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雷特·華勒斯
巴雷特·華勒斯(日語:バレット・ウォーレス,英語:Barret Wallace,又譯作「巴雷特·華萊士」),電子遊戲《Final Fantasy VII》及相關作品中的虛構角色。由野村哲也設計,此後他也出現在CG電影《Final Fantasy VII 降臨神子》以及《Final Fantasy VII》系列的其他遊戲和媒體中。從《降臨神子》開始,小林正寬為日語配音,至《重生》改由船木まひと負責;Beau Billingslea為英語配音,重製版由John Eric Bentley進行英語配音。
巴雷特·華勒斯 | |
---|---|
Final Fantasy角色 | |
首次登場 | Final Fantasy VII (1997) |
設計 | 野村哲也 |
配音 | 英語
|
角色設定資料 | |
種族 | 人類 |
出生 | 科雷爾 |
武器 | 機關槍手臂 |
反神羅組織「雪崩」頭領。為了被毀滅的故鄉和家人決心向神羅公司復仇組建了「雪崩」。所以起初對為神羅公司工作過的克勞德懷有戒心。脾氣暴躁、急性子。對於沒有血緣關係的女兒瑪琳非常關愛,瑪琳也是摯友戴因(Dyne)的遺孤。使用由右手臂改造成的機關槍作戰,他的右手手臂在過去曾經為了救戴因而被機槍打廢。而養女瑪琳是他生活的原動力。在科雷爾監獄中遇上了已和昔日不同的戴因,並獨自展開戰鬥,勝利後沒想到對方留下了遺物就自殺了。後來在星殞峽谷中表明自己也要挺身而出為星球戰鬥。大戰結束後,巴雷特把瑪琳寄放在蒂法處,現正努力採掘可以代替魔晄的新能源。[3]
《Final Fantasy》系列中的第一個黑人可玩角色,巴雷特的登場,有時也與T先生相比較。他與養女瑪琳的親密關係也使他被認為是該系列中第一個真正的父親形象。他的性格也被認為是對復仇故事的解構,因為前煤礦工人在最終實現復仇之前通過生態恐怖主義尋求復仇並不是正確的動機。這個角色贏得了很多讚譽,但也受到一些人的批評和種族主義指責。
概念與設計
巴雷特由野村哲也設計,一開始便出現在《Final Fantasy VII》早期開發計劃中。最初,遊戲只有三個可玩角色,其中巴雷特是這三個角色之一,[4]另外兩個是主角克勞德和女主角艾莉絲。[5]在給遊戲總監北瀨佳范打電話時,有人建議遊戲中的某個主角應該死掉,在經過多方討論是巴雷特還是艾莉絲之後,製作人選擇了艾莉絲,因為他們覺得巴雷特的死「太明顯了」。[4]
巴雷特的名字是基於日語對英語單詞「Bullet」 的音譯[6],並且在開發時就考慮了「Gunner」等詞。[7]他身197厘米,[8][9]是該系列中的第一個黑人可玩角色,[10]髮型高而緊,鬍鬚濃密,左耳上有耳環。他的服裝包括外套,破袖,深綠色的褲子,靴子,左手無指的手套以及環繞他的腹部和左手腕的金屬帶。[9]他的左上臂有弩箭紋身,[11]後來通過用假肢格林機槍(稱為「Gimmick Arm」)代替了他的右手而改變了這種狀態,他將其稱為「夥伴」。[12]最初計劃在他脖子上戴紀念章,據說是已故妻子的禮物,[11]但後來改為一套狗牌。[9]
在製作《Final Fantasy VII 降臨神子》的時候,野村哲也表示,在比較巴雷特的原始設計與T先生之後,他們決定朝電影的方向發展,並採納了聯合導演野末武志的建議,給他頭髮做成「玉米瓏」髮式,野村設計了他的臉。藝術家直良有佑也影響了設計,開發了最初由白色工作服組成的服裝,後改為穿著羽絨背心。[13]巴雷特的手臂紋身也進行了更改,儘管它保留了原始字型的「骷髏火」圖案。[14]他的設計的其他方面包括:去掉了身上的金屬腰帶,從右前臂的中部延伸到肘部的白色袖子用皮帶綁住,左前臂上的黑色帶子周圍是粉紅色的線和弓,以及一件網狀襯衫,其腰部以下以撕裂的纖維結尾。狗牌變成了一顆子彈和徽章串在鏈子上,掛在脖子上,左手戴了三枚戒指。在唯一的指導方針「巨大、超頂的槍,以巨大、超頂的方式進行轉換」影響下,他的Gimmick Arm被修改為野村開發的機器人假肢手。野末武志說,這些細節使操作變得困難,因此決定將手的變換場景儘可能地隱藏在槍中。[14]他在《降臨神子》中的設計也被計劃用於《Final Fantasy VII 重製版》。但是,開發人員後來決定為團隊中的每個角色都賦予新外觀。[15]
在為電影選擇配音演員時,野村最初不確定是否讓小林正寬扮演巴雷特或另一個角色羅茲。小林正寬將他對巴雷特的的配音描述為「粗獷,但也可靠而獨特」,試圖保持「樂觀的性格和良好的外表」。他試圖給他一個蓬勃、自信的聲音,儘管有時開發組會指示他「提高等級」。[14]
在重製版中,史克威爾希望向玩家展示出巴雷特成熟的形象,在與他人互動時將他與年輕的克勞德進行對比。[16]在《Final Fantasy VII 重製版》中,約翰·埃里克·本特利(John Eric Bentley)為角色英語版配音。在遊戲在地化期間,本特利不知道他配音的巴雷特具體是在哪部作品,但他確定這與遊戲重製有關。本特利進行了研究,以正確表現巴雷特。日語版的翻譯幫助了他,使他獲得了必須記住的場景的上下文。對他來說,他作品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表現」,並聲稱巴雷特不僅僅是一維角色。[17]關於故事的任務炸毀伍號魔晄爐中,史克威爾的目的是展示巴雷特是「雪崩」的合適領導者,並展示其與克勞德的關係如何得到改善。[18]
登場
Final Fantasy VII
巴雷特於1997年首次出現在《Final Fantasy VII》中,擔任反神羅組織「雪崩」的負責人。他的組織位於米德加市,反對壟斷公司「神羅」及其使用「魔晄」能作為能源,認為這正在殺死星球。為此,雪崩為拯救星球炸毀魔晄爐。[12]遊戲開始時,他們按照克勞德童年時代的朋友、雪崩成員蒂法·洛克哈特的要求招募了僱傭兵克勞德·史特萊夫,[19]稱呼他為「Spiky」,這是他的髮型。雪崩的幾名成員陣亡後,巴雷特跟隨克勞德離開米德加去追尋遊戲的反派人物賽菲羅斯。[12]
一路上,他遇到了以與他相似的方式武裝自己的前朋友戴因,他迫使巴雷特與他戰鬥。在巴雷特擊敗戴因之後,戴因自殺了。通過倒敘,玩家得知神羅想要在他的家鄉科雷爾建造一個魔晄反應爐,這是巴雷特提倡的想法。但是,由於工廠發生事故,神羅將城鎮夷為平地,殺死了巴雷特的妻子,並導致巴雷特和戴因與戴因的女兒瑪琳逃離。戴因被逼入絕境,從懸崖上滑下,巴雷特握住了他的手,但神羅士兵開火,並分別摧毀了巴雷特和戴因的右手和左手,導致後者墜下懸崖,推定死亡。[12]巴雷特收養了瑪琳作為自己的女兒,並在手臂上植入了「適配器」以與假肢武器對接,以幫助他對抗神羅,並創立了雪崩。[20]戴因之死使他承認對神羅的怨恨純粹是為了報仇,他早些時候聲稱「拯救世界」只是說服自己為更大的利益而戰。巴雷特最終將他的目標轉向了真正想要拯救星球的行動,這也是為瑪琳的緣故而做的,他幫助克勞德和他的隊友擊敗了賽菲羅斯,以防止星球的毀滅。[12]
巴雷特的背景故事與早期草稿具有微妙的差異,例如瑪琳打算作為巴雷特的親生女兒,而他的妻子則由當時未定的神羅執行官在他面前處決。對科雷爾的攻擊最初被記錄為是由於發現了魔晄能量,而神羅希望保守保密。他與戴因的團聚也有所不同,寫成最終在科雷爾廢墟中的兩次決鬥中達到頂峰,而克勞德和其他人為調查神羅士兵而戰。[7]
Final Fantasy VII補完計劃
巴雷特在2004年《Final Fantasy VII 危機之前》中登場,本故事是《Final Fantasy VII》的前傳,其中講述了科雷爾毀滅之前的事件,巴雷特幫助了遊戲的主角塔克斯保護魔晄爐,並認為這是城市的未來。[12]據透露,該魔晄爐受到原始雪崩組織的攻擊,這也是神羅襲擊該城的原因。巴雷特不知道他們的參與,而是用自己的想法來組建自己的小隊。[21]
巴雷特也在2005年CG電影《Final Fantasy VII 降臨神子》中登場,該電影詳細介紹了原作賽菲羅斯失敗兩年後的事件。巴雷特委託蒂法照顧瑪琳,自己環遊世界以重建星球,並找到替代魔晄的能源。後來他返回,協助與電影中的反派、賽菲羅斯的殘餘分子戰鬥,並與召喚生物巴哈姆特戰鬥。後來,他又在一年之後的遊戲《Final Fantasy VII 地獄犬的輓歌》中扮演小角色,在那裡他幫助主角文森特阻止奧米加兵器摧毀星球。[12]
官方小說《通向微笑之路》中有《巴雷特篇》,由野島一成撰寫,於2007年和《降臨神子》的「限量版珍藏套裝」 DVD版發行。其中詳細介紹了《Final Fantasy VII》和《降臨神子》之間的事件,表現了巴雷特對他的武器的反應以及他認為這使他成為怪物的想法。故事結束時,巴雷特拜訪了手腕上的適配器的製作者,並收到了電影中所見的假手/槍組合,理由是儘管他需要一隻手,但他仍然需要一種武器來防止與其他人不得不進行的鬥爭。然後,他決定回去見瑪琳。[22]
評價
帕特·霍勒曼(Pat Holleman)在他的《逆向設計:Final Fantasy VII》(2018)中,認為巴雷特的故事是遊戲中心「悲慘生存主題」和「解構復仇故事」的最清晰例證,因為它「結構了以有見地的方式報仇的想法。」神羅毀壞了他的煤礦故鄉,巴雷特通過激進的環保主義尋求報復,而最終意識到報仇並不是正確的動機,並為養女瑪琳的未來保駕護航。[23] 《影音俱樂部》的William Hughes指出,巴雷特和他的恐怖組織「雪崩」是電子遊戲中為數不多的「英雄流行文化恐怖分子」的例子之一,使該遊戲在9/11後的世界中具有政治意義。[24]
巴雷特在媒體上與T先生的比較引起了讚揚和批評,[10][25][26]多數批評指責其為美國黑人的負面種族刻板印象。[27]IGN贊成這一點,指出他使用了「高蹺俚語」,該角色在角色陣容中獨樹一幟,因為「他的對話就像是通過破爛的黑人英語翻譯來編寫的,」他進一步指出了日本遊戲根據角色的膚色將此類對話應用於角色這一趨勢。[28]記者傑里米·帕里什(Jeremy Parish)同意該人物有種族主義成分,儘管他認為日本和美國之間的文化鴻溝以及《Final Fantasy VII》缺乏美國譯者可能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並認為巴雷特和T先生之間的相似之處是可能男演員嘗試製作一個吸引美國人的角色。[29]
相比之下,在1UP.com上,帕里什支援巴雷特,並指出,雖然表面上他似乎是「最壞的刻板印象」,但他卻是個很有才能的複雜人物,做出了「一生中艱難的決定,並對他失去的東西感到痛苦。」帕里什進一步指出巴雷特是「 Final Fantasy系列史上第一個真正的父親人物」,並強調他與養女的關係。[10]RPGamer的內容經理Shawn Bruckner進一步討論了這一問題,認為巴雷特是種族主義者的說法是對角色刻畫的過分簡化,並表示雖然他在某些方面是刻板印象,但在其他方面,例如他對女兒的關心或對他過去的行為的內疚,證明他不是批評者說的那樣。他補充說,巴雷特「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黑人在講『黑人英語』時不必擔心」,而且他的描寫不是種族主義,而是相反。[30]
儘管遭到了批評,但IGN仍將巴雷特列為2006年電子遊戲最佳同伴角色列表中的第四名,並指出當他登場時他「席捲了電子遊戲世界」,並指出他的刻畫也很有吸引力,並補充說他的過去使他成為了明顯忠誠的角色。[26]Joystiq將他列為他們希望在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的跨界格鬥遊戲《Final Fantasy 紛爭》中看到的《Final Fantasy》系列中的20個角色之一,並指出他的戰鬥能力很適合該遊戲。[31]《Edge》稱讚巴雷特的登場是該系列中的「新事物」,引用了他使用槍枝和他「鮮明的黑人」的角色特徵,並進一步將他形容為對類似武裝角色(如洛克人或薩姆斯·艾仁)的「偽點頭」——要麼是機器人,要麼是裝甲。[32]
巴雷特在《Final Fantasy VII 重製版》中的描寫受到了Siliconera的稱讚,這是因為他與克勞德和蒂法的不斷互動以及當瑪琳處於危險之中時他表現出的人性化程度更高。該網站認為史克威爾在未來的重製作品中為該角色設定了很好的潛力。[33]
另見
參考資料
- ^ Wade, Jessie. Final Fantasy VII Remake: Breaking Bad, Supergirl Stars in Voice Cast - E3 2019. IGN. 2019-06-10 [2019-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9).
- ^ Dirge of Cerberus: Final Fantasy VII Credits. Allgame. All Media Guide.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0).
- ^ 盘点游戏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小鬼头. CNTV遊戲台. 2012年6月4日 [2016-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9月23日) (中文(中國大陸)).
- ^ 4.0 4.1 The Final Fantasy VII Citadel: Press Clippings. web.archive.org. 2007-10-11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1.
- ^ Final Fantasy VII 10th Anniversary Ultimania (Revised Edition). Japan: Square-Enix. 2009: 8–13. ISBN 978-4-7575-2560-3.
- ^ Famitsu, ed. Final Fantasy VII Kaitai Shinsho. Japan: Famitsu. 1997: 10. ISBN 4-7577-0098-9.
- ^ 7.0 7.1 Studio BentStuff, ed. Final Fantasy VII Ultimania Ω. Japan: Square-Enix. 2005: 518. ISBN 4-7575-1520-0.
- ^ SQUARE ENIX. square-enix-games.com.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8).
- ^ 9.0 9.1 9.2 Studio BentStuff, ed. Final Fantasy VII Ultimania Ω. Japan: Square-Enix. 2005: 16. ISBN 4-7575-1520-0.
- ^ 10.0 10.1 10.2 1UP's RPG Blog : XIII Things About Final Fantasy XIII, Part VI. web.archive.org. 2011-06-05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5.
- ^ 11.0 11.1 FLAREgamer | Tetsuya Nomura's 20s. flaregamer.com. [2020-07-05].[失效連結]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Final Fantasy VII 10th Anniversary Ultimania (Revised Edition). Square-Enix. 2009: 52–55. ISBN 978-4-7575-2560-3.
- ^ SoftBank, ed. Final Fantasy VII Advent Children: Reunion Files. Japan: Square-Enix. 2006: 44. ISBN 4-7973-3498-3.
- ^ 14.0 14.1 14.2 SoftBank, ed. Final Fantasy VII Advent Children: Reunion Files. Japan: Square-Enix. 2006: 45. ISBN 4-7973-3498-3.
- ^ Final Fantasy VII Remake Details On Its Action, Midgar Exploration, And Cross-Dressing. Siliconera. 2015-12-07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美國英語).
- ^ Final Fantasy VII Remake Ultimania. Square Enix. 2020.
- ^ John Eric Bentley on creating a voice for Barret Wallace in Final Fantasy 7 remake. Shacknews.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7) (英語).
- ^ Best Bits: FINAL FANTASY VII REMAKE - Mako Reactor 5 | Square Enix Blog. square-enix-games.com.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9) (英語).
- ^ Final Fantasy VII 10th Anniversary Ultimania (Revised Edition). Japan: Square-Enix. 2009: 42–47. ISBN 978-4-7575-2560-3.
- ^ Final Fantasy VII - Advent Children (Limited Edition Collector's Set) (DVD). North America: Square Enix. 20 February 2007.
- ^ Studio BentStuff, ed. Final Fantasy VII Ultimania Ω. Japan: Square-Enix. 2005: 582. ISBN 4-7575-1520-0.
- ^ Final Fantasy VII - Advent Children (Limited Edition Collector's Set) (DVD). North America: Square Enix. 20 February 2007.
- ^ Holleman, Patrick. "Introduction". Reverse Design: Final Fantasy VII. CRC Press. 2018. ISBN 978-0-429-83452-3.
- ^ 3 hours with the heroic terrorists of the Final Fantasy VII Remake. Games.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3) (美國英語).
- ^ GameSpot - /features/vgs/universal/finalfantasy_hs/sec1_7.html. web.archive.org. 2009-06-09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09.
- ^ 26.0 26.1 Top 10 Tuesday: Best Sidekicks - IGN,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英語)
- ^ Why are Black Game Characters Failing the Audience? | Edge Magazine. web.archive.org. 2011-01-15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15.
- ^ A History of Insensitivity - IGN,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4) (英語)
- ^ RPGamer Editorials - Barret Racism Demonstrates American/Japanese Cultural Gap. web.archive.org. 2008-05-13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3.
- ^ RPGamer Editorials - The Over-simplication of Barret's Portrayal. web.archive.org. 2009-11-08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8.
- ^ Joystiq [PlayStation]. web.archive.org. 2010-01-23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3.
- ^ This Week in Japan: Final Fantasy Special - Edge Magazine. web.archive.org. 2012-05-09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9.
- ^ The Final Fantasy VII Remake Barret Portrayal Prepares for the Next Part. Siliconera. 2020-04-19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1) (美國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