續之戰事致城市走向敗落。於893年一次重大之地震中,城市遭摧毀,其70000居民中的多數隨之而亡。[12]

隨1021年德萊木人之一次蕩平式的突襲,德溫遭到洗劫而為占賈的沙達德王朝(英語:Shaddadids)所據,被阿布爾-阿斯瓦爾·沙夫爾·伊本·法德爾(英語:Abu’l-Aswar Shavur ibn Fadl)統治。[13] 此人於1040年代後半段成功抵擋三次拜占庭的進攻。[14][15]

1064年塞爾柱人占據德溫。沙達德朝以塞爾柱臣屬身份繼續統管此城,至1173年城市為喬治亞國王喬治三世所陷而止。1201年至1203年,於塔瑪爾女王治下城市復歸喬治亞統治。1236年,德溫徹底為蒙古人所毀滅。[16]

德溫為服役於塞爾柱人的庫爾德將領納伊姆·阿-丁·阿尤布(英語:Najm ad-Din Ayyub)及謝爾庫赫的出生地;[17] 納伊姆·阿-丁之子即為開創阿尤布王朝薩拉丁。薩拉丁本人生於伊拉克提克里特,然其家族自古城德溫出身。

聖格列高利主教座堂

 
自德溫遺址中發掘出的2米長十字架

居於古城之中央廣場者即為聖格列高利主教座堂。其本建於3世紀,為一三中殿式異教寺廟,有7對內部之結構支撐物。此廟於4世紀改建為基督教堂,采巴西利卡式,[18] 帶一五面之後殿,顯著突出於其東側。5世紀中葉一外設之帶拱廊走道加於先存之構築中。此座堂建造之時為亞美尼亞之最大者,計其大小為30.41米乘58.17米。[19]

建築內外皆綴以富麗的裝飾。柱首飾以藤蔓狀浮雕,檐板則以三股交錯之繩索的設計雕刻。堂內的地板以多彩而色調柔和的馬賽克面板拼成幾何圖樣,後殿之地板則於7世紀以較之更小的石磚馬賽克飾之。後殿之馬賽克表現童貞女馬利亞,是為亞美尼亞最古之表現馬利亞的馬賽克。[20] 至7世紀中葉,座堂改建為十字形帶穹頂教堂,其後殿亦突出於側立面。[18][21] 而20世紀之考古發掘中清出的石造基礎即為此座堂至今所遺的全部遺蹟。

 
德溫聖格列高利主教座堂的柱首
 
自東面看聖格列高利座堂遺址,可見兩個時期之後殿:居於前者為先修之五面後殿,位於後者為改建之後殿

注釋

  1. ^ 本文中亞美尼亞文羅馬化轉寫標準採用ISO 9985之規範。

參考文獻

腳註

  1. ^ 蕭德榮; et al (編). 世界地名翻译手册. 北京: 知識出版社. 1988: 316. ISBN 7-5015-0169-6. 
  2. ^ Garsoïan, Nina G. Duin. Kazhdan, Alexander (編).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 紐約、牛津: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65–666. 1991 [2020-12-06]. ISBN 978-0-19-5046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3). 
  3. ^ 3.0 3.1 施玉宇; 高歌; 王鳴野 (編). 亚美尼亚. 列國志.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 30, 147. ISBN 7-80190-760-4. 
  4. ^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the city of Dvin. UNESCO. [2020-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5. ^ 據5世紀史學家拜占庭的法夫斯托斯所述
  6. ^ Chaumont 1986,第418-438頁
  7. ^ van Lint 2018
  8. ^ 8.0 8.1 8.2 Kettenhofen 1996
  9. ^ 9.0 9.1 The Editors of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編). 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09-01-28 [2020-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10. ^ Adalian, Rouben Paul.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rmenia. Scarecrow Press. 2010-05-13: 286. ISBN 978-0-8108-7450-3. 
  11. ^ Walker, C. Armenia: The Survival of a Nation 2. 倫敦: Routledge. 1990: 28. 
  12. ^ Ambraseys, N.N.; Melville, C.P. A History of Persian Earthquakes. Cambridge Earth Science Ser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8 [2020-12-06]. ISBN 978-0-521-0218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8). 
  13. ^ Ter-Ghewondyan 1976,第120頁
  14. ^ Ter-Ghewondyan 1976,第122頁
  15. ^ Minorsky, 1977 & pp. 53–56, 59–64
  16. ^ Adalian, Rouben Paul.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rmenia. Lanham, Maryland: Scarecrow Press. 2010: 288. ISBN 978-0-8108-7450-3. 
  17. ^ Lyons, Malcolm Cameron; Jackson, David Edward Pritchett. Saladin: The Politics of the Holy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2. 
  18. ^ 18.0 18.1 Kleinbauer, W. Eugene. Mario d'Onofrio, "Le chiese di Dvin" (Book Review). The Art Bulletin. 1977, 59 (1): 129. 
  19. ^ Edwards, Robert W. Duin. Finney, Paul Corby (編). The Eerdmans Encyclopedia of Early Christian Art and Archaeology. 大急流城: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2016: 446. ISBN 978-0-8028-9016-0. 
  20. ^ Khalpakhchian, O. Architectural Ensembles of Armenia. 莫斯科: Iskusstvo Publishers. 1980 [2020-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8). 
  21. ^ Kiesling, Brady; Kojian, Raffi. Ararat Marz. Rediscovering Armenia Guidebook. [2020-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7). 

圖書資源

參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