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定之治
1161年-1189年 | |
君主 | 金世宗 |
---|
背景
金朝政治改革
金人入主中原前實施勃極烈制度和集行政、軍事、生產為一體的猛安謀克制。金人入主中原後,開始著手政治制度改革。
1134年,金太宗決定開始政治制度改革。[1]1136年,完顏宗磐、完顏宗干和完顏宗翰三人共同總管政府機構,「並領三省事」。1138年,開始實施「天眷新制」,即在中央設置尚書、中書、門下三省,以三省六部製取代勃極烈制度。[2]同年,改燕京樞密院為行台尚書省,全面實行漢官制度,制定禮儀。從而結束了先前沿襲遼朝的南北面官雙重體制並存的局面,金朝的政治體制實現了一元化,實行單一的漢法制度。1156年,海陵王完顏亮對三省六部制進行改革,廢除中書省、門下省,僅保留尚書省總管政務,進一步集中了皇權。[3]
有觀點認為,金朝中央官制改革適應了漢地統治,迅速完成了中央集權化的轉變,是大定之治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4]
稅制改革
初期,女真政權的稅制主要為牛具稅。「牛頭稅即牛具稅,猛安謀克部女直戶所輸之稅也。其制每耒牛三頭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頃四畝有奇,歲輸粟大約不過一石,官民占田無過四十具。……(天會)四年詔內地諸路,每牛一具賦稅五斗,為定製。「[5]入主中原後的1145年,金朝實行「計口授田」制度,即以人丁為標準授田,類似於均田制。[6]
農業發展
金朝鼓勵墾荒種植,規定凡開墾荒地或黃河灘地者,均可減免賦稅。中原地區的生產技術與生產工具傳入今東北地區。金朝中葉時,河北、山東等地已「寸土悉墾」。[4][7]據記載,北宋神宗時期北方墾田數為1602978頃,較金代河南墾田數少307000餘頃。[8][9]表明金朝耕地面積可能已超過北宋時期。
民族關係
金世宗上位前,金朝的民族關係已有一定緩和。金朝推行漢化政策,「還燕人田業」,減輕了對漢人的壓迫。女真人說漢語,改漢姓,並與漢人通婚。大定初年時,金朝戶數已達三百餘萬。[10]
政治
吏治
大定二年(1162年),金世宗修訂官制,增設更多官職,以尚書令、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為宰相官,左右丞、參知政事為執政官,分散宰相權力,進一步集中皇權。金世宗重用科舉出身的官員,改變先前民族、資歷為重的用人條件。[11]金世宗經常交換中央與地方的官員,規定官員應憑政績升遷,並確定官員在六十歲後可辭官退休。[4]
律法
大定時期,金朝律法在金世宗主持下進一步修改完善。[12]
人口
經濟
1168年起,下令保護馬、牛,禁止宰殺,禁止商賈和舟車使用馬匹。又規定對群牧官、群牧人等按牲畜滋息損耗給予賞罰。經常派出官員核實牲畜數字,發現短缺就處分官吏,由放牧人賠償。對一般民戶飼養的牲畜,登記數額,按貧富造簿籍,有戰事,就按籍徵調,避免徵調時出現貧富不均的現象。對各部族的羊和馬,規定製度,禁止官府隨意強取。[13]為改變賦役不均現象,1164年,完顏雍下令分路通檢天下物力。次年,頒布「通檢地土等第稅法」,統一各路標準,輕重不均的現象始有所改變。[14]
文化
金朝文化此時已發展到較高水平。學者董錫玖評價,「大定以後,其文筆雄健,直繼北宋諸賢」。[15]
儒學
金世宗大力尊孔崇儒,修孔廟與廟學,推崇《尚書》、《孟子》。[16]京師設有女真國子學,各路設女真府學,科舉依舊以經書為標準,儒學得以傳播。
女真語
大定時期,設立女真進士科以升擢選官,僅允許女真人用女真語參加,與詞賦進士區別在於,詞賦進士科包含策論與詞賦,而女真進士科僅考策論。[17]
民族關係
大定之治時期,金朝繼續推行「女真為本」的的民族政策,對於漢族和契丹族的歧視依舊存在。金世宗極力維護女真的文化習俗,防止女真人被全盤漢化。[19]
女真族出身的尚書右丞唐括安禮曾向金世宗進諫,希望金世宗撤回之前將應徵入伍的漢人的農田分配給女真人的命令,「猛安人與漢戶,今皆一家,彼耕此種,皆是國人,即日簽軍,恐妨農作。」金世宗回應:
「朕謂卿有知識,每事專效漢人,若無事之際可務農作,度宋人之意且起爭端,國家有事,農作奚暇?……所謂一家者皆一類也,女直、漢人,其實則二。朕即位東京,契丹、漢人皆不往,惟女直人偕來,此可謂一類乎? 「朕夙夜思念,使太祖皇帝功業不墜,傳及萬世,女直人物力不困。卿等悉之。」[20]
外交
與宋的關係
完顏雍即位後,為應對契丹族叛亂,對南宋採取守勢。他向南宋聲明「南侵是完顏亮的錯誤」,並表示希望能繼續按照紹興和議行事。契丹叛亂被平息後,完顏雍重新對南宋採取強硬態度,擊潰四川、陝西一帶的宋軍,並逐步重新控制了靖康之變後南宋通過反攻收回的領土。1163年,金朝擊退宋孝宗發起的隆興北伐,並與宋訂立隆興和議,改宋向金稱臣為稱叔,將歲貢改稱歲幣,並減少十萬。[21]
與蒙古的關係
金朝為了穩固漠北地區,採取聯合部落去壓制想要崛起的部落,並且多次派兵減丁、掠奪,這使得部分漠北部落敵視金朝。[22]
與西夏的關係
1170年,西夏發生任得敬分國事件,西夏仁宗李仁孝為任得敬求封,完顏雍認為是權臣逼奪,非西夏王本意,沒有同意,並在賜給李仁孝的詔書中說: 「自我國家戡定中原,懷柔西土,始則畫疆於乃父,繼而錫命於爾躬,恩厚一方,年垂三紀,藩臣之禮既務踐修,先業所傳亦當固守」。[23]1170年8月,任得敬企圖與宋朝聯合進攻金朝,隨後消息洩露,任得敬最終被殺。[24]
與高麗的關係
金對高麗為藩屬關係。1170年,高麗武人鄭仲夫、李義方等發動叛亂,廢國王王晛(高麗毅宗),另立翼陽公王晧(高麗明宗),建立武人政權。高麗將此通報完顏雍,請求金冊封王皓。完顏雍初拒絕冊封,而後對高麗叛亂轉為不干涉態度,最終事實上默認了王皓的高麗王地位。[25]1172年5月,金朝使節烏古論仲榮、張享攜詔至高麗,冊封明宗王皓為開府儀同三司、高麗國王。[26][27]1174年,高麗西京留守趙位寵起兵反對新立的武人政權,並上表金朝,告知完顏雍高麗毅宗遇害的事實,並「請以慈悲嶺以西,鴨綠江以東四十餘城內附」,遭到金世宗拒絕。金世宗還命將趙位寵使者遣送回高麗朝廷。[28]趙位寵叛亂最終失敗。
與越南(李朝)的關係
評價
正面評價
《金史·世宗紀》對大定之治持較高評價,並將金世宗稱為「小堯舜」:「當此之時,群臣守職,上下相安,家給人足,倉廩有餘,刑部歲斷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號稱『小堯舜』,此其效驗也。」[30]
劉祁:「世宗天資仁厚,善於守成,又躬自儉約以養育士庶,故大定三十年幾致太平。所用多敦樸謹厚之士,故石琚輩為相,不煩擾,不更張,偃息干戈,修崇學校,議者以為有漢文景風。此所以基明昌、承安之盛也。」[31]
負面評價
朱熹總體上對大定之治持負面態度,認為其有偶然成分:「他能尊行堯舜之道,要做大堯舜也由他。」「他豈變夷狄之風?恐只是天資高,偶合仁政耳!」[33]
參考文獻
- ^ 「初改定製度,詔中外。」——《金史》卷三《太宗本紀》,第65頁。
- ^ 《金史》 78. : 1779.
- ^ 李錫厚. 《辽金西夏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ISBN 978-7-208-13329-7.
- ^ 4.0 4.1 4.2 樓旭青. “大定之治”何以出现?. 歷史教學. 2022年第一期, (878): 68.
- ^ 《金史》 47. : 1062–1063.
- ^ 張博泉. 《金代经济史略》. 瀋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1.
- ^ 程民生. 试论金元时期北方的经济. 史學月刊. 2003年第三期.
- ^ 《文献通考》 4.
- ^ 禾女. 金代农业技术初探. 中國農史. 1989年第三期.
- ^ 10.0 10.1 《金史》 46. : 1035.
- ^ 《金史》 61. : 1135.
- ^ 《金史》 6. : 125.
- ^ 蔡美彪. 《中国通史‧第四编宋辽金元时期》.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 人教网. www.pep.com.cn. [2022-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7).
- ^ 董錫玖. 《中国舞蹈史》(宋辽金西夏元部分).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4.
- ^ 《中国文明史‧宋辽金时期‧金代》. : 1865–1883.
- ^ 金代女真进士科-知网文化. wh.cnki.net. [2022-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4).
- ^ China Under Jurchen Rule: Essays on Chin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History - Hoyt Cleveland Tillman, Stephen H. West - Google Books. web.archive.org. 2020-08-04 [2022-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4.
- ^ 張博泉. 《金史简编》.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4: 223–231.
- ^ 《金史》 88.
- ^ 時濤,宋岩.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46——金朝金世宗完颜雍》. 中國長安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10700873.
- ^ 《中国文明史‧宋辽金时期‧金代》. : 1727–1731.
- ^ 《金史·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七十二·外國上·西夏》
- ^ 《金史·卷第一百三十四‧西夏》
- ^ 《高麗史》卷九九,列傳第一二,《諸臣傳·庾應圭》
- ^ 《金史》卷一三五,列傳第七三,《外國傳·高麗》
- ^ 《高麗史》卷一九,世家第一九,《明宗世家一》
- ^ 《金史·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外國下·高麗 》
- ^ 潘清簡等《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五,政隆寶應六年八月條。
- ^ 《金史·本紀第八·世宗下》
- ^ 辽金元诗歌史论. [2022-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2).
- ^ 耶律楚材与元初儒学的兴盛. [2022-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1).
- ^ 《朱子语类》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