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多爾袞書
復多爾袞書,是明末抗清名將史可法,對滿清攝政王多爾袞之〈致史可法書〉招降信的回信,這篇文章曾被選為香港中學會考的中國語文課程的課文,及臺灣高中課文全祖望《梅花嶺記》的補充教材。
實際作者
〈復多爾袞書〉名義上的作者為史可法,實際上的作者眾說紛紜,以史可法的記室侯方域捉刀之說,最為通行。除了侯方域之外,還有何亮工、黃曰芳、王綱、歐陽五敕等說法。[1]《南疆繹史》、《小腆紀年》稱史可法「自具答書」,而非文膽之手。
簡介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七月,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在圍城期間,多爾袞多次勸降史可法,雙方有多次信件往來,多爾袞在李雯起草的〈致史可法書〉信中提到:「願諸君子同以討賊為心,毋貪一身瞬息之榮,而重故國無窮之禍,為亂臣賊子所竊笑,予實有厚望焉。」[2]
史可法寫〈復多爾袞書〉回覆,內題:「越數日,遂命法視師北上,刻日西征。忽傳我大將軍吳三桂借兵貴國,破走逆賊,為我先皇帝後發喪成禮,掃清宮殿,撫輯群黎,且罷薙髮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舉動,振古鑠今。凡為大明臣子,無不長跽北向,頂禮加額,豈但如明諭所云『感恩圖報』已乎!謹於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師;兼欲請命鴻裁,連兵西討。是以王師既發,復次江淮。」「今逆賊未服天誅,諜知卷上西秦,方圖報復。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賊之頭,以泄敷天之憤。則貴國義聞,炤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不卑不亢,流傳萬世。[3]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兵以紅夷大炮轟城,城堞轟塌。多鐸佔領新城後,再次致書史可法誘降:「若好讓城,不戮一人。」史可法絲毫不為所動,史可法最後以身殉國,但他的抵抗,招致多鐸的憤怒,引來了滿清「揚州十日」大屠殺。
評價
這篇文章深受史可法敵國的乾隆皇帝之喜愛,順治稱之:
朕幼年即羨聞我攝政睿親王致書明臣史可法事,而未見其文。昨輯宗室王公功績表傳,乃得讀其文;所為揭大義而示正理,引《春秋》之法斥偏安之非,旨正詞嚴,心實嘉之。而所云可法遣人報書,語多不屈,固未嘗載其書語也。夫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不載其語,不有失忠臣之心乎?且其語不載,則後世之人將不知其何所謂,必有疑惡其語而去之者;是大不可也。因命儒臣物色之書市及藏書家,則亦不可得;復命索之於內閣冊庫,乃始得焉。卒讀一再,惜可法之孤忠,嘆福王之不慧;有如此臣而不能信用,使權奸掣其肘而卒至淪亡也!福王即信用可法,其能守長江而為南宋之偏安與否,猶未可知;而況燕雀處堂,無深謀遠慮!使兵頓餉竭,忠臣流涕頓足而嘆無能為力,惟有一死以報國;是不大可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