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三民主義觀點與評價

三民主義中華民國國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所提出之政治主張,因此發表以後,雖名列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內容,但亦招來不同年代與各國各方不同之見解與評價。

中華民國政府觀點

為了提倡三民主義,中華民國政府早期在臺灣各大專院校普設三民主義研究所,畢業生多從事高中三民主義教師或是大專院校共同科中華民國憲法教師等職,而三民主義也是大學聯考必考科目之一,然而隨著民主化的開展,各大學為了學術專業以及學生出路考量,三民主義研究所紛紛改名,如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的三民主義研究所均改名為國家發展研究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三民主義研究所則改名為政治學研究所,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則改名為中山及中國大陸研究所等,至今台灣全國各大學已無名為「三民主義研究所」者。中國國民黨將三民主義視為該黨指導思想,該黨籍已故總統蔣中正亦曾著有「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一書,針對三民主義所闕漏之育樂問題,以其觀點作一補充陳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觀點

官方將三民主義寫入教材,重點提到辛亥革命和蔣中正執政時期。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國民黨政府完全背叛了三民主義,對少數民族施行壓迫和同化政策,主張歷史重任落在了中國共產黨肩上。[1]

2003年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上台後在中共中央黨校提出「新三民主義」:「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繫」。[2]

反馬克思主義

吳相湘認為,孫中山雖然發表過「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等言論,但每次講話的場合,都是為息止聯俄容共以後黨內的國共之爭。[3]:1679且民生主義和共產主義在事實上存在區別,如馬克思主義主張消滅私有制,而民生主義不反對私有制,僅反對壟斷造成的貧富懸殊。[3]:1679孫中山在未發表的三民主義講稿修訂本中,將「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改為「民生主義就是用來替代社會主義,又是用來包括社會主義中一切問題的」,表明孫以為民生主義比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更為進步,而不是與其相同的。[3]:1650

楊天石認為,孫中山批判資本主義,但不視其為必須被消滅的對象,也不視其與社會主義無法相容,反而主張調和兩者,把兩者相互借鑑。孫中山儘管說過俄國革命與三民主義「暗中相合」,但孫所指的是「新經濟政策」,而非共產主義。孫中山曾表示:「俄國政府兩年前實行的政策,其原則與方針與我政府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俄國政府的現行政策——新經濟政策,其主要點與應在中國實行的我的《建國方略》如出一轍。」孫中山發現,資本主義有自我調節、發展的功能,有改善工人生活的能力,民生主義是有鑑於此的改良主義。[4]

社會民主主義色彩

1911年12月,中國社會黨主席江亢虎表示:「先生夙昔揭櫫民族、民權、民生三主義。今民族事業,大功垂蕆矣。而民權甫奠基礎,民生猶待設施。先生對此兩主義之主張,於本黨宗旨多不謀而同。至謂平均地權,必宜專徵地稅,尤與黨綱欣合無間。」[5]

1925年,孫中山逝世,日本《大阪朝日新聞》評價:「距今二十年前,能以社會民主主義之新思想改造國家社會者,舍孫氏外無第二人。其在東洋之天地間,更有幾人?中國先覺者之榮冠,自不得不讓諸孫氏獨戴矣。」[6]

1945年,英國保守黨無法解決戰後經濟問題,被選民拋棄,工黨上台執政。傅斯年分析指出:儘管工黨主張礦產國有、交通國有、土地國營、銀行國營,「毫不含糊的是一個溫和社會主義制度」,然而「工黨的社會主義,是不革命性的,因為工黨是個憲政黨,不是革命黨。而且其本身最大力量出自工團,在各種社會主義中最富有保守性,這是使英國工黨永不會與英國共產黨合作的,雖然後者屢次要求入黨。」由此聯繫到中國,便說:「國父中山先生之民生主義,實在是溫和的、合於中國現狀的社會主義。中英國情不同,他們當前要解決的問題是工業,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農民,問題雖不同,而其為溫和的社會主義的方案則同。」並感嘆道:「我平生的理想國,是社會主義與自由並發達的國土。有社會主義而無自由,我住不下去;有自由而無社會主義,我也不要住。」[7]

周陽山指出,匈牙利社會黨改革的方向,乃是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找尋一條「第三道路」,亦即一條中道的路線。這與孫中山當年提出民生主義,又堅持民主原則的民權主義立場,儘管內容不盡相符,但基本道路卻是若合符節的。[8]

姜新立認為,東歐和前蘇聯,都取消了共產主義的中央指令性計畫經濟及社會主義公有制,轉向市場經濟,並允許公有制、私有制並存,與孫中山的民生主義非常接近。[9]

葛永光說,社會主義轉型成溫和的社會民主主義,資本主義也朝中間邁進,似乎大家都在朝「中間路線」前進。三民主義原本就是嘗試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走出一條「中間路線」。[10]

朱言明認為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今日所謂的「第三條路」,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民族平等、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當為二十一世紀人類奮鬥的目標。[11]

黃城也認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在二十世紀發生巧妙的「資本主義向左轉」,以及「社會主義向右轉」之現象。海峽兩岸迄今為止,還是搖擺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兩端,而忘卻孫中山早已提出民生主義的道路,十分令人遺憾。[12]

王振寰指出,所謂第三條路的討論,不是社會主義也非市場資本主義,而是中間路線,使人想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其主張涉及國計民生的產業應該收歸國有,因為它涉及廣大的民眾和社會生活,而其餘的則讓給私人經營的想法。從這點上,三民主義正是現今「第三條路」的原始版本。[13]

李英明認為,孫中山所設計的國家角色,是要以國家和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做有機的結合。社會主義在民生主義中是作為體現國家維繫管制市場的政策、手段而存在的,社會主義與市場是可以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的。[14]

中國社會民主黨主席劉國凱認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即「中國版的社會民主主義」[15]。著名民運人士楊天水總結說:「中山主義,具有資本主義的性質,但是避免了自由競爭時代資本主義的缺點;也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但是拒絕了社會主義思潮中的真正的空想派的馬列主義的一黨專政和公有制的危害無窮的思路。可以說,中山主義是一種民主社會主義。」[16]學者王炯華指出:「同盟會成立前夕,孫中山已具有明顯的社會民主主義傾向。」《民報》成立後更揭櫫其民生主義大旗,就土地問題與梁啓超展開論戰。「中國國民黨之社會民主黨性質尤其體現其在台灣的實踐」,「中國國民黨在台灣還實行節制資本的既定方針,著力發展中小企業,注意防止貧富懸殊;注意勞動保護和醫療、救濟等社會福利事業。」[17]

福利國家思想

2003年8月,以關懷弱勢族群,訴求社會公平正義而成立的「泛紫」聯盟,其召集人簡錫堦強調憲法「確保人民的生存權與社會權」的重要性。他說:「在目前的憲法中,繼承了孫文學說中傾向社會主義的部份遺產,包括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公用事業國家專營、實施社會保險制度、推行衛生保健與公醫制度、推行義務教育等等。但眼前政府的政策卻是背道而馳,有違憲之嫌。」[18]

中央研究院院士許倬雲認為,「中國國民黨最有價值的『黨產』,乃是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其中民生主義部分,尤為孫氏超越時代的卓見;社會福利國家尚未出現之時,孫氏已提出了以國家公權力,推行社會福利。」[19]

註釋

  1. ^ 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好完善好落實好. [2015-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 ^ 新三民主義[永久失效連結],四川大政網
  3. ^ 3.0 3.1 3.2 吳相湘. 孙逸仙先生传. 遠東圖書. 1982. 
  4. ^ 楊天石. 师其意不用其法——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二题.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2022-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5). 
  5. ^ 江亢虎:《中國社會黨歡迎孫中山君辭》(1911年12月);汪佩偉:《江亢虎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第118頁。
  6. ^ 伍達光. 孫中山評論集 1926年5月. 國民書局. : 4. 
  7. ^ 歐陽哲生《傅斯年一生志業研究》第118-119頁,秀威資訊2014年版
  8. ^ 周陽山(1991):《轉變中的共黨世界》。台北:遠流。
  9. ^ 姜新立(1998):<由共產主義到後共產主義>,陳俊明編《挑戰與重構—中山先生思想與當代社會思潮的對話》,頁1-61。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
  10. ^ 葛永光(2002):<三民主義的新中間路線>,《第五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5-300。台北:國父紀念館。
  11. ^ 朱言明(2001):<二十世紀思潮之研究>,《國父紀念館館刊》,第七期,頁43-44。
  12. ^ 黃城(2002):<孫中山思想與二十世紀中國的教訓>,《第五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23-530。台北:國父紀念館。
  13. ^ 王振寰(2001):<評張晉芬著<臺灣公營事業民營化:經濟迷思的批判>>,《台灣社會學》,第二期,頁324-328。
  14. ^ 李英明(1998):<民族主義到世界體系:從孫中山到中共>,陳俊明編《挑戰與重構-中山先生思想與當代社會思潮的對話》,頁69-96。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
  15. ^ 劉國凱. 《歷史潮流:社會民主主義》. 
  16. ^ 楊天水. 中山主义的遗产——纪念辛亥革命. 獨立中文筆會. [202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3). 
  17. ^ 王炯華:略論中國國民黨之社會民主黨性質(摘自: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15-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2). 
  18. ^ 簡錫堦,中國時報,2003.11.25
  19. ^ 許倬雲,中國時報,2004.1.5: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