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德遜灣

加拿大东北部的一大片咸水,这些咸水在北美洲中北部大部分地区流失

哈德遜灣(英語:Hudson Bay,或稱哈德森灣)位於加拿大東北部巴芬島拉布拉多半島西側的大型海灣。海灣處於努納福特地區[2],水體面積123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00公尺。哈德遜灣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內海。而氣象層面上,哈德遜灣可被視為北冰洋的邊緣海。北部時常會有北極熊出現。主要港口有邱吉爾港。

哈德遜灣
哈德遜灣於加拿大的位置
位置北美
座標60°N 86°W / 60°N 86°W / 60; -86 (Hudson Bay)
海洋源北冰洋, 北大西洋
集水面積3,861,400 km2(1,490,900 sq mi)
所在國家加拿大及美國
最大長度1,370 km(850 mi)
最大寬度1,050 km(650 mi)
表面積1,230,000 km2(470,000 sq mi)
平均深度100公尺(330英尺)
最大深度270公尺(890英尺)[1]
結冰12月中旬至6月中旬
聚居地蘭金因萊特, 亞懷亞特, 波烏恩尼圖克英語Puvirnituq
位置
地圖

哈德遜灣流域覆蓋面積非常廣大[3],約386萬平方公里,覆蓋努納福特東南部,亞伯達省,薩斯喀徹溫省,安大略省,魁北克省,曼尼托巴省的全部地區,以及通過美國各州的水路間接覆蓋明尼蘇達州,北達科他州,南達科他州和蒙大拿州。

哈德遜灣的南部分支稱為詹姆士灣

歷史

 
1497年到1905年間加拿大探險者的路線。

自15世紀後半葉哥倫布卡博托的時代以來,人們一直在積極尋找一條通往中國東印度的西部航線,這直接使得歐洲人首次親眼哈德遜灣。[4]

哈德遜灣得名於16世紀後期的英國探險家與航海家亨利·哈德遜。他於1610年8月2日乘坐「發現號」探索哈德遜灣。[5]:170。當時是哈德遜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遠航北美,在格陵蘭島沿岸與哈德遜灣附近考察,繪製地圖。不久後冬季來臨,他的船「發現號」被海冰凍住,他和船員在哈德遜灣最南端的岸上度過了一個寒冬。第二年春天來到後,海岸解凍。哈德遜想繼續探索哈德遜灣的其他部分。但是這時他的船員密謀發起叛變,將他和少數擁護他的船員用小艇放逐。此後哈德遜等人便再未出現過。

17世紀下半葉,北美地區的毛皮貿易正當繁榮。1670年,英國人在哈德遜灣地區建立了哈德遜灣公司,並得到了英國皇家特許狀。哈德遜灣公司有哈德遜灣附近大片地區的土地擁有權。它的總部設在哈德遜灣的約克廠,在之後的幾個世紀裡都壟斷著龐大的哈德遜灣內河流域——即所謂的「魯伯特地」——上的毛皮交易[6]:4。在英屬殖民地和加拿大政府成立前,哈德遜灣公司是這片土地上實質上的政府。法蘭西王國曾經對哈德遜灣公司的領土眼熱,數次派出武裝的探險團隊赴哈德遜灣,想要在毛皮交易產業中占一份額。然而在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中,法蘭西王國最終還是放棄了對哈德遜灣地區的領土要求。

在此期間,哈德遜灣公司在哈德遜灣沿岸的幾個河流入海口附近建立了數個貿易點以及軍事堡壘。公司與內陸的原住民建立起了友好的商貿關係。當地原住民將捕獲的海狸毛皮賣給哈德遜灣公司,而後者將這些毛皮經海路運往歐洲銷售。這個貿易鏈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期。時至今日,邱吉爾港仍然是歐洲與俄羅斯海上貿易的重要中轉站。

1870年哈德遜灣公司的毛皮貿易壟斷地位被取消。將魯伯特地出售給當時新組建的加拿大自治領[6]:427後,哈德遜灣公司進入加拿大西部市場,轉型為百貨公司。而加拿大政府則於1870年7月15日正式接管哈德遜灣地區。1913年起,加拿大政府開始對海灣進行勘測。1929年後,邱吉爾港轉型供為小麥出口的深水港。

地理特徵

氣候

 
哈德遜灣:11月初開始結冰

在最後一次冰河時期,哈德遜灣是覆蓋北美大陸北部的主冰架的積長中心點。直至現在,哈德遜灣的年平均氣溫仍然較相鄰緯度的其它地區為低。位於北緯59度的邱吉爾港的年平均氣溫是-5 °C,而位於北緯64度的俄羅斯北部沿海港阿爾漢格爾斯克的年平均氣溫也只是2 °C[7]。海灣西部的水溫在夏季可達到8-9 °C的峰值。灣內大約從12月中旬開始大面積結冰,直至來年6月中旬開始由東至西解凍。最近一百年的觀察顯示,哈德遜灣的平均溫度在逐步增加。這一點也反映在每年解凍期的增加之上。17世紀時,每年的解凍期只有4個月[8]

哈德遜灣的水域面積有123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開闊形海灣,僅次於孟加拉灣。然而比起孟加拉灣來,哈德遜灣的水深很淺,平均水深只有100公尺左右(孟加拉灣的平均水深達2600公尺),可以算作是一片陸間海。哈德遜灣南北直徑1370公里,東西直徑1050公里[9]。海灣出口面向東北。東面出口連向大西洋哈德遜海峽,向北的出口則連向北冰洋福克斯海盆

哈德遜灣是北大西洋水體的一部分,因為灣中的水流主要流向大西洋[10][11][12][13]。但也會有文獻將之與哈德遜海峽一起歸到北冰洋的範圍中[14]。也有認為哈德遜灣屬於兩個大洋的邊緣海[15][16]

水文

 
在晚春(5月),哈德遜灣東部漂浮著大塊的海冰,而西部仍然完全冰封。

哈德遜灣水域的平均鹽度比鄰近的海域要低。主要原因有三:灣內蒸發速度較為緩慢(海灣在每年的大部分時候都是結冰的),大量河流淡水注入(大約每年700立方公里,以哈德遜灣為出海口的河流有數十條之多,其流域占了加拿大近一半的土地)以及與高鹽度的大西洋水域連接口不廣闊。每年隨著季節的變化,灣內會有有近乎三倍於每年內陸河流注入水量的海冰形成與消融,這個現象顯著地改變著灣內海水的鹽度。

哈德遜灣內的海水低鹽度導致的一個後果,是海灣內海水的冰點較其它地方的海水更高,這使得哈德遜灣的解凍期比同緯度的沿海海岸要短(即更長的冰封期)。然而與歷史相比,哈德遜灣的解凍期正在延長。從1971年到2007年,哈德遜灣西南部(冰封期最長地區)的解凍期增加了7天。

海岸

哈德遜灣西邊的海岸是一片面積達32.4萬平方公里的低地,被稱為「哈德遜灣低地」。大量河流經過這裡流入哈德遜灣,使得這片低地上形成了一種稱為「厚苔澤」(Muskeg)的典型植被。大陸的抬升以及冰川的長期作用形成了哈德遜灣海岸的地表形狀。即使在離岸邊較遠的地方,也可以看到不少曾經的海岸線痕跡。在安大略省境內的很大一部分低地被安大略省政府劃作了北極熊省立公園的一部分。在曼尼托巴省內,也有類似的低地被劃為瓦普斯克國家公園的一部分。「瓦普斯克」是當地印第安人的語言——克里語中「白色的熊」的意思。瓦普斯克國家公園也是加拿大主要的北極熊產育地區之一[17]

而在海灣的東部,哈德遜灣的東部海岸構成了魁北克的加拿大地盾的西緣。這部分海岸主要由山地和岩石構成,覆蓋其上的植被是典型的泰加林帶苔原(北部)。

如果計算海岸線長度的話,哈德遜灣是世界上最大的海灣(孟加拉灣則是水域面積最大的)。

沿岸居民

哈德遜灣沿岸人煙稀少,僅有的幾個居住點都是17世紀與18世紀時哈德遜灣公司的貿易點演變而成的,也算是加拿大最早的移民居住點。當哈德遜灣公司撤出後,大部分沿岸村落的常住人口都主要是克里人因努伊特人

經濟

由於解凍期不斷增長,北冰洋的浮冰也不斷減少,俄羅斯和加拿大都有意建立跨北極的商業航線(即所謂的「北極橋」路線),並以哈德遜灣為中轉點,連接俄羅斯的莫曼斯克[18]

參考文獻

  1. ^ Hudson Bay | sea, Canada.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0). 
  2. ^ Quebec calls for 'urgent' extension of northern border. 2015-10-08 [2021-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0). 
  3. ^ Canada Drainage Basins. The National Atlas of Canada, 5th edition. Natural Resources Canada. 1985 [24 Nov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4). 
  4. ^ Tyrrell, J.B. (編). Documents Relating to the Early History of Hudson Bay. The Publications of the Champlain Society. 1931: 3. ISBN 978-1-4426-1833-6. doi:10.3138/9781442618336. 
  5. ^ Butts, Edward. Henry Hudson: New World voyager. Dundurn Press Ltd. 2009-12-31: 170 [1 August 2011]. ISBN 9781554884551. 
  6. ^ 6.0 6.1 Galbraith, John S. The Hudson's Bay Compan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57. 
  7. ^ GHCN climatic monthly data, GISS, using 1995–2007 annual averages
  8. ^ General Survey of World Climatology, Landsberg ed., (1984), Elsevier.
  9. ^ 存档副本. [2011-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1). 
  10. ^ McColl, R.W. Encyclopedia of World Geography. Infobase Publishing. 2005: 57 [26 November 2010]. ISBN 978081605786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1). 
  11. ^ Earle, Sylvia A.; Glover, Linda K.;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Ocean: An Illustrated Atlas. National Geographic Books. 2008: 112 [26 November 2010]. ISBN 978142620319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9). 
  12. ^ Reddy, M. P. M. Descriptive Physical Oceanography. Taylor & Francis. 2001: 8 [26 November 2010]. ISBN 978905410706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1). 
  13. ^ Day, Trevor; Garratt, Richard. Oceans. Infobase Publishing. 2006: 21 [26 November 2010]. ISBN 97808160532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31). 
  14. ^ Lewis, Edward Lyn; Jones, E. Peter;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Scientific Affairs Division. The Freshwater Budget of the Arctic Ocean. Springer. 2000: 101, 282–283 [26 November 2010]. ISBN 978079236439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6). 
  15. ^ Peter Calow. Blackwell's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Wiley-Blackwell. 12 July 1999: 7 [29 November 2010]. ISBN 9780632049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4). 
  16. ^ John Wright. The New York Times Almanac 2002. Psychology Press. 30 November 2001: 459 [29 November 2010]. ISBN 978157958348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5). 
  17. ^ C. Michael Hogan (2008) Polar Bear: Ursus maritimus, globalTwitcher.com, ed. Nicklas Stromber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8.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Globe and Mail, Toronto, 18 October 2007, Russian ship crosses 'Arctic bridge' to Manito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