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戲劇院

國家戲劇院,位於台灣臺北市,與國家音樂廳合稱為「國家兩廳院」,為台灣重要的戲劇舞蹈表演場地。原隸屬教育部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14年4月2日改為文化部監督之行政法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管理。

國家戲劇院
National Theater Hall
國家戲劇院,2016年
概要
狀態使用中
類型戲劇院
建築風格中國宮殿式建築
所屬國家/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1號
座標25°2′6.98″N 121°31′5.24″E / 25.0352722°N 121.5181222°E / 25.0352722; 121.5181222
竣工日1987
擁有者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
高度
屋頂重檐廡殿頂
設計與建造
建築師楊卓成
其他資訊
座椅容量1,498席 含11個輪椅席
停車位
地圖
地圖
台北國家戲劇院內部,舞台上有防火幕

建築

  • 面對中正紀念堂時,右手邊是國家戲劇院,左手邊是國家音樂廳。
  • 國家戲劇院位在愛國東路側,建築內有國家戲劇院和實驗劇場。表演藝術圖書館也在本棟建築之中。
  • 重檐廡殿頂:國家戲劇院的廡殿頂在4個坡面上呈現大器莊重的氛圍,常被運用在東方建築,例如:日本東大寺、中國故宮太和殿及韓國景福宮。其平緩的坡面具防風作用,挑高的屋頂設計也符合國家戲劇院大型佈景的空間需求。
  • 鴟吻:屋脊末端考量垂直結構與受風影響,會特別在交接處加強加厚。傳統建築將其設計造型成鴟吻,自原有的功能延伸為裝飾藝術,並為殿宇屋頂增添氣勢。
  • 戧脊獸:最初功能為保護屋脊、對脊的交接處起固定及支撐的作用。後來脊獸自原有功能延伸為裝飾藝術,龍形的造型昂著頭露出獠牙,鬃毛向後飄揚,力感十足。
  • 旋子彩繪與退暈技法:旋子彩繪在中國園林建築中是為了木材防腐而做,後為彰顯身份的象徵。而繪畫的退暈技法最主要表現出漸層、柔和的效果。
  • 門匾文字:匾額集結書法、雕刻、詩文等藝術要素,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其重要性相當於建築物的眼睛。兩廳院的門匾為傳統豎匾,磁青底金字,並題有建築物的名稱,採用楷書呈現,形塑此處作為典範的象徵意義。
  • 勾欄:過去是指主要表演戲曲的場所,等同戲院,也就是東方劇場。現今延伸應用在建築設計則體現在臺基上方邊緣的欄杆,維護大眾的活動安全、為建築外觀點綴細緻的邊飾。[1]

空間與設備

  • 國家戲劇院共有4層樓,設有1498席(含11個輪椅席)。採「鏡框式」舞臺設計,為了滿足不同形式的表演需求,備有升降與360度旋轉設計。舞臺腹地與深度幾乎等同觀眾席全域,可容納各式機具設備、布幕道具。
  • 貓道:工作人員的走道區,為避免影響下方舞臺,必須像貓行走般輕聲通過,故有此稱。國家兩廳院的貓道距離舞臺,約有6層樓高。
  • 樂池:為負責演出音樂的樂團所在的位置,與舞臺檯面有近1層樓的落差。約可容納80位音樂表演者,也能置換為65席座位。
  • 座位設計:為了讓觀眾有更好的視野,國家戲劇院的觀眾席採大陸式排列,設置無障礙座位席,於2017年增加至11席,打造共融場館。樓座前緣使用良質木材,加上金色雕花裝飾,更顯精緻典雅。為達成醇厚的迴響,設計著重於吸音效果,四周安裝了環繞音響,地板鋪上地毯,牆面採弧形設計。
  • 貴賓包廂:位於國家戲劇院觀眾席2樓,在過去僅接待國家元首等重要人物的貴賓包廂,本身的位置隱密且安全,並擁有絕佳的觀賞演出視野。而後兩廳院視表演節目性質,開放貴賓包廂的座位供觀眾購買。
  • 穹頂與水晶燈:國家戲劇院觀眾席天花板的穹頂,吊掛著由1,440水晶片、137顆杯燈、84顆白熾燈泡組成的水晶吊燈,能夠電動升降。而水晶燈上方設置通道,作為水晶燈的懸掛結構,與舞臺正面投射燈處。
  • 大廳與水晶燈:空間採挑高設計,水晶燈為歐式風格,使用奧地利進口的施華洛世奇水晶珠製作而成。建築師考量整體氛圍,選定一座義大利礦山,呈現溫潤明亮的色澤,並讓大廳與牆面大理石紋路相連,另巧妙加入中國宮殿建築的紋飾點綴。
  • 綠牆:位於國家戲劇院1樓大廳,因國家音樂廳綠牆廣受歡迎,國家兩廳院再度邀請法國植物學家Mr. Patrick Blanc來臺,創作「蘭花圓舞曲」系列作品,並隨著季節更換蘭花品種和蕨類植物。
  • 交誼廳:位於國家戲劇院4樓,設有視聽設備,適合舉辦酒會、記者會與其他小型活動。
  • 服裝製作室:位於國家戲劇院B樓,設有服裝修補室、洗衣房,可提供表演藝術團體或個人在演出前製作、修補服裝等。
  • 排練室:國家戲劇院內設置數個排練室,大小規格不同,可針對表演團體或藝術家的需要,作為展演活動排練使用,最大型排練室可容納約72人。

其他特色

  • 《川原膴膴》山水畫:位於國家戲劇院1樓大廳,由周澄召集,包括國畫大師黃君璧、前故宮副院長江兆申、羅振賢、羅芳、塗璨琳、李義弘、蘇峰男,八位書畫名家共同創作,繪於1987年。川原膴膴,膴音伍,肥美之意,並象徵錦繡河山的意思。[2]
  • 《時時。刻刻》木雕:位於國家戲劇院1樓大廳,國家戲劇院於2017年進行整修,原主舞臺淘汰的奧勒岡松木地板,由藝術家陳彥旭改造成木雕作品,右側紋理可見西方的舞蹈、姿態,與理性的幾何線條,隨著動線與視角的轉移而幻化;而左側雕花則充滿著東方氣韻,傳統雕花、皮影戲及原民圖騰等符號,交織著現代舞蹈、建築,帶來優雅習氣。[3]
  • 《使者》綜合媒材:位於國家戲劇院1樓大廳,由藝術家侯玉書於2009年設計,作品將國家戲劇院重要的演出藝術家之簽名轉換為創作符碼,邀請觀眾一同見證國家戲劇院的歷史過程。
  • 《日月光華》壁畫:位於國家戲劇院舞臺上,為防火幕,由畫家顧重光、劉平衡、郭軔等創作,取材自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構成衣服「日月光華」,另有敦煌壁畫「仙女飄樂」,象徵光明、天使助樂共慶、國泰民安之意。[4]

參考資料

  1. ^ 探索兩廳院. 國家兩廳院. 國家兩廳院. [2023-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7). 
  2. ^ 廖俊逞. 搶救畫作大作戰 洗去墨漬再回春. PAR表演藝術. [2023-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7). 
  3. ^ 國家兩廳院. 國家戲劇院舞台地板木雕作品《時時。刻刻》. 國家兩廳院NTCH YouTube. [2023-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7). 
  4. ^ 兩廳院建築之美.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2010-05-01. ISBN 978986022849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