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頓·貝克

奧爾頓·貝克(Alton L. Becker,1932年4月6日—2011年11月15日)是一位美國語言學家,以其對緬甸語及其他東南亞語言的研究而聞名,當中包括馬來西亞語爪哇語古爪哇語英語Kawi language。他於1968年至1986年間為密西根大學的語言學教授。貝克在語文學修辭學民族誌研究都有出版不同的研究。他與楊理查英語Richard E. Young肯尼斯·派克英語Kenneth L. Pike寫的《修辭學:發現與轉變》(Rhetoric: Discovery and Change)是一本富有影響力的大學寫作課本,當中提出了使用羅哲斯爭論英語Rogerian argument來溝通和研究[1]亞洲研究協會每年皆會頒發奧爾頓·貝克獎以記念其對東南亞語言研究的貢獻[2]

奧爾頓·貝克
Alton Lewis (Pete) Becker
出生1932年4月6日
門羅
逝世2011年11月15日(2011歲—11—15)(79歲)
密西根州
居住地安娜堡
國籍美國
母校密西根大學
知名於翻譯語文學修辭學東南亞語言英語Southeast Asian languages語言人類學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語言學語文學人類學
機構金保沙大學、康乃狄克大學里彭學院密西根大學
論文A Generative Description of the English Subject Tagmemes(1967)
博士導師肯尼斯·派克英語Kenneth L. Pike

生平

貝克於密西根州門羅出生。於底特律他經常欣賞爵士樂表演,亦開展了對皮划艇的興趣。貝克於密西根大學修讀英語文學,並於1954年取得學士學位。他於1953年與猶迪·阿曼英語Judith Becker結婚,及後到康乃狄克大學就讀並於1956年取得碩士學位及開始其教學生涯。1958至1961年間,他與家人搬往緬甸東枝居住並在當地工作,期間次子亦於當地出生。緬甸期間,貝克按富布賴特計劃在金保沙大學教授英語[3]。他指在緬甸的經驗令他的學術研究方向由英國文學轉至語言學。1969年他再次回到東南亞,並於瑪琅大學英語Universitas Negeri Malang教授語言學兩年。

學術生涯

貝克在1961至1986年間於密西根大學教導學生。1961至1968年間,他於肯尼斯·派克英語Kenneth L. Pike的指導下研究,同時亦於該大學教授英語。他在1968年加入該校語言學系成為助理教授,並於1974年晉升為教授。他教授的《語言與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特別受歡迎[3]。貝克作為皮影偶手英語puppeteer與校內的嘉美蘭一同表演[4]。其有關哇揚皮影偶戲的論文獲評甚佳[5]:4。他有關皮影偶戲的知識論論文中指皮影偶戲恰到好處地分別有視覺、音樂及言語各方面都有提供,令其能使更多人欣賞,而該論文亦使皮影偶戲能聯繫到非印尼人的觀眾[6]。同時,語言學家亦能欣賞皮影偶手的語言能力,例如其會同時使用古老和現代語言,亦會使用爪哇語印尼語,使皮影偶戲能同時表演出過去與現代[6]

貝克就其學術貢獻多次獲嘉獎。他於1972至1975年間為密西根大學南亞與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3]。1975至1978年間則是密西根院士學會資深院士[7]。1981至1982年間則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駐校學者[8]。他在1995年獲頒密西根出版書獎[9]。1996年的一次語言學會議則以其命名以表揚其貢獻:「The Notion of Person: A Conference to Honor the Work of Alton L. Becker」[10][11]。他的著作對符號學修辭學與溝通的民族誌研究都富有影響力[12]。貝克死後,亞洲研究協會設立了東南亞文化協會奧爾頓·貝克東南亞文學翻譯獎以作記念[2]

出版書籍與論文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 Young, R. E.; Becker, Alton L.; Pike, Kenneth L. Rhetoric: Discovery and Chang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70. 
  2. ^ 2.0 2.1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 L. Becker Prize Recipients, [2020-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3. ^ 3.0 3.1 3.2 http://www.lib.umich.edu/faculty-history/faculty/alton-pete-becker/memoi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ed 2014-01
  4.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Gamelan Ensemble Concert Programs: 1967–2005, http://www-personal.umich.edu/~vhflaig/project/concerts.ht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ed February 2014
  5. ^ Jennifer Lindsay, Between Tongues: Translation And/Of/In Performance in Asia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2006)
  6. ^ 6.0 6.1 Becker, Alton L., Aram Yengoyan and Alton L. Becker , 編, Text-Building, Epistemology, and Aesthetics in the Javanese Shadow Theatre, Norwood, NJ: ABLEX, 1979.  |booktitle=被忽略 (幫助)
  7. ^ "Senior Fellows," Michigan Society of Fellows, [2020-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6) 
  8. ^ "Community of Scholars Profile," Princeto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2020-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4) 
  9. ^ Citation fro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ed 2014-01
  10. ^ Conference Announcement: The Notion of a Person, [2020-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6) 
  11. ^ Conference Schedule February 1996: Linguistics & Related Topics, [2020-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2. ^ List of publications from SI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ed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