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奧扎斯·盧克沙
尤奧扎斯·盧克沙(立陶宛語:Juozas Lukša,1921年8月10日—1951年9月4日),化名道曼塔斯(Daumantas)和斯基爾曼塔斯(Skirmantas)。立陶宛反蘇聯游擊隊領袖,領導武裝抵抗運動。1947年底,尤奧扎斯翻越鐵幕,於西歐公佈蘇聯之暴行,1951年在立陶宛遭到蘇聯逮捕遇害。
尤奧扎斯·盧克沙 Juozas Lukša | |
---|---|
出生 | 立陶宛共和國普列奈區若布狄斯 | 1921年8月10日
逝世 | 1951年9月4日 蘇聯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考那斯區帕巴圖皮斯 | (30歲)
國籍 | 蘇聯 |
別名 | 道曼塔斯(Daumantas)、斯基爾曼塔斯(Skirmantas) |
母校 | 考納斯大學 |
生平
早年生涯
尤奧扎斯生於立陶宛的一戶相對富裕農家,家中約有33公頃的耕地[1][2][3]。1940年,尤奧扎斯自考納斯奧什羅斯中學畢業[2],進入維陶塔斯馬格努斯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學習建築[4],並同時經營家業[3]。尤奧扎斯在就學期間加入了反蘇聯的立陶宛激進陣線。1941年,蘇聯佔領波羅的海國家,身為反蘇組織成員的尤奧扎斯於6月6日遭到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NKVD)逮捕,囚禁於考那斯苦役監獄[4]。6月22日,納粹德國佔領立陶宛,尤奧扎斯於隔日獲釋,並回到遭蘇聯強制改名為「考納斯大學」的維陶塔斯馬格努斯大學就讀建築學。尤奧扎斯雖然修滿了所有學分並完成了畢業論文,但卻缺席論文口試[4]。
武裝反抗
1944年,立陶宛又再次落入蘇聯紅軍手中。最初他以學生身分參與,協助考納斯的非武裝反抗活動。後來,尤奧扎斯四兄弟都投身武裝反蘇游擊隊。在加入前,四兄弟跪在母親面前,宣誓自己絕對寧死不屈[3]。1946年1月1日成為陶拉斯鐵狼游擊隊(Geležinio Vilko rinktinės)的新聞及宣傳部負責人,並在擔任幹部期間發行了游擊隊刊物《戰鬥之路》(Kovos keliu)[4]。
1946年6月,反蘇組織「民主抵抗總運動」(BDPS)成立。9月,尤奧扎斯前往維爾紐斯協助BDPS訓練武裝部隊。然而該組織其實早已被蘇聯特工尤奧扎斯·馬爾庫利斯滲透,不知情的尤奧扎斯此時進入維爾紐斯藝術學院建築系就學,以參與BDPS的活動[4]。12月28日,與弟弟安塔諾遇到從考納斯來的布羅紐斯·巴爾茲久卡斯,聽說在考納斯有許多成員遭到逮捕,此時他才驚覺BDPS已經遭到馬庫利斯的滲透,因此他於1947年1月15日的領導人會議中,提議成立「新的BDPS」,並計畫向西方派遣特使,以便與西方世界聯繫[4]。1947年1月20日,陶拉斯軍區指揮官安塔納斯·巴爾圖西斯-日韋伊斯(Antanas Baltūsis-Žvejys)任命尤奧扎斯為新成立的比魯特旅(Birutės rinktinės)指揮官,以化名「斯基爾曼塔斯」(Skirmantas)負責考納斯南部及其周邊地區的武裝活動[4]。
跨出鐵幕
早在1947年初,新BDPS即有計畫向鐵幕外的民主世界派出特使。1947年5、6月,尤奧扎斯與第4連維陶塔斯小隊的隊員喬治·克里克什丘納斯-里姆維達斯(Jurgis Krikščiūnas-Rimvydas)等9人[註 1],成功前往波蘭。在波蘭,游擊隊使團獲得多位立陶宛僑民的幫助。1947年6月回到立陶宛,蘇聯國家安全部(MGB)開始迫害尤奧扎斯的家人[4]。
1947年12月,尤奧扎斯與游擊隊同夥克里克什丘納和卡濟米耶拉斯·皮普利斯-馬日蒂斯(Kazimieras Pyplys-Mažytis)一起跨出鐵幕,與流亡的立陶宛人取得連繫[4]。他們向民主歐洲控訴蘇聯鐵幕下的迫害及殺戮,並捎給教宗庇護十二世一封信,以尋求支持[5]。1948年2月,尤奧扎斯在格丁尼亞與旅居瑞典的立陶宛人約納斯·德克斯尼斯-阿爾方薩斯(Jonas Deksnys-Alfonsas)會面,並轉交前立陶宛共和國外交部長及其領導人斯塔西斯·洛佐賴蒂斯委託的文件[4]。德克斯尼斯曾是一名反納粹及反蘇分子,與英、美、瑞典等國家的情報機關都有密切的聯繫,也曾協助多名立陶宛游擊隊員從波蘭逃亡到瑞典。但他對於尤奧扎斯所帶來的指控證據並沒有太大興趣,而是希望透過尤奧扎斯了解蘇聯的軍事部署[6]。他們途經瑞典、法國,和西德,儘管尤奧扎斯帶來大量的第一手資訊,但西方世界幾乎沒有提供任何武裝支持[5]。在西歐期間,盧克沙曾受到特務機關和美國中情局(CIA)的訓練[6]。在巴黎期間,尤奧扎斯結識了尼約萊·薇吉尼雅·布拉森涅特醫師,兩人於1950年7月23日結婚。在旅居西歐期間,尤奧扎斯寫了《自由鬥士》(立陶宛語:Partizanai už geležinės uždangos)一書,提供了1944至1947年間游擊隊活動的第一手珍貴史料[7][8]。1949或1950年間,尤奧扎斯跳傘空降回到立陶宛[9],1951年秋,尤奧扎斯在帕巴圖皮斯附近遭到蘇聯國家安全部(MGB)逮捕並殺害[10]。
家庭
父親西馬諾·盧克紹斯(Simano Lukšos)曾有過兩段婚姻,第一任妻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病逝,在第一段婚姻中生下了兩個女兒瑪麗亞(Mariją,1898年-?)和安格萊(Angelę,1900年-1930年),以及一個兒子溫察(Vincą,1905年-?)[11]。父親續絃後又生下尤爾吉斯(Jurgis,1920年-1947年)、尤奧扎斯、安塔納斯(Antanas,1923年-2016年),和斯塔西斯(Stasys,1926年-1947年)等四個孩子[11]。大哥溫察留下在家中經營家業,尤奧扎斯四兄弟就被送去念書,以獲得一技之長。尤奧扎斯四兄弟都是考納斯大學的校友,哥哥尤爾吉奧就讀機械系,安塔諾學習測地學。斯塔西學習手工業,後來到維爾紐斯大學學習化學[3]。
1947年6月13日,MGB包圍盧克沙農場,兄長尤爾吉斯在這場衝突中死亡,成為盧克沙家庭中第一個犧牲者。MGB將年邁的父親西馬諾拖到尤爾吉斯的屍體面前,這樣的打擊造成西馬諾此後精神崩潰失去理智,並於同年秋天逝世。MGB還將尤爾吉斯的遺體拖到韋韋里艾(Veiveriai)示眾、焚燒,和破壞。母親、兄長溫察,以及尤爾吉斯的未婚妻卡濟米埃拉·基日特(Kazimiera Kižytė)都遭到逮捕,並遭到MGB的折磨和刑求。蘇聯士兵還將尤爾吉斯的面目全非的遺體放在基日特的胯下,要求她當場和尤爾吉斯的屍體交媾[3]。 安塔納斯後來也遭到背叛,被判流放西伯利亞古拉格勞改25年,直至15年後才回到立陶宛。長兄文卡則被判流放沃爾庫塔10年,直到1955年才回到立陶宛。斯塔西斯則於1947年8月12日,在掩護隊友的過程中,陣亡於卡茲盧魯達的森林中。母親在被短暫關押後即被釋放,之後輾轉在親友家中躲藏直到史達林過世,1966年因癌症病逝[3]。
家庭組成
- 父:西馬諾·盧克紹斯(Simano Lukšos,1864年-1947年10月13日)[1]
- 母:奧娜·維爾凱特斯-盧克希埃內斯(Ona Vilkaitės-Lukšienės,1886年-1966年10月6日)[1]
- 大姊:瑪麗亞(Mariją,1898年-?),同父異母。後來嫁給隔壁村莊的Pranas Tūtlys。
- 二姊:安格萊(Angelę,1900年-1930年),同父異母
- 大哥:溫察(Vincą,1905年-1993年),同父異母[11]
- 二哥:尤爾吉斯(Jurgis,1920年-1947年6月13日)
- 三弟:安塔納斯(Antanas,1923年-2016年)
- 四弟:斯塔西斯(Stasys,1926年-1947年8月12日)
身後
1997年,立陶宛政府追授尤奧扎斯一等維蒂斯十字勳章[12]。
2003年,導演約納斯·韋特庫斯以尤奧扎斯為描繪對象,執導電影《完全孤獨》(Utterly Alone)。2014年,約納斯·奧曼(Jonas Ohman)和溫察斯·斯魯奧吉尼斯(Vincas Sruoginis)以尤奧扎斯及「森林兄弟」為主題,共同執導紀錄片《隱形前鋒》(The Invisible Front)[13]。
2020年6月,立陶宛國會的教育與科學委員會提案指定2021年為「尤奧扎斯·盧克沙-道曼塔斯之年」,以紀念尤奧扎斯[14][15]。
爭議
有些人表示曾親眼看到尤奧扎斯參與列圖基斯車庫大屠殺[16][17][18][19][20][21][14],但立陶宛政府堅決否認此一指控[20][22][23]。
參見
延伸閱讀
- Lukša-Daumantas, Juozas. Fighters for Freedom: Lithuanian Partisans Versus the U.S.S.R.. New York: Manyland Books. 1975 [2021-06-23]. ISBN 0-87141-049-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2).
- Lukša, Juozas. Forest Brothers: The Account of an Anti-Soviet Lithuanian Freedom Fighter, 1944–1948. 由Vincė, Laima翻譯. Budapest: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963-9776-37-1.
註釋
- ^ 另外七名游擊隊員分別為:Aleksas Keleris-Tigras、Stumbras、Bonifacas Rutkauskas-Miškinis、Rudaitis、Stasys Gurevičius-Nykštukas、Antanas Marcinonis-Balandis、Antanas Kvedaravičius-Šešanaskadisau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redakcija, „Gyvenimo「. Prisimename išdidžią Suvalkijos Laisvės kovotojų Motiną – Oną Lukšienę | Gyvenimas. [2021-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7) (立陶宛語).
- ^ 2.0 2.1 2021-ieji - Juozo Lukšos metai. [2021-06-24].[失效連結]
- ^ 3.0 3.1 3.2 3.3 3.4 3.5 Daumantas, Juozas. Forest brothers : the account of an anti-Soviet Lithuanian freedom fighter, 1944-1948. Budapest: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1-4416-7906-2. OCLC 693782696.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R. Pauliukaitienė, R. Pauliukaitytė. Juozo Lukšos-Daumanto 100-osioms gimimo metinėms (I). Alkas.lt. 2021-01-21 [2021-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4) (立陶宛語).
- ^ 5.0 5.1 Eidintas, Alfonsas; Kulakauskas, Antanas; Tamošaitis, Mindaugas; Metropolio Vertimai. The history of Lithuania. Vilnius, LT. 2013. ISBN 978-609-437-163-9. OCLC 857282699.
- ^ 6.0 6.1 Dr. Darius Juodis, Dalius Žygelis. Activities of Lithuanian Partisans in the West (PDF). Lithuanian Military Digest. 2019, (12) [2021-06-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6-25).
- ^ Kvietkauskas, Mindaugas. Transitions of Lithuanian Postmodernism: Lithuanian Literature in the Post-Soviet Period. Brill. 2011: 207 [2021-06-23]. ISBN 978-94-012-072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3).
- ^ Šileika, Antanas. New Notes from the Underground: The Partisan War. Lituanus: Lithuanian Quarterly Journal of Arts and Sciences. Fall 2009, 55 (3) [2021-06-23]. ISSN 0024-508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 ^ Misiunas, Romuald J.; Taagepera, Rein. The Baltic States: Years of Dependence, 1940–199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88 [17 October 2020]. ISBN 978-0-520-0822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3).
- ^ Kuprys, Vida. The Making of the Invisible Front. Draugas News: Lithuanian World Wide News in English (Chicago: Lithuanian Catholic Press Society). 15 November 2014 [2021-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6).
- ^ 11.0 11.1 11.2 E. Merkytė. Keturi sūnūs išėjo į mišką…. Alkas.lt. 2012-09-27 [2021-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4) (立陶宛語).
- ^ Laisvės kryžkelės. Apdovanojimai laisvės kovų dalyviams. Bernardinai.lt. 2007-11-26 [2021-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8) (立陶宛語).
- ^ Nematomas frontas [The Invisible Front]. IMDb. [17 Sept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4).
- ^ 14.0 14.1 Liphshiz, Cnaan. In Lithuania, lawmakers want to dedicate 2021 to honoring an alleged perpetrator of Holocaust pogrom. 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 29 June 2020 [16 Jul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 ^ Kukliansky, Faina; Baker, Andrew. Co-Chairs of Goodwill Foundation Send Letter to Parliamentary Speaker on Naming 2021 Year of Lukša-Daumantas. Lithuanian Jewish Community. 2 July 2020 [17 Octo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 ^ Faitelson, Aleks. The Truth and Nothing But the Truth: Jewish Resistance in Lithuania. Jerusalem: Gefen Publishing House. 2006: 33–34 [2021-06-23]. ISBN 978-965-229-364-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3).
- ^ Katz, Dovid. Will Lithuania's Parliament Really Name 2021 for Alleged Participant in LAF's Kaunas Atrocities of June 1941?. Defending History. 29 June 2020 [17 Octo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 ^ Mann, John; Russell, Bob; Bottomley, Peter. EDM 2161: Lithuania and Holocaust Survivors (Motion). UK Parliament. 8 September 2011 [17 Octo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 ^ Melamed, Joseph A. (編). Lithuania: Crime & Punishment (PDF) (報告) 6. Tel Aviv: Association of Lithuanian Jews in Israel. January 1999 [2021-06-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18).
- ^ 20.0 20.1 Lev, David. Lithuania Demands Group Retract Holocaust Report (PDF). Martyrdom & Resistance 38 (4) (Yad Vashem). March 2012: 11. ISSN 0892-157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 November 2014).
- ^ Weinbaum, Laurence. Lithuania picks the wrong man to honour. The Jewish Chronicle. 10 July 2020 [16 Jul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30).
- ^ Plikūnė, Dalia. Zingeris kreipėsi į tarptautinę žydų agentūrą dėl informacijos apie partizaną: tai yra smūgis Lietuvos prestižuiSkaitykite daugiau. Delfi. 22 July 2020 [2021-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5) (立陶宛語).
- ^ Degutis, Darius. Lithuania committed to Holocaust memorial. Haaretz. [17 Octo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