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皇太子阿方索
唐·阿方索(葡萄牙語:Dom Afonso,1845年2月23日—1847年6月11日),全名阿方索·佩德羅·德·阿爾坎塔拉·克里斯蒂亞諾·利奧波多·菲利佩·歐仁尼奧·米格爾·加布里埃爾·拉斐爾·貢薩加(Afonso Pedro de Alcantara Cristiano Leopoldo Filipe Eugênio Miguel Gabriel Rafael Gonzaga),巴西帝國皇太子,生於里約熱內盧的聖克里斯多福宮,是皇帝唐·佩德羅二世和皇后兩西西里的特雷莎·克里斯蒂娜的長子,出生即為布拉干薩王朝巴西皇室成員。
阿方索 | |||||
---|---|---|---|---|---|
巴西皇太子 | |||||
出生 | 巴西帝國里約熱內盧聖克里斯多福宮 | 1845年2月23日||||
逝世 | 1847年6月11日 (2歲108天) 巴西帝國里約熱內盧聖克里斯多福宮 | ||||
安葬 | 巴西帝國里約熱內盧聖安東尼修道院 | ||||
| |||||
王朝 | 布拉干薩王朝 | ||||
父親 | 佩德羅二世 | ||||
母親 | 兩西西里的特雷莎·克里斯蒂娜 | ||||
宗教信仰 | 羅馬天主教 |
阿方索只活到兩歲就因癲癇病逝,佩德羅二世為此大受打擊。一年後,皇帝和皇后的幼子佩德羅·阿方索誕生,但這個兒子同樣早早夭折。連續失去兩個兒子後,佩德羅二世對帝國未來的疑惑日益滋長,雖然他的女兒伊莎貝爾還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但皇帝心中始終認為上層統治集團絕對不可能接受女性君主。在這種思想驅動下,他不願讓伊莎貝爾參與國家大事,也沒有為她將來繼承皇位提供必要的教導。沒有男性子嗣存活的佩德羅二世再也沒有動力為皇位投入任何心力,而帝國也逐漸走向衰亡。
嬰兒期和夭折
出生
1845年2月23日下午13點35分,阿方索在巴西帝國里約熱內盧的聖克里斯多福宮出生[1][2],全名阿方索·佩德羅·德·阿爾坎塔拉·克里斯蒂亞諾·利奧波多·費利佩·歐仁尼奧·米格爾·加布里埃爾·拉斐爾·貢薩加[1]。他的名字源自家族先輩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之子,創立布拉干薩王朝的布拉干薩公爵阿方索[3]。由於父親是皇帝佩德羅二世,他一出生就是布拉干薩王朝巴西皇室成員,名字前還有尊稱「唐」(勳爵,Dom)[4]。阿方索是皇帝佩德羅一世的孫子,還是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的侄兒[5]。他的母親是兩西西里的特雷莎·克里斯蒂娜,因而他是兩西西里國王弗朗切斯科一世的外孫,兩西西里國王費迪南多二世的外甥[6]。
據美國駐巴西大使記載,帝國用煙花和火炮宣告皇太子降生,隨後是宮廷中持續整天的盛大宴會,各式各樣的燈火和公眾慶祝活動此起彼伏[7]。根據布拉干薩王朝的傳統習慣,阿方索的誕生屬於要有皇室成員出席的正式活動[8]。佩德羅二世立即把新出生的孩子帶到皇宮內聚集的人群之前,宣布「先生們,這是天賜的皇子……」說到這裡,他已是心潮澎湃,再也說不下去[9][10]。對於當時的巴西帝國來說,男性繼承人的誕生可謂雪中送炭,全國上下對此欣喜若狂[11]。路易斯·阿爾維斯·利馬·席爾瓦(當時是卡希亞斯男爵,之後成為卡希亞斯公爵)在給父親的信中表示:得知皇太子降生後,「我比任何人都要高興[12]。」
繼承人的出生還令佩德羅二世的性格發生變化。原本孤僻靦腆的他之後變得更加外向,對自己的君主地位也更自信。[13]原本他對包辦的婚姻感到失望,同夫人關係緊張,孩子降生後,兩人的關係得以改善,一家人的感情日益增長,家庭關係變得和睦[14]。
夭折
阿方索身體健康,身為佩德羅二世的長子,他是巴西帝國皇位的法定繼承人,一出生就被稱為「皇太子」[9][10]。幼年時的阿方索就和父親很像,特別是面孔、頭髮和眼睛[15]。受地位影響,他馬上就成為帝國上下的關注焦點,在父皇眼中尤為如此[16]。佩德羅二世曾在長女伊莎貝爾降生數月後給姐姐瑪麗亞二世去信,信中寫道:「沒什麼新鮮事,我、皇后和孩子們都很健康,孩子們也越來越可愛,特別是小阿方索,他已經會走路,還會說很多詞語,雖然有些詞還難以理解,但這只會令他更顯可愛[17]。」
1847年6月11日,正在皇宮圖書館玩耍的小皇子連續出現多次強烈抽搐並當場死亡,這時距他出生還只有兩年三個半月[18][19]。經之後確認,阿方索死於癲癇,他的父親也患有同樣疾病[20]。皇帝和皇后對此陷入極度悲痛之中,特雷莎·克里斯蒂娜此時已經懷上第三個孩子,人們擔心這巨大的打擊會威脅她的健康。克里斯蒂娜於7月13日生下一名女嬰,沒有出現併發症,孩子取名叫利奧波丁娜。[16]極度悲傷的皇帝在1847年7月11日致信繼母皇后艾米麗,告知阿方索的死訊:「我懷著最沉痛的心情告訴您,我的小阿方索,您的教子不幸在上個月四號經歷長達五小時的抽搐後夭折[a],幾天前小伊莎貝爾也出現強烈抽搐,可把我嚇壞了[16]。」
隆重的國葬在皇太子夭折三天後的晚上7點舉行,這也是巴西自佩德羅二世的姐姐保拉1833年夭折後規模最大的葬禮[18]。阿方索的遺體起初下葬在里約熱內盧的阿儒達修道院[19],1911年修道院拆除時,他的遺骨又遷至聖安東尼修道院,同其他布拉干薩王朝巴西皇室成員葬在一起(包括他的弟弟佩德羅、伯父若昂和姑姑保拉)[18]。
影響
阿方索夭折不到三年後,他的弟弟佩德羅·阿方索又因熱病去世,這無論是對佩德羅二世本人,還是對他之後的治國態度,以及整個巴西帝國的未來都存在巨大影響。在他看來,僅有的兩個兒子先後去世似乎預示著帝國體制的終結。雖然法律依然承認伊莎貝爾公主的合法繼承地位,但皇上覺得此時男性占主導的巴西社會無法接受女性統治者。雖然一生都尊重女性,但他並不認為伊莎貝爾有能力擔任君主、延續王朝。在這種思想的驅動下,他不願讓伊莎貝爾參與國家大事,也沒有為她將來繼承皇位提供必要的教導,更沒有試著引導參政階層接受女性統治者。[22]
佩德羅二世執政之初只是巴西帝國有名無實的首腦,帝國體制也處在解體的邊緣。但他快速成長,成功化解多次重大危機,令帝國轉危為安。阿方索去世之時,巴西帝國已進入空前繁榮、發展和詳和的時代。雖然自己制訂的政策和達成的目標已經開始顯現成果,但由於沒有男性繼承人,他也沒有動力再為皇位投入心力。佩德羅二世拋下個人和家庭關係,開始專注於維護憲法,同時推動巴西進一步朝現代化和社會進步發展。對於他來說,君主政體的未來已經無關緊要,1889年,佩德羅二世在政變中被廢黜,標誌著巴西帝國終結。[23]
頭銜、名號和榮譽
皇太子阿方索 的敬稱 | |
---|---|
參考敬稱 | 殿下 |
語體敬稱 | 殿下 |
其他敬稱 | 爵士 |
頭銜和名號
- 1845年2月23日至1847年6月11日:皇太子殿下
皇太子阿方索的完整名號和頭銜是:「巴西皇太子唐·阿方索殿下」[24]。
其他頭銜
- 巴西歷史和地理研究所名譽所長[25]
榮譽
皇太子阿方索曾獲以下巴西榮譽:
祖先
巴西皇太子佩德羅世系圖[28] | ||||||||||||||||||||||||||||||||||||||||||||||||||||||||||||||||||||||||||||||||||||||||||||||||||||||||||||||||||||||||||||||||||||||||||||||||||||||||||||||||||||||||||||||||||||||||||||||||||||||||||||||||||||||||||||||||||||||||||||||||||||||||||||||||||||||||||||||||||||||||||||||||||||||||||||||||||||||||||||||||||||||||||||||||||||||||||||||||||||||||||||||||||||||||||||||||||||||||||||||||||||||||||||||||||||||||||||||||||||||||||||||||||||||||||||||||||||||||||||||||||||||||||||||||||||||||||||||||||
---|---|---|---|---|---|---|---|---|---|---|---|---|---|---|---|---|---|---|---|---|---|---|---|---|---|---|---|---|---|---|---|---|---|---|---|---|---|---|---|---|---|---|---|---|---|---|---|---|---|---|---|---|---|---|---|---|---|---|---|---|---|---|---|---|---|---|---|---|---|---|---|---|---|---|---|---|---|---|---|---|---|---|---|---|---|---|---|---|---|---|---|---|---|---|---|---|---|---|---|---|---|---|---|---|---|---|---|---|---|---|---|---|---|---|---|---|---|---|---|---|---|---|---|---|---|---|---|---|---|---|---|---|---|---|---|---|---|---|---|---|---|---|---|---|---|---|---|---|---|---|---|---|---|---|---|---|---|---|---|---|---|---|---|---|---|---|---|---|---|---|---|---|---|---|---|---|---|---|---|---|---|---|---|---|---|---|---|---|---|---|---|---|---|---|---|---|---|---|---|---|---|---|---|---|---|---|---|---|---|---|---|---|---|---|---|---|---|---|---|---|---|---|---|---|---|---|---|---|---|---|---|---|---|---|---|---|---|---|---|---|---|---|---|---|---|---|---|---|---|---|---|---|---|---|---|---|---|---|---|---|---|---|---|---|---|---|---|---|---|---|---|---|---|---|---|---|---|---|---|---|---|---|---|---|---|---|---|---|---|---|---|---|---|---|---|---|---|---|---|---|---|---|---|---|---|---|---|---|---|---|---|---|---|---|---|---|---|---|---|---|---|---|---|---|---|---|---|---|---|---|---|---|---|---|---|---|---|---|---|---|---|---|---|---|---|---|---|---|---|---|---|---|---|---|---|---|---|---|---|---|---|---|---|---|---|---|---|---|---|---|---|---|---|---|---|---|---|---|---|---|---|---|---|---|---|---|---|---|---|---|---|---|---|---|---|---|---|---|---|---|---|---|---|---|---|---|---|---|---|---|---|---|---|---|---|---|---|---|---|---|---|---|---|---|---|---|---|---|---|---|---|---|---|---|---|---|---|---|---|---|---|---|---|---|---|---|---|---|---|---|---|---|---|---|---|---|---|---|---|---|---|---|---|---|---|---|---|---|---|---|---|---|---|---|---|---|---|---|---|---|---|---|---|---|---|---|---|---|---|---|---|---|---|---|---|---|---|---|---|---|---|---|---|---|---|---|---|---|---|---|---|---|---|---|
|
注釋
腳註
- ^ 1.0 1.1 Laemmert 1847,第35頁.
- ^ Schiavo 1953,第144頁.
- ^ Schiavo 1953,第145頁.
- ^ Barman 1999,第424頁.
- ^ Schwarcz 1998,第47頁.
- ^ Calmon 1975,第210頁.
- ^ Kraay 2013,第129頁.
- ^ Barman 1999,第110頁.
- ^ 9.0 9.1 Calmon 1975,第274頁.
- ^ 10.0 10.1 Lira 1977, Vol 1,第139頁.
- ^ Calmon 1975,第274–276頁.
- ^ Calmon 1975,第276頁.
- ^ Barman 1999,第109, 111頁.
- ^ Barman 1999,第126頁.
- ^ Diener & Costa 2002,第79頁.
- ^ 16.0 16.1 16.2 Barman 2002,第24頁.
- ^ Barman 2002,第23–24頁.
- ^ 18.0 18.1 18.2 Calmon 1975,第317頁.
- ^ 19.0 19.1 Schiavo 1953,第181頁.
- ^ Barman 1999,第48頁.
- ^ Barman 2002,第252頁.
- ^ Barman 1999,第129–130頁.
- ^ Barman 1999,第130頁.
- ^ Rodrigues 1863,第95頁.
- ^ Santo Ângelo 1848,第5頁.
- ^ 26.0 26.1 26.2 Laemmert 1849,第26頁.
- ^ 27.0 27.1 Laemmert 1849,第24頁.
- ^ Barman 1999,第8頁.
來源
- Barman, Roderick J. Citizen Emperor: Pedro II and the Making of Brazil, 1825–1891.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978-0-8047-3510-0.
- Barman, Roderick J. Princess Isabel of Brazil: gender and power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ilmington, Delaware: Scholarly Resources. 2002. ISBN 978-0-8420-2846-2.
- Calmon, Pedro. História de D. Pedro II 5. Rio de Janeiro: J. Olympio. 1975.
- Diener, Pablo; Costa, Maria de Fátima. Rugendas e o Brasil. São Paulo: Capivara. 2002. ISBN 978-85-89063-08-1.
- Kraay, Hendrik. Days of National Festivity in Rio de Janeiro, Brazil, 1823–1889.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ISBN 978-0-8047-8610-2.
- Lira, Heitor. História de Dom Pedro II (1825–1891): Ascenção (1825–1870) 1. Belo Horizonte: Itatiaia. 1977.
- Laemmert, Eduardo. Almanak Administrativo, Mercantil e Industrial (Almanaque Laemmert). Rio de Janeiro: Eduardo e Henrique Laemmert & C. 1847.
- Laemmert, Eduardo. Almanak Administrativo, Mercantil e Industrial (Almanaque Laemmert). Rio de Janeiro: Eduardo e Henrique Laemmert & C. 1849.
- Rodrigues, José Carlos. Constituição política do Império do Brasil. Rio de Janeiro: Typographia Universal de Laemmert. 1863.
- Santo Ângelo, Manuel de Araújo Porto Alegre, Baron of. Oblação do Instituto Historico e Geographico Brazileiro á memoria de seu presidente honorario o senhor Dom Affonso, augusto primogenito de SS. MM. II.. Revista do Instituto Histórico e Geográfico Brasileiro (Rio de Janeiro: Imprensa Nacional). 1848, XI: 5–7.
- Schiavo, José. A família Imperial do Brasil. Anuário do Museu Imperial (Rio de Janeiro: Ministério da Educação e Saúde). 1953, XIV: 111–247.
- Schwarcz, Lilia Moritz. As barbas do Imperador: D. Pedro II, um monarca nos trópicos 2. São Paulo: Companhia das Letras. 1998. ISBN 978-85-7164-837-1.
外部連結
巴西皇太子阿方索 阿維斯王朝的分支 出生於:1845年2月23日逝世於:1847年6月11日
| ||
---|---|---|
巴西皇族 | ||
前任者: 巴西公主雅努阿里亞 |
巴西皇太子 1845年2月23日至1847年6月11日 |
繼任者: 伊莎貝爾公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