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魯士二世

居魯士二世古波斯楔形文字𐎤𐎢𐎽𐎢𐏁 Kūruš波斯語کوروش بزرگ‎;古希臘語Κύρος;約前600年或前576年—前530年[5])即居魯士大帝[6],中文《新舊約聖經》譯為古列現代中文譯本改譯為塞魯士[7]。他是波斯帝國創建者、阿契美尼德王朝(後世篡位的大流士大帝單方面宣稱其和居魯士大帝都是阿契美尼德家族)第一位國王(前559年—前529年在位)[8]。在他的統治下,帝國不僅囊括了古代近東的所有文明國家,還包括了大部分西南亞,和一部分中亞高加索地區。他的帝國從西邊的赫勒斯滂到東邊的印度河,是前所未有的最大帝國。[9]他的稱號的全稱為大帝,波斯國王,安善國王,米底國王,巴比倫國王,蘇美爾和阿卡德國王,四方之王。他還透過居魯士圓柱宣布了可能是歷史上第一份重要的人權宣言(大約在西元前539年到530年之間)。

居魯士二世
波斯國王,雅利安·伐爾塔國王[1][2]安善國王,米底國王,巴比倫國王,蘇美爾阿卡德國王,「四方之王」[3]
統治前559年 – 前530年
加冕波斯安善
前任坎比塞斯一世
繼任坎比塞斯二世
出生前600年或前576年
波斯安善
逝世前530年12月
錫爾河沿岸
安葬
子嗣坎比塞斯二世
巴爾迪亞
阿爾塔斯圖娜
阿托撒
不明[4]
全名
王朝阿契美尼德王朝
父親坎比塞斯一世
母親米底的曼丹或波斯的阿爾戈斯特

居魯士大帝在位的時間大約在29到31年間。他首先征服了米底王國,然後是呂底亞王國,緊接著是新巴比倫王國。大約在征服巴比倫前後,他領導了一次到中亞的遠征,在遠征中摧枯拉朽,「毫無例外的征服了每一個國家」。[10]居魯士大帝沒有機會進入埃及,因為他在西元前530年12月死在了沿錫爾河攻打馬薩格泰的戰役中。[11][12]他的兒子坎比塞斯二世繼承了王位,更在他短暫的統治期間征服了埃及努比亞昔蘭尼加

生平

居魯士二世為波斯部落領袖坎比塞斯一世之子,其祖父為居魯士一世。他們部族世代據有埃蘭東部和帕爾薩(今法爾斯)之一部,其首領被稱安善[13]。西元前558年領導波斯部落聯盟,定都帕賽波里斯,當時波斯還只是米底(瑪代)王國的一個附庸。西元前550年,居魯士征服他外公阿斯提阿格斯所統治的米底王國,開始使用「米底諸國國王」的稱號。繼而征服帕提亞

前546年征服呂底亞小亞細亞的各希臘城邦。西元前545年至前539年,相繼征服德蘭吉亞那英語Drangiana馬爾吉安那英語Margu花剌子模粟特巴克特利亞、阿里亞、格多路西亞薩塔吉底亞英語Sattagydia阿拉科西亞犍陀羅等地;斯基泰人亦告臣服。

西元前539年,居魯士率波斯大軍攻占巴比倫,兼併新巴比倫王國。此時居魯士的擴張達到了頂峰;巴比倫以西直至埃及邊界的許多國家,紛紛自願歸順波斯人。

 
居魯士大帝之墓,但是遺體已經不存在

居魯士大帝締造亙古未有的大帝國[9]巴比倫也成為他的行宮之一,他接受尊號為「巴比倫之王,蘇美爾與阿卡德之王」(四方之王[13]。由於他採取十分寬容政策對待那些被他征服的國家,與之前的迦勒底王國的高壓統治正好形成對比,因此在波斯帝國統治期間,西亞都得以保持和平狀態,文化藝術得以興盛。希臘史家色諾芬為他寫有一部《居魯士傳》。

死亡

居魯士於前522年去世,其死亡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居魯士出征中亞的游牧部落馬薩革泰人,以計謀殺死其首領斯帕爾迦披西斯英語Spargapises王子;不料其母托米麗絲英語Tomyris在悲憤之餘,拒絕投降波斯,領軍繼續反抗以為其子報仇,把波斯軍隊殺得死傷慘重,甚至居魯士本人也在這一場戰爭中陣亡。馬薩格泰女王找到居魯士的屍體之後,割下他的頭顱,放進盛滿血的革囊。她以此實踐自己的誓言,讓居魯士「飽飲鮮血」。

然而,其子坎比塞斯二世擊敗馬薩革泰人並殺死托米麗絲,而且將居魯士的遺體安葬於帕薩爾加德(今伊朗法爾斯省境內)[13]

另外一說則是居魯士在首都帕薩爾加德病逝。

帕薩爾加德現留有其大理石陵墓。

卡山德里亞的阿里斯托布魯斯曾應亞歷山大大帝之請訪問過該墓兩次。斯特拉波阿利安在其著作中都根據阿里斯托布魯斯的見證描述過該墓[14]

聖經中的居魯士

聖經》中提到,居魯士二世(按照不同聖經翻譯版本中稱他為古列、塞魯士)下令修復巴比倫亞述埃蘭以及猶太人神廟,准許被歷代巴比倫國王強行遷至美索不達米亞的人民重返各自的國家。「釋放巴比倫囚虜」一事,這件事情卻是應驗了早就記在猶太人所擁有的《聖經》中的預言,在聖經以賽亞書中被稱為公義。由於《聖經》的緣故,居魯士二世的形象在古代東西方的文學和歷史著作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參見

參考文獻

引用

  1. ^ For Āryāvarta, see: Vesta Sarkhosh Curtis, Sarah Stewart. Birth of the Persian Empire. I. B. Tauris. 2005. ISBN 978-1-84511-062-8. 
  2. ^ Thomas J. Hopkins. The Hindu religious tradition. Dickenson Pub. Co. 1971: 52. ISBN 978-0-8221-0022-5. 
  3. ^ Ghasemi, Shapour. The Cyrus the Great Cylinder. Iran Chamber Society. [2009-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1). 
  4. ^ Dandamayev,Muhammad A.,CYRUS iii. Cyrus II The Grea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ncyclopædia Iranica
  5. ^ (Dandamaev 1989,第71頁)
  6. ^ Xenophon, Anabasis I. IX; see also M. A. Dandamaev "Cyrus II", in Encyclopaedia Iranica.
  7. ^ 「塞魯士」是英文「Cyrus」的對應譯音。但C在拉丁文也是[k]的音,所以英文和法文[s]的音是一種訛誤,應該根據希臘文Κύρος只譯古列/居魯士二選一才合乎《聖經》音譯原則
  8. ^ Schmitt Achaemenid dynasty (i. The clan and dynasty)
  9. ^ 9.0 9.1 Kuhrt, Amélie. 13. The Ancient Near East: C. 3000–330 BC. Routledge. 1995: 647. ISBN 0-415-16762-0. 
  10. ^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IV Chapter 3c. p. 170. The quote is from the Greek historian Herodotus.
  11. ^ Beckwith, Christopher. (2009).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A History of Central Eurasia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resent.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91-13589-2. Page 63.
  12. ^ Cyrus's date of death can be deduced from the last two references to his own reign (a tablet from Borsippa dated to 12 August and the final from Babylon 12 September 530 BC) and the first reference to the reign of his son Cambyses (a tablet from Babylon dated to 31 August and or 4 September), but a undocumented tablet from the city of Kish dates the last official reign of Cyrus to 4 December 530 BC; see R. A. Parker and W. H. Dubberstein, Babylonian Chronology 626 B.C. – A.D. 75, 1971.
  13. ^ 13.0 13.1 13.2 孫培良. 居鲁士二世.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 I.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0. ISBN 7-5000-0262-9. [失效連結]
  14. ^ Strabo, Geographica 15.3.7; Arrian, Anabasis Alexandri 6.29

書目

現代來源
  • Dandamaev, M. 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Achaemenid empire. Leiden: Brill. 1989: 373. ISBN 90-04-09172-6. 
  • Schmitt, Rüdiger. Achaemenid dynasty. Encyclopaedia Iranica vol. 3. London: Routledge. 19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3).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前任:
坎比塞斯一世
伊朗君主列表 繼任:
坎比塞斯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