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法諾·加巴納

義大利時尚設計師

史蒂法諾·加巴納義大利語Stefano Gabbana,1962年11月14日),義大利時尚設計師,與多梅尼科·多爾切同為奢侈時尚品牌杜嘉班納聯合創始人。

史蒂法諾·加巴納
Stefano Gabbana
2016年的加巴納
出生 (1962-11-14) 1962年11月14日62歲)[1]
 義大利倫巴第大區米蘭
國籍 義大利
母校義大利高級藝術工業學院英語Istituto Superiore per le Industrie Artistiche
職業時尚設計
知名於杜嘉班納
淨資產15.6億美元(2015年3月)[2][a]
伴侶多梅尼科·多爾切(1982–2003年)

早年

加巴納生於米蘭,父親在印刷廠上班,母親在洗衣店工作[3]。他畢業於羅馬的義大利高級藝術工業學院英語Superiore per le Industrie Artistiche[2]

生涯

 
杜嘉班納上海門店

1980年,加巴納透過設計師喬治·格雷嘉里(Giorgio Correggiari)結識了多梅尼科·多爾切[1]。格雷嘉里在2012年去世,他深入影響了兩人。加巴納回憶:「他算不上很出名,但他對我們來說很重要。他教會我們要特別注意不能觸碰的東西[3]。」

1983年,加巴納和多爾切離開格雷嘉里,自立門戶。兩年後,他們開創杜嘉班納[2]。杜嘉班納1985年10月首次展出時裝,1986年3月推出首個時裝系列「Real Women」。1987年,首家門店在米蘭開業。1988年,D&G和多爾切在米蘭附近的萊尼亞諾開製衣公司的父親薩維里奧(Saverio)合作[4]。之後,品牌不斷擴大,1989年4月和1990年4月分別在東京和紐約開時裝展,同時推出新系列,其中於1989年7月推出首個內衣和沙灘裝系列,1990年1月推出首個男裝系列。1990年11月,D&G在紐約曼哈頓蘇豪區百老匯大街532號開設時裝店。1992年10月,首款同名香水推出[4]

品牌在全球走俏是在1993年,當時他們受瑪丹娜委託,為她的女子秀世界巡迴演唱會英語Girlie Show World Tour設計演出服[2]。自那時起,他們陸續接到莫妮卡·貝魯奇凱莉·米洛安潔莉娜·裘莉伊莎貝拉·羅塞里尼的邀約[5]

到後來,D&G將生產線擴大到領帶、腰帶、手提包、太陽鏡,手錶和鞋。到2003年,公司在義大利賣出的產品數量打敗阿瑪尼古馳普拉達范思哲。2009年,邁入25周年之際,公司已經擁有113家門店、21間直銷門店、3500名員工,年營業額超過10億歐元[4]

私生活

加巴納和多爾切多年來一直是伴侶關係[6]。事業成功後,兩人住在米蘭一間19世紀的別墅中,同時在法國里維耶拉擁有多處物業[1]。2005年,兩人的長期關係告終,但依然一起為杜嘉班納共事[2]。到2015年3月,加巴納在義大利富豪榜排第28位,資產總值約15.6億美元[2]

爭議

2013年,加巴納和多爾切涉嫌逃稅,被判入獄20個月。義大利一家法院認為兩人沒有如實申報透過D&G盧森堡子公司Gado賺取的數百萬歐元利潤,裁定罪名成立。兩人否認指控,提出上訴。到2014年10月,上訴法院洗清兩人罪名[7]

2015年3月,創作歌手埃爾頓·約翰指多爾切在接受採訪時,稱透過體外人工受精生出嬰兒是「化學寶寶、合成寶寶」,呼籲抵制杜嘉班納。此舉引發罵戰,加巴納反指約翰是「法西斯」,呼籲反抵制。他後來澄清自己對體外人工授精的觀點和多爾切不一樣[6]。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問到是否支持體外授精,他回答:「會的,我沒有說錯什麼話,因為這世界的美麗出自自由。」「我們熱愛同性結合。我們就是同志。我們熱愛同性結合。我們喜歡同志收養孩子。我們什麼都愛。這不過是我個人觀點的表達[8]。」

2018年6月,加巴納曾在Instagram對藝人賽琳娜·戈梅茲的衣著品頭論足,在她身著五款紅色禮服的照片下評論「醜爆了」。不過,賽琳娜沒有正面做出回應,而是在出席紐約時裝周晚宴時佩戴「醜陋」字樣的髮卡,以示自我解嘲[9][10]

2018年11月,杜嘉班納在上海舉行時裝秀前夕,發布融合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系列宣傳片《起筷吃飯》。然而,網友質疑片中出現對中國人使用筷子刻板印象,涉嫌種族歧視。迫於輿論壓力,杜嘉班納在微博下架了涉事宣傳片,但在Instagram和Facebook上作出保留[11][12]。加巴納公開回應事件時,擺出「中國是屎國」,「我們沒有你也活得很好」,「中國這個無知、骯髒和臭烘烘的黑社會」等偏激言論。杜嘉班納官方致歉飾回應稱加巴納的Instagram帳號被盜,言論並非其本人發布。然而這未能平息一眾明星和網友的抵制浪潮[13]

榮譽

1991年,獲國際羊毛標誌獎(International Woolmark Prize)[1]

1993年,杜嘉班納香水被提名為年度香水(Best Fragrance of the Year)[1]

2009年,米蘭市政府授予兩人聖昂博羅約金勳章(Ambrogino Gold),該獎因兩人涉嫌逃稅於2014年被褫奪[14]

2014年,慈善機構La Fondazione NY在紐約動態影像博物館英語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的第三屆頒獎晚會上,授予兩人及Luhrmann大獎[15]

注釋

  1. ^ 《福布斯》雜誌顯示,加巴納在全球財富人物榜排第1173位,較2014年的第1078位下降。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Dolce & Gabbana Biography. The Biography Channel.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5). 
  2. ^ 2.0 2.1 2.2 2.3 2.4 2.5 #1173 Stefano Gabbana. Forbes.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3. ^ 3.0 3.1 Gian Antonio Stella. Sopravvivere con focacce e latte [Surviving on buns and milk]. Corriere della Sera. 2013-01-29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義大利語). 
  4. ^ 4.0 4.1 4.2 D&G Corporate History: Main stages. Dolce & Gabbana.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9). 
  5. ^ Who is Dolce & Gabbana. Dolce & Gabbana.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31). 
  6. ^ 6.0 6.1 Jacob Bernstein. Dolce & Gabbana Comments Trigger Public Outrage ... and Uncomfortable Silence. The New York Times. 2015-03-18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7. ^ Dolce & Gabbana cleared in Italian tax-evasion case. BBC News. 2014-10-24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9). 
  8. ^ Anna Coren; Madison Park. CNN Exclusive: Dolce & Gabbana: We don't judge on IVF. CNN. 2015-03-18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9. ^ 设计师批赛琳娜“丑陋”,她将这俩字印在发卡上自信出街. 騰訊網. 2018-09-13 [2018-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4). 
  10. ^ 赛琳娜穿的5件衣服照片被贴出,却被意大利设计师说:太丑了. 鳳凰網. 2018-06-16 [2018-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4). 
  11. ^ Handley, Lucy. Dolce and Gabbana reportedly cancels Shanghai fashion show after racism row. CNBC. 2018-11-20 [2018-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0). 
  12. ^ Ritschel, Chelsea. Dolce & Gabbana accused of racism in new campaign. The Independent. 2018-11-20 [2018-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1). 
  13. ^ 「中國是屎國」!章子怡、黃曉明40巨星抵制 DG上海大秀取消. 蘋果日報 (台灣). 2018-11-21 [2018-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1). 
  14. ^ Dolce & Gabbana to return Milan award after tax dispute. Agenzia Nazionale Stampa Associata. 2014-10-28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15. ^ Valeria Robecco. Dolce and Gabbana honoured by La Fondazione NY. Agenzia Nazionale Stampa Associata. 2014-12-11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