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汴洛語音
研究材料
宋朝官方先後修過幾本韻書,但這些韻書都承襲《切韻》的系統,極少反映當時實際語音。要準確構擬宋代音系,主要材料來源於邵雍的《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和宋朝詞人的用韻情況,尤其是邵雍的音系和《切韻》、《廣韻》所反映的音系不同,卻能和北宋汴洛人士邵雍、程顥、程頤等人的詩文用韻兩相吻合。《皇極經世書》用圖表來歸類口語的語音,聲母的圖叫做音圖,韻母的圖叫做聲圖。但該書有濃厚的象數學色彩,用天地來比附語音的聲韻,增加了研究的困難。
聲母
音類 不送氣清塞音、塞擦音 送氣清塞音、塞擦音 鼻音 清擦音 濁擦音、邊音 重唇音 p pʰ m 輕唇音 ɱ f v 舌音 t tʰ n l 齒頭音 ts tsʰ s 正齒音 tʃ tʃʰ ȵ ʃ 牙喉音 k kʰ ŋ x ɣ
音類 不送氣清塞音、塞擦音 送氣清塞音、塞擦音 濁塞音、塞擦音 清擦音 濁擦音 鼻音 邊音 重唇音 p pʰ b m 輕唇音 f v ɱ 舌頭音 t tʰ d n l 舌上音 ȶ ȶʰ ȡ 正齒音 tɕ tɕʰ dʑ ɕ ʑ ȵ 齒頭音 ts tsʰ dz s z 牙、喉音 k kʰ g x ɣ ŋ 喉音 ʔ
兩人構擬的主要區別在於:
- 《聲音唱和圖》中,同一部位的塞音、塞擦音分為四套,如「卜、步、普、旁」。周祖謨認為對應的音值是p、p、pʰ、pʰ,只是邵雍墨守舊說,把原來屬「並」母的「步」、「旁」仍列維濁音[1]:591。李榮則認為對應的音值是p、b、pʰ、bʱ,其中b和bʱ的區別不辨義,是兩個音位變體[2]:170。
- 同理,原圖中同一部位的擦音分為清濁兩套,周祖謨認為已經並為一套,而李榮分列兩套。
- 原圖中有獨立的舌上音。周祖謨的構擬中,舌上音已經和正齒音合併。
- 原圖中,次濁聲母(鼻音和邊音)分兩套,一套配上聲,一套配平、去、入三聲。周祖謨的構擬中,輕唇部位分為相配的ɱ和v,牙喉部位分為相配的ŋ和ɣ,其他部位只有一套。李榮的構擬中,次濁聲母只有一套,但有兩個音位變體,平去入三聲字帶濁流,上聲字聲門緊縮,不帶濁流[2]:171。
全濁聲母清化
宋代音系比唐代音系進一步簡化了,在一些重要的特點,已經有了早期官話的雛形。其中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中古漢語的全濁音全部清化成相應的清音。在邵雍的音圖上,全濁音分成兩類,稱為「火」的一類,排在不送氣清音的下面,稱為「石」的一類,排在送氣清音的下面。分類的情形,和現代普通話一樣,平聲屬於送氣的一類,仄聲屬於不送氣的一類。因此,中古漢語三組對立的格局,就變成只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對立了。[3]
例字 | 中古漢語聲母 | 中古漢語聲調 | 平仄 | 《皇極經世書》歸類 | 宋代音系聲母 | 現代普通話聲母 |
---|---|---|---|---|---|---|
近 | g | 上 | 仄 | 火 | k | ʨ |
乾 | g | 平 | 平 | 石 | kʰ | ʨʰ |
步 | b | 去 | 仄 | 火 | p | p |
旁 | b | 平 | 平 | 石 | pʰ | pʰ |
另外中古漢語的微母從鼻音m(可能經過短暫的ɱ階段)變成擦音v,排在同部位的f下面。[4]
韻母
a ia ua ɿ/ʅ[注 3] i ui u y ai uai uǝi au iau (uau) ou iou an ian uan yan ǝn iǝn uǝn yǝn aŋ iaŋ uaŋ ǝŋ iǝŋ uǝŋ iuǝŋ uŋ yŋ am iam im aʔ iaʔ uaʔ yaʔ ɿʔ/ʅʔ iʔ uʔ yʔ ǝʔ iǝʔ uǝʔ yǝʔ ɔʔ iɔʔ uɔʔ yɔʔ eiʔ ueiʔ ap iap (uap) ip (iup)
在邵雍的聲圖上,入聲字不是配鼻音結尾的陽聲字,而是配元音結尾的陰聲字,例如「舌」字,不和「千典旦」一組,而是和「多可個」一組,「六」字不和「宮孔眾」一組,而和「牛斗奏」一組。只有以-p結尾的「十」、「妾」等字和-m結尾的字排在一起(但是自成一組)。這說明中古漢語的-t、-k韻尾都脫落了,可能弱化成喉塞音ʔ,也可能變成i、u,只有-p韻尾保存下來。
另外音圖的「開發收閉」大致相當於韻圖的一二三四等,「自思寺」三字不排在有i介音的「收」列下而排在無介音的開列下,可見這類字韻母已經變成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