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王出鎮
宗王出鎮是魏晉南北朝、隋朝以及元朝時期朝廷派遣同姓諸侯王前往地方掌管軍政大權的制度。
早在曹魏末年,司馬炎就派遣同姓宗族擔任地方都督。西晉建立後,司馬炎有感於曹魏宗室衰弱,政權被司馬家族輕易奪取[1],在其統治末年,派遣同姓諸侯王出任各地的都督,例如秦王司馬柬都督關中,楚王司馬瑋都督荊州、淮南王司馬允都督江、揚二州、汝南王司馬亮都督豫州。晉惠帝即位後,梁王司馬肜、趙王司馬倫、河間王司馬顒先後出鎮關中,成都王司馬穎出鎮鄴。結果出鎮地方的諸侯王利用手中的軍政權力互相攻訐,釀成了八王之亂[2]。但出鎮江東的司馬睿在晉愍帝被俘虜後在江東稱帝,延續晉朝的統治,這是宗王出鎮的積極一面[3]。
東晉時期,門閥勢力強盛,地方軍政大權反被門閥把持。例如荊州僅在東晉末年才由司馬家族的司馬休之控制[4]。劉裕掌握東晉政權消滅司馬休之後,再次派遣大量同姓宗族出鎮地方,這一舉措一直沿用至劉宋建國後[5]。
北周末年,大權旁落外戚楊堅手中。尉遲迥深感北周危難,於是發動叛亂反對楊堅,但最終被韋孝寬平定。之後楊堅讓世子楊勇出任洛州總管。楊堅在奪取北周建立隋朝後,同樣認為北周因宗室勢弱導致覆滅,於是派遣諸侯王前往地方執掌地方軍權。開皇元年(581年),任命晉王楊廣為并州總管。開皇二年(582年),楊堅任命秦王楊俊領關東兵,蜀王楊秀總管二十四州軍事[6]。
元朝建立後,忽必烈恢復前代的宗王出鎮制度,派遣北平王那木罕、寧遠王闊闊出出鎮漠北,安西王忙哥剌出鎮京兆及察罕腦兒,西平王奧魯赤出鎮吐蕃,雲南王忽哥赤出鎮雲南。脫歡、阿只吉、朮伯、甘麻剌、鐵穆耳等分別出鎮江淮、河西、漠北、遼東[7]。
參考資料
- ^ 《江苏通史 魏晋南北朝卷》. 許輝,邱敏主編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12 第75頁.
- ^ 《中国袖珍百科全书 中国历史卷》. 李學文編 北京:長城出版社 2001 第3763頁.
- ^ 《两晋宗室制度研究》. 張興成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第346頁.
- ^ 《湖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牟發鬆著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 第180頁.
- ^ 《魏晋南朝宗王问题研究》. 魯力著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3 第125頁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3 第125頁.
- ^ 《山西通史 卷3 隋唐五代卷》. 劉澤民等主編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 第11頁.
- ^ 《元代分封制度研究》. 李治安著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2 第1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