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馮·奧西茨基
卡爾·馮·奧西茨基(德語:Carl von Ossietzky;1889年10月3日—1938年5月4日;又譯:奧西埃茨基、奧西耶茨基、奧西斯基)是一位威瑪和納粹時期德國的記者、作家、和平主義者,他於1933年被納粹德國囚禁於集中營,1936年獲得1935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1]。
卡爾·馮·奧西茨基 Carl von Ossietzky | |
---|---|
出生 | 德意志帝國漢堡 | 1889年10月3日
逝世 | 1938年5月4日 納粹德國柏林大區諾登德醫院 | (48歲)
死因 | 肺結核 |
職業 | 德國記者、政治活動家 |
配偶 | Maud Lichfield-Wood (British) |
兒女 | Rosalinde von Ossietzky-Palm |
獎項 | 諾貝爾和平獎(1935年) |
生平
1889年10月3日卡爾·馮·奧西茨基出生於漢堡。退出了中學後,他成為了一名記者和和平主義活動者。
1916年6月,奧西茨基被強制徵召服兵役,經歷了戰爭,奧西茨基認為做一個和平主義者和做民主主義者同樣重要。之後,奧西茨基回到漢堡,在德國各地發表演說,試圖以他的和平主義理論,去影響德國人民和輿論,因此他成為了一名反戰和反法西斯的和平主義者和自由主義知識分子。[2]
1931年1月20日,奧西茨基在《世界舞台》上發表了針對希特勒的政論文章,希望喚醒國民對法西斯的警惕,不要支持納粹,文章中提到:「一個民族到底要在精神上淪落到何種程度,才能在這個無賴身上看出一個領袖的模子,看到令人追隨的人格魅力?」[2]
同年,他發表了德國重新組建空軍,在蘇聯利佩茨克戰鬥機飛行員學校訓練飛行員,可能違反了《凡爾賽條約》的報道。據此,他被判處高度叛國罪,並於1932年5月10日開始服刑,12月22日提前釋放。
二度被關與獲獎
1933年德國政壇大變,希特勒上台。2月28日,國會縱火案的第二天,他作為和平和民主運動者被德國逮捕。先後囚禁於科斯琴附近的桑博格、歐登堡附近的伊斯特維根等集中營並遭到酷刑。
奧西茨基於1936年獲得1935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成為第一位在監獄裡獲諾貝爾獎的人。此外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評選奧西茨基為當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時,納粹德國與受德國牽制的挪威產生了很大的爭議,挪威國王哈康七世拒絕參加和平獎的相關典禮。挪威保守派報刊《晚郵報》甚至批評奧西茨基是攻擊了自己國家的罪犯。[3]但奧西茨基獲得諾貝爾獎對德國法西斯政府構成了沉重打擊,因此納粹當局及蓋世太保禁止奧西茨基本人前往奧斯陸領獎。希特勒為此頒布一項法令,禁止德國人領取諾貝爾獎,他認為和平獎頒發給奧西埃茨基是對他的侮辱。[2]
1936年5月,奧西茨基因肺結核,在蓋世太保監視下被轉送到柏林夏洛滕堡的一家醫院治療。1936年11月7日,奧西茨基被官方釋放,並送往西區的一家醫院,當月23日,諾貝爾委員會來到奧西茨基的住處給獲得自由身的他授獎。
1938年5月4日,奧西茨基因肺結核遭受的磨難病重後,去世於柏林潘科的一家醫院。
身後
因為奧西茨基,希特勒於1937年頒布法令,禁止任何德國人領取諾貝爾獎[4],並設立了德國國家藝術與科學獎取而代之。1939年,瑞典議會一名議員諷刺性地提名希特勒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並以此抵制實行綏靖政策的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的提名[5]。
1980年代,一些律師就1931年的案件(不含之後希特勒政府的迫害)發起了重審的嘗試。奧西茨基的女兒羅莎琳德·馮·奧西茨基-帕爾姆於1990年要求重審1931年案件。1992年德國聯邦法院裁定,根據1931年當年德意志帝國最高法院的法律及其觀點,奧西茨基的叛國罪名成立。[6]
榮譽
除了其生前所獲諾貝爾和平獎之外,國際人權聯盟的卡爾·馮·奧西茨基獎、卡爾·馮·奧西茨基當代歷史和政治獎 、國家和漢堡大學圖書館以及1991年發現的小行星7584 Ossietzky均以奧西茨基命名。歐登堡大學也於1991年改名為「歐登堡卡爾·馮·奧西茨基大學」(Carl von Ossietzky Universität Oldenburg),奧西茨基的女兒成為了此大學的榮譽成員。
參考文獻
- ^ The Nobel Peace Prize 1935 Carl von Ossietzky. [201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30).
- ^ 2.0 2.1 2.2 奥西茨基:一个用思想撞击法西斯的殉道者. [2011-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8).
- ^ Controversies and Criticisms. [201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6).
- ^ 诺贝尔奖十大争议事:希特勒曾获和平奖提名. [2010-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9).
- ^ Richardson, Gunnar, Förtroligt and hemligt : kunglig utrikespolitik och svensk neutralitet under andra världskriget. Stockholm : Carlsson, 2007
- ^ de Gruyter Reference Global - Juristische Rundschau[永久失效連結]