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歐學

学科

印歐學(英語:Indo-European studies)是一門研究印歐語系諸語言的規律以及原始印歐語的發展歷程、原始印歐人的起源與擴散問題的學科。

歷史

對印歐語系的探索

公元前4世紀時,古代南亞的語言學家波你尼已經注意到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語言與印度地區的語言有相似之處。公元前1世紀時,羅馬人注意到到拉丁語與希臘語有相似之處。

聖奧古斯丁時代一直到文藝復興,歐洲一直認為所有的語言是從希伯來語演變而來,約瑟夫·尤斯圖斯·斯卡利傑荷蘭語Joseph Justus Scaliger,1540年—1609年)是第一個向這個觀點發起挑戰的人,他比較了「(Dyēus)」這個詞在希臘語日耳曼語族羅曼語族斯拉夫語族中的寫法。1710年時,神聖羅馬帝國學者萊布尼茨均變論漸變論引進語言學研究之中,他相信語言可能有一個共同來源[1] ,但是他不認為語言都是從希伯來語演變而來。

在12世紀時,歐洲很多語言之間的相似性開始被人們發現,在冰島,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冰島語英語的相似性。威爾斯的傑拉德大膽的提出了威爾斯語康瓦爾語布列塔尼語有著共同源頭的假說。13世紀時,義大利詩人但丁·阿利吉耶里發現了羅曼語族諸語言存在著相似性。16世紀時,去印度的歐洲人意識到了印度地區的語言與歐洲語言的相似性,菲力波·薩塞迪英語Filippo Sassetti還寫了一份關於梵語與義大利地區所使用的語言有著驚人相似之處的報告。

1647年,荷蘭學者馬庫斯·祖依斯·凡·博克斯霍恩英語Marcus Zuerius van Boxhorn荷蘭語Marcus Zuerius van Boxhorn)大膽的提出了荷蘭語希臘語拉丁語波斯語德語源於同一個的原始語的假說,他把這個原始語叫做「斯基台語」。1654年他發表自己的學說時又加進了斯拉夫語族凱爾特語族波羅的語族的語言。

1786年,英國語言學威廉·瓊斯在亞洲學會宣讀了《三周年演說》,演說的部分內容如下[2]

威廉·瓊斯指出了梵語拉丁語希臘語有驚人地相似之處並指出了「原始語」的存在,他的這篇演說被認為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開端。同一年他發表了著作《梵語》,他將由「原始語」分化下來的語言分為六個系統:梵語系統、波斯系統、希臘系統、日耳曼系統、凱爾特系統。雖然同後人相比,他的觀點不夠精確並且他把不是印歐語系語言的日語漢語埃及語放進去分類,但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之後弗蘭茨·博普奧古斯特·施萊謝爾卡爾·勃魯格曼英語Karl Brugmann弗迪南·德·索緒爾語言學家用歷史比較語言學和其他方法對印度語和歐洲各語言的語音系統、形態系統、語法和語彙進行比較、研究,得出了一些比較重要的結論。

對印歐語人起源的探索

關於印歐語系諸語言為何如此相似的問題,學術界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德國語言學家奧古斯特·施萊謝爾譜系樹理論英語Tree model認為存在將原始印歐語的一群人,他們因為被隔絕開來,才導致歐洲與印度的這些語言非常相似。另一位德國語言學家約翰內斯·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施密特英語Johannes Schmidt (linguist)則提出了波浪理論英語Wave model,他認為不同的語言向波浪一樣終究會相交到一起,即不同的語言會有越來越多的相似性。

支持奧古斯特·施萊謝爾譜系樹理論的人開始研究原始印歐人的起源問題,目前原始印歐人的起源地有高加索起源說安納托利亞起源說走出印度說亞美尼亞起源說等。

研究方法

書目

印歐語言

  • Mattias Fritz、Michael Meier-Brügger著,Indogermanische Sprachwissenschaft,第10版,de Gruyter 2020版。

參考文獻

  1. ^ Hoenigswald, Henry. Descent, Perfection and the Comparative Method since Leibniz. Tullio De Mauro & Lia Formigari (編). Leibniz, Humboldt, and the Origins of Comparativism. John Benjamins. 1990: 119–134 [2013-11-06]. ISBN 9027245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2. ^ http://www.billposer.org/Papers/iephm.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ited on page 14-15.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