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林
《字林》(c. 350)共七卷,晉人呂忱撰。其中共有12824個字頭,依《說文》540部首系統為順序。在漢語辭書學史上,《字林》是僅次於《說文解字》(121;9353字)和《玉篇》(c. 543;12158字)的辭書。
字林 | |||||||||||||||||||||||||
字面意思 | character forest | ||||||||||||||||||||||||
---|---|---|---|---|---|---|---|---|---|---|---|---|---|---|---|---|---|---|---|---|---|---|---|---|---|
| |||||||||||||||||||||||||
韓語名稱 | |||||||||||||||||||||||||
諺文 | 字林 | ||||||||||||||||||||||||
漢字 | 자림 | ||||||||||||||||||||||||
| |||||||||||||||||||||||||
日語名稱 | |||||||||||||||||||||||||
漢字 | 字林 | ||||||||||||||||||||||||
|
文本
呂忱編《字林》本是《說文解字》的增補,增加了3千餘個不常用字和異體字。Yong & Peng將《字林》描述為「比《說文》更有影響力的字典。[1]:186
呂忱的弟弟呂靜也是辭書學家,編寫了《韻集》。除他們編寫的辭書以外,我們對兄弟二人知之甚少。
日本幾部國語辭典也以「林」起名,如《大辭林》(1988)和《大漢語林》(1992)。
歷史
《字林》在南北朝時期很流行,當時「中國辭書進入到了探索與發展的階段。新的辭書類型越來越多,格式與風格上的探索有待突破。」[1]:275
江式是北魏知名書法家、金石學家,《魏書·江式傳》(554)提及了他的《論書表》(514),其中江式提到《字林》。義陽王石鑒(r. 349–350)被封於任城郡(今日兗州區),呂忱獻《字林》6卷。
晉世義陽王典詞令任城呂忱表上《字林》六卷,尋其況趣,附托許慎《說文》。而按偶章句,隱別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隸,不差篆意。[2]:186
總體而言,《字林》循《說文解字》給小篆字頭和隸書釋義的形式。
北齊學者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581)批評了《字林》的注音。
《隋書·潘徽傳》(636)批評了《倉頡篇》、《急就章》、《說文解字》和《字林》,讚美了《聲類》和《韻集》:
且文訛篆隸,音謬楚夏,《三蒼》、《急就》之流,微存章句,《說文》、《字林》之屬,唯別體形。至於尋聲推韻,良為疑混,酌古會今,未臻功要。末有李登《聲類》、呂靜《韻集》,始判清濁,才分宮羽,而全無引據,過傷淺局,詩賦所須,卒難為用。(76)[2]:161
《隋書·藝文志》也載呂忱《字林》7卷,吳恭曾《字林音義》5卷。
直到唐朝,《字林》「地位和《說文解字》一樣重要」,但稍後亡佚。[3]顏元孫(?-732)撰《干祿字書》,即用《字林》為定正體的標準。
中唐封演《封氏聞見記》(c. 770):「晉呂忱撰《字林》七卷,亦五百四十部,凡一萬二千八百二十四字。」(2[4]:244)。所有《說文解字》系字典中,呂忱的最有用。
最後一版《字林》在元朝之前佚失,《宋史·禮五》(1343)只提到了一次《字林》,是在一次對車的種類的討論中,引《字林》稱𫐌車有帷幔無轅,而輜車有轅。
清朝學者從各傳世文獻中搜集到《字林》引語和一些《字林》殘卷。如《康熙字典》(1716)引其注釋和讀音180餘次。任大樁(1738–1789)編8卷《字林考逸》15000餘字,稱「《字林》實承《說文》之緒,開《玉篇》之先」。陶方琦(1845–1884)編《字林考逸補本》。
參考
- ^ 1.0 1.1 Yong & Peng 2008.
- ^ 2.0 2.1 Tr. Yong & Peng 2008.
- ^ McNair, Amy (1995), "Public Values in Calligraphy and Orthography in the Tang Dynasty", Monumenta Serica 43:263–278.
- ^ cf. Yong & Peng 2008.
閱讀更多
- Yip, Po-ching (2000), The Chinese Lexicon: A Comprehensive Survey, Psychology Press.
外部連結
- 《字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hinaknow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