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大夫
官职
御史大夫為中國歷史上的官職,三公之一,御史的首領,負責監察百官,大約相當於副丞相。
其職能類似近現代:監察院、督察處、政風廉潔處、廉政公署、紀律檢察委員會。防範監察朝廷高級官員侵害人民權益、貪官污吏、貪贓枉法的行為。
簡介
秦置此官,僅次於丞相的中央最高長官,主要職務為監察、執法,兼管重要文書圖籍。
西漢時丞相缺位,往往以御史大夫遞補,並與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合稱三公。漢成帝時改為大司空。
曹魏黃初元年,改御史大夫為司空。[1]
隋唐以後,御史大夫之職與秦漢有所不同,僅為御史台長官,專掌監察、執法。五代十國時期楊吳政權為避諱奠基人楊行密父楊怤,改稱御史大憲。
1931年2月,南京國民政府根據孫中山五權憲法理論[2],設立監察院。
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的級別和功能與御史大夫類似。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 《史記‧秦本紀》「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
參見
這是一篇關於政府官制演進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