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餅乾
此條目翻譯品質稍有不足。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幸運餅乾(英語:fortune cookie),又稱幸運籤餅、籤語餅、幸福餅乾、占卜餅等,是一種美式亞洲風味脆餅,通常由麵粉、糖、香草及奶油做成,裡面包有類似箴言或者隱晦的預言字條,有時也印有「幸運數字」(如用於彩票等),翻譯過的中國成語、俗語等。
在美國及加拿大(其他的西方國家的也有),幸運餅乾是中餐廳裡的一道餐後甜點,但實際上在中國與其他東亞地區華人聚居的地區並沒有食用這種食物的習俗。幸運餅乾其起源不明,但是加利福尼亞州的多個移民社團都說20世紀早期幸運餅乾就已經流行,其配方是基於日本傳統的煎餅。[1]
起源
19世紀時,日本東京有一種小餅類似美式幸運餅乾,並且在日本的寺廟裡有一種抽籤占卜的傳統,稱為御神籤。日本的小餅與此形狀相同,但有幾處相異:如更大一些;使用更暗一些的生麵團;用芝麻和味噌而不是香草和奶油;字條是嵌在餅裏而不是放在空心部分。這種小餅叫「辻占煎餅」,在日本的某些地方仍然有售。[1]
大多數宣稱將這種餅傳入美國的人都是日本人,理由是烘焙師傅將他們在日本學到的方法加以改造。
建造舊金山金門公園內的日本茶園的萩原真據稱是美國第一個推出美式幸運餅乾的人,時間大約是在1890年代及1900年代初,由舊金山一家和菓子店「勉強堂」製作。[2][3][4]洛杉磯的香港麵條公司(Hong Kong Noodle Company)的創始人大衛·鍾(David Jung),亦宣稱他在1918年發明了幸運餅乾。[5]
舊金山歷史問題模擬法庭(pseudo-legal Court of Historical Review)試圖在1983年解決幸運餅乾的起源爭端。在庭審過程中,一個寫有「S.F. Judge who rules for L.A. Not Very Smart Cookie」籤語的幸運餅乾被作為了關鍵證據。因此模擬法庭的聯邦法官認定幸運餅乾由舊金山的萩原發明,但隨後香港麵條公司抗議這決定。[5]
洛杉磯「風月堂」的創始人鬼頭精一(Seiichi Kito)也宣稱他發明了幸運餅乾。[6]他說他從在日本的寺廟或神社裡出售的那種帶有籤語的日式煎餅中獲得靈感,而將字條放入餅中。根據他所述,他將幸運餅乾賣給在洛杉磯及舊金山的中國餐館且大受歡迎,因此認為他才是中餐館與幸運餅乾產生這麼大的關聯的主事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本來由日裔美國商人主導的幸運餅乾變成了由華裔美國商人主導。有一種說法是因為當時發生了日裔美國人囚禁事件,包括製作幸運餅乾的超過10萬名日裔美國人被關在拘留營,所以給了華裔生產者一個機會。[1]
直至20世紀初,幸運餅乾都是靠手工製作。幸運餅乾行業在州奧克蘭的Shuck Yee發明了幸運餅乾機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7] 大量生產的幸運餅乾使得其價格降低,並成為今天在美國的中餐館裡眾所皆知的甜點。
中文名稱
在英語中,包括華裔美國人都稱這種食品為「fortune cookies」,但是在中文裡並沒有一種很標準的稱呼,常見翻譯包括了:
- 幸運餅乾
- 幸福餅乾
- 幸運餅
- 幸運甜餅
- 幸運籤餅
- 幸運籤語餅
- 籤語餅
- 幸運占卜餅
- 占卜餅
大眾文化
幸運餅乾並非起源中國,所以在譚恩美1989年的小說《喜福會》當中有個有趣的情節:故事中兩個中國女移民在美國的一家幸運餅乾廠工作。她們對幸運餅乾幾乎沒有任何概念,在多次取鬧的嘗試將籤語翻譯成中文後,她們終於得出個結論——幸運餅乾包含的不是智慧,而是「糟糕的指示」。
幸運餅乾在美國文化已經成為了一種標誌性符號,並由此產生出許多產品。如幸運餅乾型珠寶、幸運餅乾型神秘預言球、銀盤幸運餅乾等。
儘管多數人並不認真看待幸運餅乾裡字條上寫的東西,但是仍有很多人相信吃下幸運餅會帶來好運。[8]
生產廠商
每年全球生產約30億的幸運餅乾,絕大多數是銷往美國。[1]
最大的幸運餅乾生產商是Wonton Food,總部位於紐約布魯克林,每天產量超過450萬個。[1]另外較大的生產商有中西部的Baily International,洛杉磯地區的Peking Noodle。稍小的區域廠商還有位於西雅圖的Tsue Chong Co.及費城的Sunrise Fortune Cookie,舊金山的金門幸運簽語餅家(GOLDEN GATE FORTUNE COOKIES CO)等等。也有些小公司還接受特製的訂單。
全球流行程度
雖然幸運餅乾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食品,但是現在在其他國家也能偶爾見到,通常是在中餐館,如印度、巴西、墨西哥、英國、法國及德國。[1]
參見
參考文獻
引用
- ^ 1.0 1.1 1.2 1.3 1.4 1.5 Lee, Jennifer 8. (2008年1月16日). "Solving a Riddle Wrapped in a Mystery Inside a Cooki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on January 16, 2008.
- ^ Nagata, Erik. A Brief History of The Fortune Cookie. [2010-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0).
- ^ Ono, Gary. Japanese American Fortune Cookie: A Taste of Fame or Fortune -- Part II. 2007-10-31 [2018-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04).
- ^ (Martin 2004)
- ^ 5.0 5.1 (Brunner 2005).
- ^ A History of Fugetsu-D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ww.fugetsu-do.com
- ^ Oaklandish[永久失效連結]
- ^ (Parvin 1995).
來源
- Martin, James, Fortune Cookies: A San Francisco Invention, About.com, 2004 [2004-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年8月18日).
- Brunner, Borgna, The History of the Fortune Cookie, Infoplease, 2005 [2005-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27)
- Lee, Jennifer 8. The Fortune Cookie Chronicles. New York City: Twelve Books. 2008. ISBN 0446580074.
- Parvin, Ellie, Fortune cookie US invention, Golden Gater, 1995 [2006-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27).
外部連結
- Don't open this cookie (disastrous day insid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 Cookie Master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9-08 - Article detailing the job of a cookie fortunes writer
- A Brief History of The Fortune Cooki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An account by Erik S. Nagata, the great, great grandson of Makoto Hagiwara
- The Killing of a Chinese Cookie: A documentary film investigates the origins of fortune cookies and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