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論》(梵語:Catuḥśataka)[1],又名《廣百論》、《四百觀論》、《中觀四百論》、《菩薩瑜伽行四百論》,提婆(又譯聖天)造,計有十六品四百頌,為中觀學派的根本教典。本論有藏譯本,以及梵文斷片[2][3]

譯本

  • 廣百論,玄奘永徽元年(650)在大慈恩寺譯出(非全譯,是後八品)
  • 四百論頌,法尊於1960年在北京據藏語本譯出[4]

內容

前八品,稱為「說法百義」(法百論),是從修行之立場敘述教理,教示斷除常、樂、淨、我之方便,修菩薩行和斷煩惱、離貪欲的方法,最後是陶煉法器的「淨治弟子」品。後八品,稱為「議論百義」(辯百論),闡述空無自性之要義,依勝義諦抉擇諸法空理,論破常、我、時、見、根與境、邊執、有為相,最後的「教誡弟子」第十六品,為空義的總結[2][4][3]

鳩摩羅什所譯出的《百論》可視為《四百論》之精要概說[2]

註釋

  • 大乘廣百論釋論,護法造(是後八品之釋)
  • 菩薩瑜伽行四百論廣釋(Bodhisattvayogacaryācatuḥśatakaṭīkā),月稱
  • 廣百論疏,文軌撰(敦煌遺書藏本,原有十卷,僅有一卷存世)
  • 四百論釋善解心要論,賈曹·達瑪仁欽

參考來源

  1. ^ oxfordreference. Catuḥśataka. [2022-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7). 
  2. ^ 2.0 2.1 2.2 佛光大辭典. 四百論. 
  3. ^ 3.0 3.1 釋見愷. 《菩薩瑜伽行四百論注.第七品斷貪愛的方法》初探. 中華佛學研究第. 1998 [2022-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7). 
  4. ^ 4.0 4.1 《四百論譯序》 法尊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