幞(fú)頭,亦稱襆頭,是一種古代頭飾。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發展自漢代的一種頭巾「幅巾[1]。其形態最初類似於頭巾,後來於唐代發展出置於幞頭內部用於支撐頭型的內襯,稱為「巾子」,此後在中晚唐時期逐漸發展成一種帽子並最終分化出諸如官帽翼善冠等頭飾。幞頭一般內襯木骨,以草為裏,外罩漆紗。後來去除裡邊的草而保留漆紗。幞頭款式在宋代達到了頂峰,其造法亦各有不同。宋代朝野男子均會頭戴幞頭[2][3]。從《圖書集成》的插畫有幞頭公服、展角幞頭、交角幞頭、烏紗帽(官帽)等,為襆頭的不同種類[4][5]展角幞頭的兩角變短便是烏紗帽了。[6]

出土的明代幞頭(翼善冠

形制

唐代

五代及兩宋

明代

制料及佩戴方式

各地演變

日本

朝鮮

越南

圖集

參見

註釋

  1. ^ 荐书 | 男子首服幞头的演变历程_敦煌. www.sohu.com. [2023-07-19]. 
  2. ^ 書名: 《中國服裝史》 作者: 張競瓊 當前第:59頁
  3. ^ 李時珍本草綱目·服器·幞頭》:「幞頭,朝服也。北周武帝始用漆紗製之,至唐又有紗帽之逮今用之。」
  4. ^ 山東博物館:幞頭與帽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1-06.
  5. ^ 王雪莉,《宋代服飾制度研究》,杭州出版社,2007
  6. ^ 孫機:幞頭與烏紗帽[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