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都市計劃
大上海都市計劃是上海市政府於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為指導戰後城市建設組織編制的城市總體規劃,為上海結束租界歷史之後,首次編制的上海市完整的城市總體規劃,也是中國編制的第一部現代總體規劃[1]。本計劃從1945年10月開始到1949年6月編制,共歷經三稿編制,其中三稿是在中國共產黨占領上海之後完成,1950年7月經上海市市長陳毅批准刊印,書內彩色表現圖於文化大革命期間遭毀。2014年6月27日,同濟大學出版社和上海市都市計畫設計研究院聯合出版《大上海都市計劃》,分為影印版和整編版[2]。
編制過程
1945年10月,本計劃開始編制,由上海市工務局召集專家召開技術座談會,討論都市計劃工作,並於1946年1月設立技術顧問委員會;3月,成立都市計劃小組;1946年8月,正式成立上海市都市計劃委員會。計劃委員會由時任上海市市長吳國楨兼任「上海市都市計劃委員會主任委員」,工務局局長趙祖康任「當然委員兼執行秘書」,並聘任18個委員和8個委員。下轄科組共有7個,分別是土地組、交通組、區劃組、房屋組、衛生組、公用組和財務組。此外還設有「上海市工務局技術顧問委員會都市計劃小組研究會」和「上海市都市計劃總圖草案」製作組[3]。
初稿於1946年6月擬成,1946年12月編印;1947年5月擬成二稿,1948年2月編印二稿[4];二稿完成後的兩年中,因缺乏聯繫,使總圖設計工作陷於停頓狀態[5]:下:511,1949年3月23日,趙祖康邀請德國建築師鮑立克、程世撫、鍾耀華、金經昌等座談,要求他們從速編制上海市都市計劃總圖三稿。鮑氏等4人在5月基本完成《大上海都市計劃三稿初期草圖》及說明書。5月27日,中國共產黨占領上海,趙祖康在徵得陳毅批准後,繼續編制三稿,6月6日完成《大上海都市計劃總圖三稿初期草案》[6],最終1950年7月經陳毅批准刊印。趙祖康等4人在三稿結尾「書後」一章說道[5]:下:511:
“ | 上海都市計劃總圖自一九四七年五月完成二稿以後,曾經開過很多次會議來商討。並徵詢各方意見。兩年來個別進行中的研究工作,雖有相當成果,但因缺乏聯繫,總圖設計工作逐陷於停頓狀態。今年三月二十三日執行秘書趙祖康先生負成筆者四人從速設計繪製總圖三稿。於五月二十四日完成至現在階段。本市解放後,即開始草擬說明。本圖能克服許多困難進行至現在階段,端賴姚世濂組長熱心協助和鼓勵。本圖港口地位,客流系參照韓布葛林榮向兩君建議,人口數字,參照吳之翰網正本兩君的先後估計。公共建築方面,會徵詢顧培恂君意見,繪圖計算方面,承高言潔,張迺華,沈兆鈴,金澤芳,唐暢園,吳信忠諸君熱心幫忙,僅一併表示謝意,本圖倉促繪製,缺點甚多,尚待改進。 | ” |
——鮑立克、鍾耀華、程世撫、金經昌,《上海市都市計劃總圖三稿初期草案說明》,書後 |
內容
計劃分為三稿,其中每稿的涉及範圍並不完全相同。一稿對人口預測、土地使用、交通和公用事業作了基本的概況介紹和規劃準則。二稿對這些內容進行細化。三稿為最短的一篇,僅有4章,進一步細化修改調整[5]:上:15。除了正文之外,還製作了《大上海都市計劃研究報告》,分為十個專題,包括鐵路、港口、綠地等系統性規劃和準則。原先初稿中規劃範圍為上海市及周邊地區,編制初稿完後市政府明確市界以外地帶不再考慮,因此三稿中只考慮上海地區規劃[7]。
該計劃採用當時國際上較新的理論,如田園城市、有機疏散、衛星城鎮、鄰里單位、區域規劃,以及功能分區的布局結構、道路分級的交通系統、調查分析的編制方法、嚴格詳盡的控制指標都在這部規劃中得到體現,標誌著現代主義都市計畫理論和編制模式在上海基本確立[8]。
初稿在基本準則一章中,確定上海為一港埠都市,亦將為全國最大工商業中心之一[5]:下:17。
人口預測
人口方面將1885年-1935年之人口增加數字,用複利公式計算求得平均增長率再以1946年人口數字為起點,求得曲線,推知上海市在2000年人口約為1500萬人,而25年後的人口應為700萬。當時上海市面積為893km²,以全市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1萬人計算,推算本市最高人口容量應為700萬人,對於過剩人口的處理則通過建立衛星城鎮疏散[5]:下:17。
200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上海常住人口為1674萬,與預測相差約為174萬[9]。
土地使用
在土地方面對於建立衛星城鎮方面提出將城市由小到大規劃,依照功能分區分為小單位、中級單位、市鎮單位、市區單位、市區本部和大上海區域。按照鄰里單位的概念,規定住處與工作地點距離須在30分鐘步程內;學生上學道路須在15分鐘步程內;各個劃分上的「小單位」須設有日用品和食物商店並在步程10分鐘之內;在市區及綠化帶內須有遊憩場所及設備,須在步程30分鐘內;行政機構須在住宅步程45分鐘距離內[5]:下:20。並在建成區外圍興建寬度0.5km到1km的綠地帶環繞,分離市區和新市區,防止市區帶狀發展,建議在這些綠地帶內建立自行車帶、公園、運動產甚至發展農業[5]:下:22。
三稿內將上海市分為11個區,包括淞場、蘊藻、殷江、真南、蒲虹、莘寶、曹塘、閔馬、高陸、涇斯、周盛,各區彼此間用綠地隔離,區內居民一切日常生活需要均能在區內求得。合計居住面積190.4km²、商業面積11.7km²、工業面積80km²、交通面積51.8km²、城鎮面積及綠地之和面積333.9km²、綠地面積188km²、規劃總面積521.9km²[5]:下:502。
此外還對各種產業用地進行計算,並對住宅樣式和住宅與住宅間的距離進行統一規定[5]:下:492-501。
交通運輸
碼頭方面,建議將碼頭集中在吳淞蘊藻浜口,總面積達19平方公里,將來年吞吐量1億噸[5]:下:94。為了碼頭需要,建議在乍浦和黃浦江見開闢運河[5]:下:91[5]:下:31,若要設立自貿區則在乍浦設立[5]:下:31,漁業碼頭建議在金山設立,以供給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利用接連乍浦港的設備,近期則在吳淞港區建立漁港[5]:下:92[10]。
鐵路規劃三條貨運線,將京滬、滬杭線改為雙軌[5]:下:31。客運以上海北站為總站,與規劃中的電車結合,成為遠近程交通的中點[5]:下:507。市鎮鐵路系統設立6條輻射線(詳見上海地鐵歷史)[5]:下:98,將市區內各個鐵路進行高架化,在近期採用柴油電力或柴油車頭[5]:下:100。
區域公路規劃6條公路:1號公路由吳淞港經蘊藻浜、南翔、松江而到乍浦,繞過所有市鎮中心;2號公路由乍浦經松江達崑山;3號公路由上海經崑山、蘇州而達崑山、4號公路由上海經吳淞、浮橋而到常熟;5號公路由上海經青浦到達太湖;6號公路由乍浦經松江、太倉、福山而達江陰,為一條環線。將中山路拓寬成為環線,並設立6條幹路和5條高速幹道[5]:下:33。
航空方面規劃,大場機場將作為國際航線和國內遠程航線機場,龍華機場主要供國內航線使用[5]:下:100[10]。
浦東設置碼頭問題
令人注意的還有對於浦東地區的開發問題。初稿中,提出多建橋梁或隧道費用浩大,少建則會使交通集於一點,而浦西發展時這些橋梁勢必經過建成區域,與都市規劃原則相牴觸,使浦西地區勇蒙其害。初稿的總圖中,除沿江一帶發展住宅外,其餘均作為田地,由於只和浦西有一江之隔,被認為發展農業是最經濟的措施,在近期時也不用建立橋梁或隧道,用渡輪代替,為最經濟的選擇。二稿中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具體說明:若造橋則要高出水平位190英尺(約57.9m),公路運用3%的坡度,要6300英尺(約1920.4m)引橋,這種建築將成為上海永久的遺憾;若造隧道,要在水位下80英尺(約24.38m)以下建設,3%的坡度也需建造2700英尺(約822.96m)的引道,浦東地區無適當的入口地點,浦西出口則勢必要經過市中心,使中區交通問題無法解決。建議浦東地區人口為70萬人,可以幫助中區人口疏散,也可分散中區交通[5]:下:30[5]:下:93。
對這個問題,在秘書處第二次聯席會議中也進行討論:陸謙受認為坡度過大[註 1],且因為龍華機場跑道規劃為3000m,因此10km範圍內不能有150英尺的建築物,只能建設隧道。他認為可在龍華嘴、楊樹浦、華涇、周家渡、吳淞建立坡度為3%的隧道。而浦東發展為港口、工業區和住宅區完全取決於規劃者。施孔懷則提出在美國隧道坡度為7%,可以減少長度降低造價,盧賓侯則認為若採用電氣化火車也可增大坡度降低造價[5]:下:263-267。之後秘書處第三次聯席會議也做出了討論,對於是否在浦東建立碼頭、工業區的問題出席會議的雙方沒有達成一致,預計將請示市長後再行決定,同時浦東仍須暫予利用[5]:下:268-271。
評價
大上海都市計劃中,從城市戰略方面借鑑了大倫敦規劃思想,比如大區域、環城綠帶做法,但具體落地的時候又借鑑紐約的區劃做法,同時也考慮到要儘可能避免紐約倫敦發展中的缺陷,明確指出不能採用美國那種跟著公路蔓延的方式,而是有機疏散組團式布局模式,都市計畫的新理念新思想[1]。本計劃大量採用現代歐美現代主義都市計畫理念,雖然最終只停在紙面上沒有實現,但被認為對上海日後的都市計畫和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並對上海發展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開啟中國現代都市計畫的先河[3]。
同濟大學教授李德華認為:「大上海都市計劃的編制在國內的都市計畫工作中引入了理性主義和科學的原則,徹底拋棄了形式主義,可以說對都市計畫理念進入國內都市計畫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最終大上海都市計劃並沒有付諸實施,但在後來上海的都市計畫中仍然可以看到它深遠的影響,包括現在都市計畫界仍然熟知的功能分區、鄰里、有機疏散等等理論,都是那時候提出來的。另外還有衛星城鎮、根據交通功能劃分道路性質等,今天已經被我們實踐了。」[11]
同濟大學教授孫施文認為,大上海都市計劃與1944年的大倫敦規劃,把當時很多都市計畫理念結合在一起,探索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比如人口預測、空間安排、城市內部的以及城市與區域之間的理論做了很好的運用。而且兩者的年份也差不多,非常類似,因此大上海都市計劃在當時是跟國際接軌的,跟當時世界先進都市計畫理念和水平是一致的,站在世界前沿的[1]。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大上海都市计划”记录70年前社会精英对上海的美好规划. 澎湃新聞. [2016-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8) (中文(中國大陸)).
- ^ “上图首发”:《大上海都市计划》. 上海圖書館. 2014-06-27 [2015-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7) (中文(中國大陸)).
- ^ 3.0 3.1 上海市都市计划 1949年. 上海市都市計畫設計研究院. [2015年4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7月5日) (中文(中國大陸)).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2014shanghai」的
<ref>
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 ^ 1940年代人们如何想象上海的未来——“大上海都市计划”成稿65年后首次公开出版. 上海市都市計畫設計研究院. [2015年4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8月28日) (中文(中國大陸)).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上海市都市計劃委員會. 《大上海都市计划》.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4年5月. ISBN 978-7-5608-5363-5.
- ^ 李百浩.郭建.黃亞平.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都市計畫學刊. 2006年6月.
- ^ 上海城市规划志 >> 第一篇上海城市形成和都市计划 >> 第三章上海市都市计划.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1998年6月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7) (中文(中國大陸)).
- ^ 《大上海都市计划》出版. 解放日報. 2014-07-08 [2015-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5) (中文(中國大陸)).
- ^ 國家統計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一號)》
- ^ 10.0 10.1 “大上海都市计划”做了 哪些规划?. 東方早報. 2014-06-28 [2015-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中文(中國大陸)).
- ^ 大上海都市计划的理性光辉——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资深会员、著名规划专家李德华. 中國建設報. 2009-03-24 [2015-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